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較文學的轉(zhuǎn)向與新世紀全球化學術(shù)
本文關(guān)鍵詞:比較文學的轉(zhuǎn)向與新世紀全球化學術(shù)
更多相關(guān)文章: 文學理論 比較文學 批評理論 全球化學術(shù)
【摘要】:近年來,中國文學理論和比較研究界鼎力推介批評理論。批評理論大致內(nèi)涵各占三分之一比例的各大人文社會學科分支,首先是傳統(tǒng)文學理論和狹義比較詩學,然后是文學和文化研究,再后是文化哲學和國際文化政治等廣義比較詩學。享有這種廣泛綜合性的批評理論,顯然構(gòu)成了與比較文學二而合一的知識新局。與其用危機論、取消論來喻指比較文學發(fā)展中產(chǎn)生的各種困境、困惑,不如將批評理論當成比較文學的自然生成,二者在從資本主義現(xiàn)代性體系推演到帝國主義文化全球化格局再到后現(xiàn)代世界體系重建的現(xiàn)代世界歷史路徑中,既相與同謀又相與創(chuàng)生,有望成為20世紀全球化學術(shù)的基地和歸宿。
【作者單位】: 四川大學;浙江工業(yè)大學人文學院中文系;
【關(guān)鍵詞】: 文學理論 比較文學 批評理論 全球化學術(shù)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一般項目(11YJA751049)階段性成果
【分類號】:I0-03
【正文快照】: 中國比較文學在新時期的復(fù)興與發(fā)展到今天已經(jīng)三十年了,積三十年的經(jīng)驗、教訓(xùn)對其進行制度和學理的反思,不僅是學術(shù)觀念的必要展開,也是制度合理化的必然過程。鑒于現(xiàn)代學術(shù)制度不僅是學理的結(jié)果,而且還是教育行政推動使然,有必要先行建立學制服從學理的理念。中國比較文學由
【共引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何泉;呂小輝;索朗白姆;;“地方神”文化影響下的藏族聚落[J];四川建筑科學研究;2011年03期
2 寇國慶;薩義德論知識分子[J];安徽電氣工程職業(yè)技術(shù)學院學報;2005年02期
3 華泉坤,張浩;《暴風雨》——莎士比亞后殖民解讀的一個個案[J];安徽大學學報;2004年05期
4 陳兵;牛振宇;;《金銀島》:西方人的“東方幻象”[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年02期
5 潘學權(quán),王家明;文學翻譯與“東方形象”[J];安徽教育學院學報;2004年05期
6 唐科;;析20世紀60年代美國保守主義[J];安徽史學;2006年05期
7 陳麗慧;美國夢——評彼得·凱里的短篇小說《美國夢》[J];安徽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4年04期
8 徐凱;;文論轉(zhuǎn)化中的古詩話研究——兼評《中國古詩話批評論綱》[J];安徽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05期
9 溫育仙;;后殖民語境下的翻譯策略研究——兼談霍譯《紅樓夢》的翻譯策略選擇[J];安徽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03期
10 楊珊;;評《河灣》的敘事藝術(shù)[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8年02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金璐;;不完全的解構(gòu):黃哲倫《蝴蝶君》中的文化誤讀[A];首屆海峽兩岸外語教學與研究學術(shù)研討會暨福建省外國語文學會2011年會論文集[C];2011年
2 王一川;;化解“豐富的痛苦”——編寫12部教材的體會[A];探索的腳步——“十一五”北京高等教育教材建設(shè)論文集[C];2010年
3 楊朋;;試論美國電影中華人女性形象的文化屬性[A];語言與文化研究(第一輯)[C];2007年
4 楊倩倩;;掀開毛姆的“彩色面紗”——《彩色的面紗》的東方主義解讀[A];語言與文化研究(第六輯)[C];2010年
5 吳芳;;后殖民時代英國移民的身份策略——評哈尼夫·庫雷西的《郊區(qū)佛陀》[A];福建省外國語文學會2008年年會論文集[C];2008年
6 何瑋薇;;2001年-2008年法國《觀點》雜志旅游專欄分析——法國人想象中的中國[A];福建省外國語文學會2009年年會暨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9年
7 王文煜;;淺析《失落》中移民文化身份的重構(gòu)[A];福建省外國語文學會2010年年會論文集[C];2010年
8 曾惟民;;《停滯的帝國——兩個世界的撞擊》中的中國形象[A];福建省外國語文學會2010年年會論文集[C];2010年
9 杜健勛;;分配與治理:風險社會的環(huán)境法結(jié)構(gòu)轉(zhuǎn)型[A];生態(tài)安全與環(huán)境風險防范法治建設(shè)——2011年全國環(huán)境資源法學研討會(年會)論文集(第一冊)[C];2011年
