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0年代初延安文學的場域建構與丁玲的習性重塑
發(fā)布時間:2024-10-24 19:49
丁玲在陜北完成了從"五四"的女兒到革命的女兒的轉變,這一轉變的實質是丁玲習性中的"人的文學"諸要素與其革命體驗之間重新協商、化合。1939—1942年間,中國共產黨在延安試圖建構一個相對獨立的文學文化場域,這是丁玲習性重塑的最重要的外因。丁玲在文學場域中的占位及其習性構造的復合性則是其重要的內因。從最初的《保安行》《北上》到《一顆沒有出膛的槍彈》《東村事件》,再到《夜》《在醫(yī)院中時》《我在霞村的時候》《"三八節(jié)"有感》,這些作品顯示著丁玲習性重塑的軌跡。在這一習性重塑中,丁玲的性別自覺與其革命信仰之間的化合使丁玲成為革命的女兒:在革命信仰基礎上表達著性別自覺的女性。
【文章頁數】:8 頁
【文章目錄】:
一
二
三
本文編號:4008163
【文章頁數】:8 頁
【文章目錄】:
一
二
三
本文編號:4008163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yishull/4008163.html
上一篇:陸機詩文的生命意識
下一篇:沒有了
下一篇:沒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