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藝術與人類社會現(xiàn)實建構
發(fā)布時間:2020-08-28 01:39
【摘要】:當下數字藝術的發(fā)展方興未艾。這一新興藝術形態(tài)的出現(xiàn)已經呈現(xiàn)出迥異于原子藝術的諸多特征。任何藝術形式從某種意義上都是人類探索世界和自我奧秘的部分成果,都為人類社會現(xiàn)實的建構起到一定的推動作用。然而,迄今關于藝術與社會現(xiàn)實建構關系的研究尚屬空白。本研究從對于數字藝術的功能考察和人類現(xiàn)實建構的哲學思辨兩個對象的理解分析入手,把二者的關系問題放置在數字藝術與人類思想認識的開拓、數字藝術與人類自由情感的開拓兩種具體關系中,力爭從哲學的角度對數字藝術與人類現(xiàn)實建構的關系問題進行系統(tǒng)而詳盡的分析。闡明數字藝術與人類社會現(xiàn)實建構的關系有利于數字藝術的健康和可持續(xù)發(fā)展,促進審美主體的身心健康和全面進步,有助于當下和諧文化、和諧社會的構建。同時,以相關理論為指導將會提升數字藝術在整個文化生態(tài)系統(tǒng)中的生存競爭力和在文化產業(yè)中的市場競爭力,提升國民對數字藝術的鑒賞力和購買力。 所謂社會現(xiàn)實建構就是人類在感知世界、認識世界、理解世界、把握世界和改造世界中的一切意識活動。所有這些意識活動的成果構成了我們關于世界的概念、判斷和思想觀念。由于主體意識活動是一個社會主體在其獨立的生命運動中所形成的對自我和世界的認知水平、具體內容和觀念系統(tǒng),因而,人類社會現(xiàn)實建構具有明顯的個體性、特殊性和主觀性特征。私人意識形態(tài)和公共意識形態(tài)的求同存異共同構成了人類意識形態(tài)的主要內容,人們通過消極被動的學習和受教育活動,通過積極主動進行的社會實踐活動,實現(xiàn)對于世界的把握和認知,完成人類社會現(xiàn)實建構。主體的社會實踐動機多起于自身生命維持和發(fā)展的本能要求,也存在著一類與這種性質的社會實踐不同的現(xiàn)實建構模式,它順從人性的本能訴求,使得主體以自由的方式來參與其中,這種模式我們稱之為媒介實踐。媒介即人類創(chuàng)造的承載著特定信息或意義的文本符號。根據載體物理性質的不同,這些文本符號可以劃分為原子媒介和數字媒介兩大類。其中原子媒介包括傳統(tǒng)的圖書、報刊、電影、廣播、電視,而數字媒介包括新興的互聯(lián)網、數字電影、數字電視、數字廣播、數字圖書、數字報刊等。原子媒介和數字媒介都是人類積極主動的社會現(xiàn)實建構模式。 在全面檢視和梳理原子藝術之于人類社會現(xiàn)實建構作用的基礎上,發(fā)現(xiàn)了數字藝術的許多重要、獨特而復雜的社會現(xiàn)實建構功能。藝術在人類歷史上主要承擔著情感建構的重要任務。但數字藝術較之原子藝術大大開拓了人類的審美疆域的廣度、深度和強度,呈現(xiàn)出前所未有的藝術表現(xiàn)力,將人類的自由情感體驗水平提升到新的高度。同時,數字藝術顛覆了原子藝術業(yè)已形成的人類社會現(xiàn)實建構慣例,有資格、有能力全面承擔真善美三大價值的建設,這主要歸功于數字藝術依托的數字媒介所特有的功能。其中,以手機藝術為典型代表的一類數字藝術更是全面更新了藝術概念的內涵與外延,它集幾乎所有原子藝術形態(tài)于一身,又在本質上不同于單一原子藝術,更不是他們的雜合,建構為一種全新意義上的全藝術。全藝術最具革命性的意義在于在全社會塑造出一種普遍性的私人化、個體化的生存方式——數字生存,從而給人類的生理和心理的結構與功能帶來多方面的影響,其中造成人類的低碳化生存趨向是目前所觀察到的較為顯著的影響之一,但這是否意味著健康化尚難以判定。微博作為一種寄生于互聯(lián)網上的亞藝術,較之博客,顯現(xiàn)出更強的生命力和產業(yè)特征,這歸咎于其很強的娛樂本質。網絡游戲是數字藝術中致癮性最強的一種亞藝術,其成癮機制雖不同于鴉片的生理刺激,但給參與者造成的精神障礙同樣很嚴重,尤其對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極容易造成嚴重損害,因此成為數字藝術系統(tǒng)中存在社會安全隱患的特例。數字藝術發(fā)展中出現(xiàn)的一定程度的低俗化現(xiàn)象主要源于社會根基和人性固有的根基,并非數字藝術本身所特有。我們認為這個問題的解決主要依靠文化自身的自我約束機制,而以司法或行政的手段為輔。
【學位授予單位】:山東師范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2
【分類號】:J022
本文編號:2806905
【學位授予單位】:山東師范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2
【分類號】:J022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程金海;;數字藝術:主體自由的契機與陷阱[J];東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年01期
2 程金海;;數字藝術與審美經驗方式的轉變[J];電影評介;2007年03期
3 李魯平;;關于文藝體制變革與文藝道德建設的若干思考[J];湖北社會科學;2006年01期
4 邱秉常;;數字藝術傳播的表現(xiàn)特征[J];三峽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9年04期
5 劉桂榮;谷鵬飛;;數字藝術中的美學問題探究[J];河北學刊;2008年06期
6 馬立新;;數字藝術創(chuàng)作論[J];理論學刊;2006年07期
7 馬立新;;美在自由情感——一種新型美學觀的構建[J];理論學刊;2009年10期
8 謝建明;論藝術創(chuàng)造與藝術倫理[J];南京化工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0年02期
9 馬立新;;數字藝術與數字美學初探[J];山東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6年04期
10 馬立新;;論網絡游戲的本體特征[J];山東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7年04期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2條
1 眭東仔;數字媒介對人際交往的影響[D];南昌大學;2006年
2 姚小玲;精確傳播與數字電視營銷策略研究[D];重慶大學;2007年
本文編號:2806905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yishull/28069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