10 楊子;;身體、空間與認同——梅蘭芳訪美演出的價值向度與現(xiàn)實啟示[A];中國傳媒大學第三屆全國新聞學與傳播學博士生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9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謝云才;文本意義的詮釋與翻譯[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2 吳瑛;中國話語權(quán)生產(chǎn)機制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3 付明端;從傷痛到彌合[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4 楊玲;文化交往論[D];華中科技大學;2010年
5 張雪艷;中國當代漢族作家的“少數(shù)民族文學創(chuàng)作”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10年
6 李長中;文學文本基本問題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7 高涵;法蘭克福學派的知識社會學思想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8 張志輝;網(wǎng)絡(luò)條件下意識形態(tài)建設(shè)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9 楊席珍;資本主義擴張路徑下的殖民傳播[D];浙江大學;2010年
10 黃偉;高樂待與中國[D];福建師范大學;2010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林X;都市青年女性時尚消費中意見領(lǐng)袖的傳播影響力研究[D];華中農(nóng)業(yè)大學;2010年
2 李湘;論虹影小說的河流意象[D];廣西師范學院;2010年
3 黃厚;伊斯蘭民主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4 孫笑晨;白色陰影下的回歸—小說《黎明之屋》的后殖民解讀[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5 師璐露;《國語》語言藝術(shù)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6 李偉;《語絲》的現(xiàn)代性追求[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7 王天瑞;馬克思市民社會理論研究[D];長沙理工大學;2010年
8 姚穎;中部地區(qū)基層公務(wù)員職業(yè)價值觀研究[D];湘潭大學;2010年
9 陳平焰;美國華裔生存狀態(tài)的多維度透視[D];湘潭大學;2010年
10 張穎;跨越與再現(xiàn)[D];天津理工大學;2009年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文藝爭鳴》目錄[J];當代作家評論;2005年02期
2 朱剛;;批評理論的今天和明天:李奇教授訪談錄(英文)[J];外國文學研究;2009年05期
3 郭富平;;感興修辭論:理論的批評化及其限度——以王一川的《文學理論》為例[J];甘肅理論學刊;2010年05期
4 黃海軍;讀者反應(yīng)批評理論與英美文學教學[J];安慶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1995年03期
5 李鳳亮;批評的開放與開放的批評——論當代批評建構(gòu)的文化之路[J];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2004年12期
6 李鳳亮;批評的開放與開放的批評——論當代批評建構(gòu)的文化之路[J];福建論壇(社科教育版);2004年12期
7 徐岱;范式重建與批評實踐——我的詩學觀[J];杭州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04期
8 張榮建;;批評理論與英語語言教學[J];重慶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年05期
9 高永;;哈羅德·布魯姆:緣何曲高和不寡[J];世界文化;2007年07期
10 王進;;通向一種文化詩學——新歷史主義批評的理論綜述[J];巢湖學院學報;2007年05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張銜;莊志暉;;當代西方主流經(jīng)濟學批評:一個理論述評[A];中華外國經(jīng)濟學說研究會第十四次學術(shù)討論會論文摘要文集[C];2006年
