賽珍珠譯《水滸傳》中的雜合現(xiàn)象探究——后殖民的視角
本文關(guān)鍵詞:賽珍珠譯《水滸傳》中的雜合現(xiàn)象探究——后殖民的視角
更多相關(guān)文章: 賽珍珠 雜合 后殖民翻譯理論 翻譯策略
【摘要】:賽珍珠(Pearl S. Buck)(1892年6月26日-1973年3月6日),美國作家。1932年憑借其中國題材的小說《大地》(The Good Earth)成為第一位獲得普利策小說獎的女性;1938年獲諾貝爾文學(xué)獎。她是唯一因?qū)懼袊}材而獲得諾貝爾文學(xué)獎的美國作家。 作為一座溝通東西方文明的人橋,賽珍珠受到了良好的中西方文化的熏陶。她出生于弗吉尼亞州西部,在只有四個月大時,隨傳教士父母來到中國。先后在清江浦、鎮(zhèn)江、宿州、南京、廬山等地生活并工作了近40年,其中在鎮(zhèn)江生活了18年,她在鎮(zhèn)江經(jīng)歷了她人生的早期歲月,接受了良好的中國文化的教育。這也是為何她的作品大多以中國為題材的原因。也正是基于此,人們對作為作家的賽珍珠的興趣與關(guān)注程度明顯要高于她的其他身份及其所作出的貢獻。誠然,賽珍珠首先是一位獲得諾貝爾文學(xué)獎的作家,其創(chuàng)作成就備受矚目是無可厚非的,但相對于賽珍珠文學(xué)創(chuàng)作思想等方面的研究熱潮,人們對其《水滸傳》英譯本的關(guān)注明顯要少得多,直接原因是國內(nèi)學(xué)術(shù)界對賽譯《水滸傳》的批評要多于贊揚,其英譯本曾遭到眾多的質(zhì)疑,經(jīng)常被冠以“文化陷阱”、“誤讀”、“歪譯”、“死譯”、“胡譯”、“偏離”、“失真”、“語用失誤”等名稱。 作為將中國經(jīng)典文學(xué)《水滸傳》成功推向世界的第一人,賽珍珠的價值體現(xiàn)在她對居于中心地位的譯入語規(guī)范進行挑戰(zhàn)的勇氣,以及她在一個“西學(xué)東漸”的時代選擇了一個“東學(xué)西漸”的立場,鑒于以上所述,本文從后殖民翻譯理論的視角對賽珍珠的翻譯策略和藝術(shù)進行了系統(tǒng)的梳理和研究,有助于更完整、更全面地認(rèn)識賽珍珠的價值,使人們不僅可以領(lǐng)略到賽珍珠作為作家和社會活動家的風(fēng)采,更能看到她作為翻譯家的重要貢獻,以期幫助人們對《水滸傳》的翻譯作出更公正更全面的評價。 本文共分為七個部分: 第一章為引言。主要介紹了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意義以及基本框架。 第二章為文獻綜述;仡櫫藝鴥(nèi)外關(guān)于雜合的研究現(xiàn)狀,其次對《水滸傳》英譯本的國內(nèi)外研究狀況進行了細(xì)致的梳理,最后對賽譯本的國內(nèi)外研究狀況進行了梳理總結(jié)。 第三章為本文的理論框架。首先介紹了雜合的發(fā)展以及分類,其次簡單概述了后殖民翻譯理論的核心思想,并對其適用性做了探討,最后分析了在后殖民翻譯理論參照下,雜合的必要性以及對雜合度的把握兩個問題。 第四章是對賽珍珠及其《水滸傳》英譯本的介紹。著重從以下四個方面進行了研究:賽珍珠的雙重文化身份;賽珍珠的創(chuàng)作及翻譯生涯;賽珍珠英譯《水滸傳》的目的與動機;賽譯《水滸傳》在國內(nèi)外的接受情況。 第五章為本文的主體部分,采用描述性研究,對賽譯《水滸傳》中的語言雜合,文化雜合和文學(xué)雜合進行了細(xì)致而詳盡的梳理。 第六章分析了賽譯《水滸傳》中雜合的積極意義以及對當(dāng)今漢外翻譯和漢語國際推廣的啟發(fā)。 第七章也就是本文的最后一章,對全篇進行總結(jié),指出本文的研究價值,以及在研究過程中存在的不足與缺陷,為后續(xù)研究作出鋪墊。
【關(guān)鍵詞】:賽珍珠 雜合 后殖民翻譯理論 翻譯策略
【學(xué)位授予單位】:華中師范大學(xué)
【學(xué)位級別】:碩士
【學(xué)位授予年份】:2011
【分類號】:H315.9;I046
【目錄】:
- ACKNOWLEDGEMENTS5-6
- 內(nèi)容摘要6-8
- ABSTRACT8-12
- 1. Introduction12-16
- 1.1 The research background12-13
- 1.2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study13-14
- 1.3 The structure of the paper14-16
- 2. Literature Review16-21
- 2.1 Studies on hybridity in translation16-17
- 2.2 Studies on translations of Shui Hu Zhuan17-19
- 2.3 Studies on Buck's translation of Shui Hu Zhuan19-21
- 3. Theoretical Basis21-32
- 3.1 Hybridity in literary translation21-25
- 3.1.1 Origin and development of hybridity21-23
- 3.1.2 Categorization:hybrid originals and hybrid translations23-25
- 3.2 Post-colonial translation theory25-28
- 3.2.1 An overview of the theory25-27
