公眾趣味的塑造者——從惠斯勒與羅斯金訴訟案看19世紀藝術體制的嬗變
本文關鍵詞:公眾趣味的塑造者——從惠斯勒與羅斯金訴訟案看19世紀藝術體制的嬗變
【摘要】:惠斯勒與羅斯金的訴訟案顯示了新舊兩種藝術觀的沖突。然而本文通過對這起訴訟案的分析試圖指出的是:表面上看起來是藝術觀的沖突,實際上卻反映了藝術體制的轉(zhuǎn)變對藝術家、批評家和公眾造成的影響。隨著西方資本主義的發(fā)展,藝術市場的逐漸形成,19世紀的西方藝術體制從舊有的學院沙龍體制轉(zhuǎn)向了新的商業(yè)-批評體制。在新的藝術體制中,批評家逐漸屈從于藝術家的趣味,藝術家被看成是具有獨創(chuàng)性的天才,他們通過藝術體制的運作,將新的藝術觀推向公眾,塑造著他們的藝術趣味。
【作者單位】: 南京藝術學院研究院;
【關鍵詞】: 藝術體制 藝術觀 藝術批評 藝術趣味
【分類號】:J110.9
【正文快照】: 一惠斯勒(Whistler)(圖1)與羅斯金(Ruskin)(圖2)的訴訟案①,無疑是西方藝術史上最著名的訴訟案之一。前者是被稱為“波西米亞人”、“花花公子”的美國藝術家,這個“現(xiàn)代生活的英雄”既無法離開又無法融入他所處的文化環(huán)境;后者是被尊為島國先知的藝術批評家,他憑借閃光、熱辣
【共引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江嚴冰;;歐洲學院派繪畫淺議[J];大家;2010年23期
2 武樂;;永不磨滅的光輝——淺析亨利·科爾在設計史中的地位[J];大眾文藝(理論);2009年05期
3 胡永華;;偽/唯美主義者——唯美主義與反唯美主義之爭[J];外國文學;2010年02期
4 胡永華;;唯美主義[J];外國文學;2013年06期
5 劉紫萱;;論王爾德童話的悲觀色彩[J];衡陽師范學院學報;2010年01期
6 趙宏斌;;源于生活的藝術——洛克威爾·肯特的藝術觀[J];長治學院學報;2011年04期
7 衛(wèi)華;;歐洲19世紀末思潮視域中的頹廢波希米亞[J];吉首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03期
8 潘道正;;惡之花綻放的理由——試論波德萊爾的審丑思想[J];蘭州學刊;2009年05期
9 陸小賽;;古代建筑木雕裝飾民間化演變特征探討[J];美術大觀;2008年05期
10 吳頌華;;試析“拉斐爾前派”與英國文學的關系[J];美與時代(中);2012年05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條
1 王擁軍;;重提現(xiàn)代性:當代藝術的標準質(zhì)疑[A];2005年當代藝術與批評理論研討會論文集[C];2005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施虹;開放與展望—藝術品整合營銷傳播[D];浙江大學;2010年
2 何暢;環(huán)境與焦慮:生態(tài)視野中的羅斯金[D];浙江大學;2010年
3 張鑫;中西古典繪畫美學比較研究[D];山東大學;2011年
4 李鴿;當代西方先鋒主義建筑形態(tài)的審美表達[D];哈爾濱工業(yè)大學;2011年
5 劉金華;神韻說與純詩論比較研究[D];浙江大學;2012年
6 劉君;從工匠到“神經(jīng)”天才[D];四川大學;2006年
7 陳琦;刀刻圣手與繪畫巨匠[D];南京藝術學院;2006年
8 胡強;“焦慮時代”中的“道德現(xiàn)實主義”[D];浙江大學;2006年
9 黃劍;美術場域“藝術家”角色的建構(gòu)[D];上海大學;2007年
10 唐建;建筑的建筑[D];大連理工大學;2007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鄒迎雙;反思圖像在中國當代油畫創(chuàng)作中的應用[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2 佘穎玲;審美反抗與審美救贖[D];湘潭大學;2010年
3 漆曉雯;世紀末的“惡魔”[D];蘇州大學;2010年
4 楊蔚;數(shù)字文化視頻網(wǎng)站的構(gòu)建與經(jīng)營[D];北京服裝學院;2010年
5 陳賽夢;藝術家傳記片類型研究[D];南京藝術學院;2011年
6 余子青;模仿說:從古代到后現(xiàn)代[D];南京大學;2011年
7 湯娜;論王爾德戲劇中唯美主義的花花公子[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8 凌慧;文化精神與審美轉(zhuǎn)化[D];湖南師范大學;2011年
9 張輝君;一花一世界[D];湖南師范大學;2011年
10 沈森森;“文如其人”說辨[D];中南民族大學;2010年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羅琳;;論藝術批評的發(fā)展與藝術觀念的更新[J];藝術教育;2007年04期
2 范偉民;;融合·方向[J];雕塑;2008年03期
3 朱立元;黑格爾的現(xiàn)實主義藝術批評評介[J];四川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3年03期
4 陳曉明;;走出中國電視藝術批評的誤區(qū)[J];藝術廣角;1996年03期