2 李鴻雁;;歷史的選擇——新時期引入西方文藝批評理論的衡估[A];《毛澤東文藝思想研究》第十二輯暨全國毛澤東文藝思想研究會1998年年會論文集[C];1998年
3 楊黎明;;體育學學術(shù)批評理論的獨立性構(gòu)建——兼論體育學學術(shù)批評的概念、對象和性質(zhì)[A];第八屆全國體育科學大會論文摘要匯編(二)[C];2007年
4 薛稷;;特里·伊格爾頓批判理論思想探析[A];國外馬克思主義與當代中國——第三屆國外馬克思主義論壇會議論文集[C];2008年
5 劉坤媛;;文學批評價值的失落與重構(gòu)——評新時期文藝批評的滯后現(xiàn)象[A];《毛澤東文藝思想研究》第十二輯暨全國毛澤東文藝思想研究會1998年年會論文集[C];1998年
6 ;后記[A];《毛澤東文藝思想研究》第十二輯暨全國毛澤東文藝思想研究會1998年年會論文集[C];1998年
7 雷躍捷;;中國內(nèi)地媒介批評理論研究的嬗變軌跡[A];論傳媒改革與發(fā)展——中國傳媒發(fā)展高層論壇論文集[C];2003年
8 趙慧平;;批評的視界[A];遼寧省哲學社會科學獲獎成果匯編(2003—2004年度)[C];2003年
9 包永新;;毛澤東文藝批評思想的再認識[A];《毛澤東文藝思想研究》第七輯暨全國毛澤東文藝思想研究會論文匯編[C];1992年
10 劉淮南;;知識分子文化的凸現(xiàn)與“第三種批評”[A];《毛澤東文藝思想研究》第十二輯暨全國毛澤東文藝思想研究會1998年年會論文集[C];1998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匡釗;批評理論[N];光明日報;2002年
2 周思明;應(yīng)重視傳統(tǒng)文藝批評理論的價值[N];文藝報;2011年
3 朱剛;世紀之交的美國文學批評理論——尷尬![N];文藝報;2000年
4 肖自強 張翠;潤物細無聲[N];中華讀書報;2004年
5 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 張頤武;給學生一個工具箱[N];中國教育報;2005年
6 朱剛;男孩的女性主義的批評理論的“麻煩”[N];文藝報;2007年
7 戰(zhàn)洋 紐約州立大學賓厄姆頓分校人類學系;美國政治的普遍主義與特殊主義[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0年
8 韓曉紅;馬克思主義批評理論和格薩爾史詩文化[N];甘孜日報(漢文);2006年
9 ;理論旅行:對話錄[N];中華讀書報;2000年
10 李靜;新時期小說研究的新視野[N];文藝報;2008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楊疾超;古代書法批評模式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08年
2 蘇仲樂;文化批評的實踐[D];陜西師范大學;2008年
3 樊波;魏晉風流——魏晉南北朝人物畫審美研究[D];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03年
4 陶永生;斯蒂芬·格林布萊特文化詩學思想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4年
5 李麗;《人間詞話》辨[D];暨南大學;2003年
6 陳亞民;羅杰·弗萊形式—文化的藝術(shù)批評理論研究[D];山東大學;2007年
7 王丹;語言意識與語言批評的演變[D];華中師范大學;2012年
8 姜飛;在解構(gòu)中建構(gòu)[D];四川大學;2003年
9 郭艷娟;閱讀的倫理:希利斯·米勒批評理論探幽[D];北京語言大學;2009年
10 潘慧瓊;南朝文學批評意識的兩個維度[D];浙江大學;2006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黃茂文;批評理論的現(xiàn)代性視野:批評空間的開創(chuàng)[D];上海師范大學;2004年
2 酈妍;展開閱讀教學新篇章——讀者反應(yīng)批評理論引入語文閱讀教學的思考[D];華東師范大學;2004年
3 王堯;簡·奧斯丁批評的道德維度問題研究[D];黑龍江大學;2008年
4 王汀;卡爾維諾之小說批評[D];重慶師范大學;2008年
5 張尾聲;英語霸權(quán)現(xiàn)象與中國英語教育[D];吉林大學;2004年
6 趙宇鴻;哈代三部小說中的生態(tài)批評研究[D];西北大學;2005年
7 周霄;杰弗里·哈特曼—超越解構(gòu)的解構(gòu)者[D];中南大學;2006年
8 李淑嫻;重尋“現(xiàn)代性”[D];暨南大學;2008年
9 秦同國;為自然與女性立言[D];山東師范大學;2007年
10 陳嬋;論廣告的原型批評理論[D];湖南師范大學;2009年
,本文編號:764449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yishull/7644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