- 3.2.2 The applicability of the theory27-28
- 3.3 Post-colonial translation theory's implication for hybridity in literary translation28-32
- 3.3.1 Necessity of hybridity in literary translation28-30
- 3.3.2 Degree of hybridity in literary translation30-32
- 4. Pearl S. Buck and Her Translation of Shui Hu Zhuan32-37
- 4.1 Pearl S. Buck and her dual cultural identity32
- 4.2 Her writing and translation career32-33
- 4.3 Her translation motives and intentions of Shui Hu Zhuan33-34
- 4.4 The acceptance of her translation of Shui Hu Zhuan at home and abroad34-37
- 5. Hybridity in Pearl S. Buck's Translation of Shui Hu Zhuan37-49
- 5.1 Linguistic hybridity37-40
- 5.1.1 Literally-translated vocabulary37-38
- 5.1.2 Word collocation38-39
- 5.1.3 Paratactic sentences39-40
- 5.2 Cultural hybridity40-45
- 5.2.1 Slang expressions40-42
- 5.2.2 Social appellation42-44
- 5.2.3 Typical time vocabulary44
- 5.2.4 Allusions and other culture-related notions44-45
- 5.3 Literary hybridity45-49
- 5.3.1 The narrative mode of Zhanghui46-47
- 5.3.2 Form of direct speech47-49
- 6. The Value and Inspiration of Hybridity in Buck's Translation49-53
- 6.1 The cultural value49-50
- 6.2 The inspiration on the future translation of Chinese classics50-53
- 6.2.1 The inspiration on the selection of literature51-52
- 6.2.2 The inspiration on the translation strategy52-53
- 7. Conclusion53-55
- Bibliography55-57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8條
1 曹亞民;英語中的漢語借詞[J];江蘇教育學(xué)院學(xué)報(社會科學(xué)版);2000年04期
2 張柏然,秦文華;后殖民之后:翻譯研究再思——后殖民主義理論對翻譯研究的啟示[J];南京大學(xué)學(xué)報(哲學(xué).人文科學(xué).社會科學(xué)版);2004年01期
3 馬紅軍;為賽珍珠的"誤譯"正名[J];四川外語學(xué)院學(xué)報;2003年03期
4 胡衛(wèi)平;從翻譯目的看異化翻譯[J];同濟大學(xué)學(xué)報(社會科學(xué)版);2001年02期
5 孫會軍 ,鄭慶珠;翻譯與文化“雜合”[J];外語教學(xué)與研究;2003年04期
6 胡德香;后殖民理論對我國翻譯研究的啟示[J];外國語(上海外國語大學(xué)學(xué)報);2005年04期
7 蔡新樂;后殖民狀況下還有翻譯嗎?——“翻譯”的再概念化簡論[J];中國比較文學(xué);2002年04期
8 王東風(fēng);翻譯研究的后殖民視角[J];中國翻譯;2003年04期
中國博士學(xué)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2條
1 韓子滿;文學(xué)翻譯中的雜合現(xiàn)象[D];解放軍外國語學(xué)院;2002年
2 唐艷芳;賽珍珠《水滸傳》翻譯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xué);2009年
中國碩士學(xué)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條
1 阮廣紅;從接受美學(xué)視角看張愛玲《金鎖記》自譯本中的雜合現(xiàn)象[D];華中師范大學(xué);2009年
,本文編號:844737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yishull/8447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