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心雕龍》“贊曰”研究
發(fā)布時間:2021-02-27 20:10
本文以《文心雕龍》“贊曰”為研究對象,將其從全書各篇章中抽離出來,從淵源、文體形式、內在思想和思維方式等方面入手,力圖對“贊曰”進行全面的觀照。全文首先辨析“贊曰”與“贊”體文,將“贊”體文作為研究“贊曰”的重要參照系,明確“贊曰”在“贊”體文流變史上的重要地位,它的產生乃是劉勰汲取眾家思想綜合創(chuàng)新的結果。在此基礎上,追溯“贊曰”的淵源,廓清“贊曰”與史贊、佛教偈頌的關系,明確“贊曰”是承續(xù)《列女傳》“頌曰”而來,并沿用《列女傳》“頌曰”四言八句的體例,其結構明顯地呈現出對仗性特征,且采用比興和對比的言說方式。在“贊曰”的重要理論命題中,以M·H·艾布拉姆斯文學四要素說的劃分標準為參考,分別從“贊曰”中提取出和文本與世界、文本與作者、文本自身內部、文本與讀者這四層關系一一對應的理論命題,即“神理共契,政序相參”,“神用象通,情變所孕”,“情與氣偕,辭共體并”,“良書盈篋,妙鑒乃訂”,并前后延伸,歸入到劉勰的整個文論思想中進行考察。最后從劉勰的思想淵源入手,聯(lián)系“贊曰”的內在思想和表述方式,推導出“贊曰”的思維方式具有隱喻性、折衷性和辯證性特征,這是劉勰受中國傳統(tǒng)思想和佛教思維影響的結果...
【文章來源】:華中師范大學湖北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屬院校
【文章頁數】:76 頁
【學位級別】:碩士
【文章目錄】:
內容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贊曰"與"贊"體文
第一節(jié) "贊"體文溯源
第二節(jié) "贊"體文的概念
第三節(jié) "贊"體文的分類
第四節(jié) "贊"體文的文體特征及功用
第二章 "贊曰"的形式探微
第一節(jié) "贊曰"的淵源
一、"贊曰"與史贊
二、"贊曰"與佛教偈頌
第二節(jié) "贊曰"的體例
第三節(jié) "贊曰"的結構
第四節(jié) "贊曰"的言說方式
一、比興化的言說方式
二、對比化的言說方式
第三章 "贊曰"的重要理論命題
第一節(jié) 神理共契,政序相參
第二節(jié) 神用象通,情變所孕
第三節(jié) 情與氣偕,辭共體并
第四節(jié) 良書盈篋,妙鑒乃訂
第四章 "贊曰"的思維特點
第一節(jié) 隱喻性思維
第二節(jié) 折衷性思維
第三節(jié) 辯證性思維
第五章 "贊曰"的作用及影響
第一節(jié) "贊曰"在《文心雕龍》中的作用
一、總歷本意
二、闡發(fā)新意
三、表明態(tài)度
第二節(jié) "贊曰"在"贊"體文流變史上的作用及影響
第三節(jié) "贊曰"在中國文學批評史上的影響
結語
參考文獻
附錄
在校期間發(fā)表的論文、科研成果
后記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試析《文心雕龍》中的佛教思想[J]. 李紅梅. 社科縱橫. 2008(10)
[2]前四史論贊文體演變與時代論議風潮[J]. 趙彩花. 湖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8(05)
[3]贊體的演變及其所受佛經影響探討[J]. 高華平. 文史哲. 2008(04)
[4]論漢代頌贊銘箴與漢賦的同體異用[J]. 梁復明,費振剛. 學術論壇. 2008(07)
[5]頌贊與四言詩的文體辨析[J]. 樊露露. 西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08(03)
[6]從唐前史傳論贊看駢文的演變軌跡[J]. 張新科. 文學評論. 2007(06)
[7]《史記》論贊對古代雜文文體的影響[J]. 諶東飚. 云夢學刊. 2007(01)
[8]論劉勰及其《文心雕龍》的佛教神學思想[J]. 普慧. 文藝研究. 2006(10)