5 劉暉;;誰主沉浮——中國當代藝術家與批評家關系之我見[J];福建商業(yè)高等?茖W校學報;2007年03期
6 祁大慧;藝術的批評與批評的藝術[J];藝術導刊;1994年04期
7 賀萬里;當代藝術批評:存在價值和批評指向[J];貴州大學學報(藝術版);2003年01期
8 殷國明;藝術批評與“心靈視野”漫談[J];淮南師范學院學報;2004年04期
9 ;劉亞明油畫巨作[J];藝術市場;2009年07期
10 洛水;;零敲碎打[J];中國書畫;2010年02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丁濤;;藝術批評的尺度[A];新世紀美學與藝術——江蘇省美學學會第七屆會員大會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11年
2 夏寧博;;作為一種藝術傳播方式的藝術批評[A];民族文化與文化創(chuàng)意產(chǎn)業(yè)研究論叢(第一輯)[C];2011年
3 丁長河;;藝術批評需要標準[A];高等學校藝術教育研究[C];2003年
4 田亞洲;楊維民;;我們從哪里來?我們到哪里去?——對當代流行藝術的反思[A];2005年當代藝術與批評理論研討會論文集[C];2005年
5 陳東煜;;書法藝術批評千字文[A];中國東方文化研究會學術研究年會論文集[C];2005年
6 盛葳;;反抗的終結(jié)與闡釋的焦慮:中國抽象藝術中的前衛(wèi)性及其當代反思[A];中央美術學院青年藝術批評獎獲獎論文集[C];2008年
7 于洋;;藝術批評的媒體化與藝術媒體的批評化[A];中央美術學院青年藝術批評獎獲獎論文集[C];2009年
8 戴丹;;藝術批評的另一種理論取向:情境分析——以蔡國強之《草船借箭》為例[A];中央美術學院青年藝術批評獎獲獎論文集[C];2008年
9 韓德民;;個性意識、想象力與同情心——有關美育屬性的功能性界定[A];“和諧社會中的美學與高校美學教育”全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10 陳培一;;“雕塑批評”之我見——試論雕塑藝術批評的標準問題[A];2005年當代藝術與批評理論研討會論文集[C];2005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馬克·斯拜格勒 傷郢;藝術批評還有市場嗎?[N];中華讀書報;2005年
2 首都師范大學美術學院教師 藝術中國網(wǎng)站總監(jiān) 于洋;藝術批評的“媒體化”與藝術媒體的“批評化”[N];中國文化報;2009年
3 李心沫;藝術批評需要新秩序[N];中國文化報;2009年
4 王秀雄;打開藝術批評的視野[N];文藝報;2010年
5 盧緩;藝術批評:邊界和規(guī)范[N];中國文化報;2007年
6 盧緩;有沒有一種“80后”批評[N];中國文化報;2009年
7 楚勉;面對藝術市場,藝術批評請大膽發(fā)聲[N];中國藝術報;2011年
8 馬學東;面對市場,藝術批評如何發(fā)聲?[N];中國文化報;2009年
9 賈磊磊;確立藝術批評的文化標準[N];光明日報;2009年
10 趙力;藝術批評與面向市場的操作[N];中國文化報;2006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洪洋;當藝術成為一個疑問[D];中央美術學院;2004年
2 胡震;傅雷藝術批評思想研究[D];暨南大學;2005年
3 汪軍;魏晉南北朝的藝術批評[D];東南大學;2005年
4 陳亞民;羅杰·弗萊形式—文化的藝術批評理論研究[D];山東大學;2007年
5 曹硯黛;亞瑟·丹托藝術哲學思想研究[D];山東大學;2010年
6 汪正虹;可佩帶雕塑—身體、空間、器物研究[D];中國美術學院;2013年
7 羅麗;女性主義藝術批評[D];中國藝術研究院;2005年
8 鄭國慶;形式、主體與現(xiàn)實[D];華東師范大學;2006年
9 葛佳平;十七、十八世紀法國繪畫公共領域研究[D];中國美術學院;2008年
10 季臻;論中國現(xiàn)代文學史上的詩化批評[D];山東師范大學;2008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劉童武;存在與表現(xiàn)[D];蘇州大學;2010年
2 左文穎;“70后”現(xiàn)代工筆畫現(xiàn)象的研究[D];首都師范大學;2009年
3 孫媛;由建筑走向藝術的德國“橋社”[D];曲阜師范大學;2011年
4 王蘇;試論近現(xiàn)代知識精英對藝術正義的批判[D];上海戲劇學院;2011年
5 畢麗靜;技術時代的藝術之思[D];河北師范大學;2004年
6 彭曉;從巴黎到紐約[D];南京藝術學院;2010年
7 郭鵬;20世紀90年代中國艷俗藝術研究[D];廣西師范大學;2010年
8 殷群;超越與狂暴[D];南京藝術學院;2010年
9 趙炎;現(xiàn)實的批評與超現(xiàn)實的虛幻[D];中央美術學院;2011年
10 王凈;探析安迪·沃霍爾對中國當代繪畫的影響[D];蘇州大學;2009年
,本文編號:902624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yishull/9026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