[9]《文心雕龍·頌贊》辨疑[J]. 蘭培. 語文學刊. 2006(17)
[10]贊體溯源[J]. 鐘嘉芳. 湛江海洋大學學報. 2006(02)
博士論文
[1]佛教與六朝詩學[D]. 劉艷芬.山東師范大學 2008
碩士論文
[1]先唐贊體文研究[D]. 李成榮.遼寧師范大學 2006
[2]論先秦兩漢的頌、贊、箴、銘[D]. 張立兵.西北師范大學 2004
[3]《史記》論贊研究[D]. 胡大海.安徽大學 2001
[4]《史記》“太史公曰”研究[D]. 翁俊松.四川師范大學 2001
本文編號:3054742
【文章來源】:華中師范大學湖北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屬院校
【文章頁數】:76 頁
【學位級別】:碩士
【文章目錄】:
內容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贊曰"與"贊"體文
第一節(jié) "贊"體文溯源
第二節(jié) "贊"體文的概念
第三節(jié) "贊"體文的分類
第四節(jié) "贊"體文的文體特征及功用
第二章 "贊曰"的形式探微
第一節(jié) "贊曰"的淵源
一、"贊曰"與史贊
二、"贊曰"與佛教偈頌
第二節(jié) "贊曰"的體例
第三節(jié) "贊曰"的結構
第四節(jié) "贊曰"的言說方式
一、比興化的言說方式
二、對比化的言說方式
第三章 "贊曰"的重要理論命題
第一節(jié) 神理共契,政序相參
第二節(jié) 神用象通,情變所孕
第三節(jié) 情與氣偕,辭共體并
第四節(jié) 良書盈篋,妙鑒乃訂
第四章 "贊曰"的思維特點
第一節(jié) 隱喻性思維
第二節(jié) 折衷性思維
第三節(jié) 辯證性思維
第五章 "贊曰"的作用及影響
第一節(jié) "贊曰"在《文心雕龍》中的作用
一、總歷本意
二、闡發(fā)新意
三、表明態(tài)度
第二節(jié) "贊曰"在"贊"體文流變史上的作用及影響
第三節(jié) "贊曰"在中國文學批評史上的影響
結語
參考文獻
附錄
在校期間發(fā)表的論文、科研成果
后記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試析《文心雕龍》中的佛教思想[J]. 李紅梅. 社科縱橫. 2008(10)
[2]前四史論贊文體演變與時代論議風潮[J]. 趙彩花. 湖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8(05)
[3]贊體的演變及其所受佛經影響探討[J]. 高華平. 文史哲. 2008(04)
[4]論漢代頌贊銘箴與漢賦的同體異用[J]. 梁復明,費振剛. 學術論壇. 2008(07)
[5]頌贊與四言詩的文體辨析[J]. 樊露露. 西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08(03)
[6]從唐前史傳論贊看駢文的演變軌跡[J]. 張新科. 文學評論. 2007(06)
[7]《史記》論贊對古代雜文文體的影響[J]. 諶東飚. 云夢學刊. 2007(01)
[8]論劉勰及其《文心雕龍》的佛教神學思想[J]. 普慧. 文藝研究. 2006(10)
[9]《文心雕龍·頌贊》辨疑[J]. 蘭培. 語文學刊. 2006(17)
[10]贊體溯源[J]. 鐘嘉芳. 湛江海洋大學學報. 2006(02)
博士論文
[1]佛教與六朝詩學[D]. 劉艷芬.山東師范大學 2008
碩士論文
[1]先唐贊體文研究[D]. 李成榮.遼寧師范大學 2006
[2]論先秦兩漢的頌、贊、箴、銘[D]. 張立兵.西北師范大學 2004
[3]《史記》論贊研究[D]. 胡大海.安徽大學 2001
[4]《史記》“太史公曰”研究[D]. 翁俊松.四川師范大學 2001
本文編號:3054742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yishull/30547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