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延安文學獨立于國統(tǒng)區(qū)、淪陷區(qū)之外,在自成一體的傳播系統(tǒng)中遵循著獨特的規(guī)律不斷發(fā)展,并取得了重大歷史成就。它是一種具有強烈意識形態(tài)色彩的文學,政治意識形態(tài)通過對文學情感性、審美性的利用和滲透,最終使文學成為革命戰(zhàn)爭中與槍桿子同樣重要的政治宣傳和革命動員的工具。意識形態(tài)全面控制著延安文學傳播系統(tǒng)、傳播模式,這使得延安文學的傳播形態(tài)具有了歷史獨特性,表現(xiàn)出不同于現(xiàn)代文學其他階段、其他區(qū)域的新質。 強烈的政治意識形態(tài)屬性,使延安文學研究經常陷入政治問題的糾纏,這就需要我們走出純文學研究的封閉視野,代之以綜合多元的文化觀察方式。而現(xiàn)代傳播學理論向來注重對信息傳播系統(tǒng)各構成要素之間的互動、對話與合作的整體研究,其開放、客觀的理論視角可以有效避免從純文學角度觀照探索延安文學可能導致的局限和偏頗。因此,本文從傳播的角度切入延安文學,觀察延安文學的歷史存在形態(tài),以相關的傳播學理論對這一獨特的傳播系統(tǒng)加以分析和闡釋,并關注各傳播要素之間的相互制約與影響,就更具有針對性。只有重回延安文學生產與傳播的歷史場域去觸摸與領悟,才能避免從先在的觀念出發(fā),對延安文學做簡單地肯定或否定。 近幾年來,文學的傳播研究一直是現(xiàn)代文學研究的熱點。陳平原認為,從大眾傳播角度入手,可以更加迅速地把握、感知現(xiàn)代文學的某些基本特征和精神。目前來看,站在“文學的周邊”,比如從大眾傳媒與現(xiàn)代文學的關系、受眾接受與現(xiàn)代文學的關系來研究現(xiàn)代文學,業(yè)已碩果累累。但總的來說,這些研究成果大多只著眼于現(xiàn)代文學傳播的某一環(huán)節(jié)或某一要素,把現(xiàn)代文學的存在與發(fā)展看作一個完整的傳播體系,對現(xiàn)代文學的生產、傳播、接受及反饋的整個傳播過程進行宏觀考察,這種提法和研究還不多見,只有王本朝從現(xiàn)代文學制度層面有所介入。作為現(xiàn)代文學發(fā)展史上一個特殊的階段,延安文學的傳播環(huán)境、傳播主體,傳播媒介、接受主體等要素都發(fā)生了根本變化,樣本意義頗為獨特,值得我們從傳播角度進行梳理、探索。利用相關傳播學理論對延安文學做傳播方面的探討,目前所見只有《延安文學的傳播學意義初探》、《容納與建構:1935-1948延安報刊與文學傳播》、《讀者的分化與延安文學的轉型——延安解放日報副刊的文學生產與傳播》等零星文章。這些文章在延安文學生產、傳播機制和傳播媒介等方面有所分析和討論,但從其理論延展的模式來看,并沒有自覺地把傳播學作為文學研究的一種可靠方法對待和使用,沒有看到文學的傳播作為文化現(xiàn)象的實質,對延安文學傳播各要素的把握還不足,對各要素間的意義關聯(lián)尚缺乏應有的重視。這就為本課題留下了研究空間。 本文以延安文學傳播形態(tài)作為研究對象,研究延安文學傳播系統(tǒng)中各傳播要素的存在形態(tài)及其相互關系,進而總結延安文學各傳播要素相互制約、相互影響所構成的特定傳播模式。論文對延安文學傳播系統(tǒng)中的傳者和受眾從不同層面進行類型分析,比較符合延安文學的傳播實踐。其中,把延安中共領導群體作為特殊的傳者和受眾,準確闡釋其對延安文學傳播所發(fā)揮的控制作用,較有新意。論文對延安文學期刊、報紙文藝副刊和圖書出版等大眾傳播媒介詳細、準確的分析,有助于人們從媒介因素理解延安文學。論文還首次按照傳播學經典傳播模式觀察分析延安文學的傳播形態(tài),提出了延安文學傳播意識形態(tài)統(tǒng)攝下的“四級控制模式”——政治意識形態(tài)、領袖人物議題策劃對傳者的把關控制;對傳播媒介的控制;對受眾接受趣味的塑造和控制;對具體傳播內容的控制。 論文除緒論和結論之外,共包括五章。 第一章主要分析了延安文學的傳播環(huán)境。延安文學生成、傳播于以延安為中心的特定環(huán)境之中,其政治的、經濟的、文化的、科學技術的條件與延安文學傳播各要素之間相互影響、相互作用,共同構成延安文學的傳播語境。特定的傳播場域和語境,造就了特定的文學傳播圖景和模式。本文著重分析了地理、文化、經濟、教育等因素的封閉性,延安文學控制與傳播主體構成的多元與流動所帶來的文學資源的封閉與開放,以及基于戰(zhàn)爭背景和農民文化的人文改造、延安領導層在文化上的創(chuàng)新追求等各種社會因素對于延安文學的制約與影響。 第二章著重討論了延安文學傳播主體構成,并試圖與不同區(qū)域、不同時期的現(xiàn)代文學傳播主體進行比較,以考察延安文學傳播主體的心態(tài)特點與變化。研究特定文學,首先要追問的就是誰在控制、傳播文學。具體到延安文學,其傳播主體非常復雜,包括具有“五四”啟蒙背景的外來知識分子作家、蘇區(qū)作家、本土知識分子作家和工農兵作家等等,可以從不同層面去認知。不同的傳播主體,意味著不同的文學傳播目的、動機與訴求。在不同傳播觀的碰撞與沖突中,知識分子作家在個體自由與組織規(guī)范之間掙扎彷徨,艱難地完成了由知識分子文化精英到黨的文藝戰(zhàn)士的身份認同。他們接受了革命家推崇的重在革命教育與政治宣傳的文學傳播觀,并積極走向工農兵大眾,進行革命意識形態(tài)的另類啟蒙:發(fā)現(xiàn)、改造民間藝人,培養(yǎng)、扶植工農兵大眾進行革命文學的創(chuàng)作和傳播,努力實現(xiàn)延安文學傳播主體的最大化。傳播主體不同的角色身份意識和社會地位、社會影響力制約下的文學傳播意圖,必然映射到文學的內容選擇與傳播方式上,對延安文學產生著不同的影響。 第三章為延安文學的受眾研究。文學作品的價值和意義,在于向讀者傳播。只有讀者接受、認可,文學傳播過程才不會中斷,文學傳播主體的一切努力才不會付之流水。文中特別強調了延安文學政策的創(chuàng)設者、闡釋者——黨政軍領導與主流理論家、批評家和工農兵大眾這兩個接受群體的接受期待、接受水平,對于延安文學的規(guī)約與塑造。 第四章集中討論延安文學的傳播渠道和媒介。現(xiàn)代媒介理論提醒我們,傳播媒介或傳播方式往往比所傳播的內容更具認識意義。從傳播方式來說,延安文學傳播應該說是大眾傳播、組織傳播、群體傳播、人際傳播等各種方式的綜合利用。各種基于不同媒介的傳播方式,在延安文學的傳播系統(tǒng)中有著不同的表現(xiàn)和空間。其中,文學期刊和副刊等大眾傳播媒介是延安文學傳播的主流媒介。與和平時期不同的是,在戰(zhàn)爭的制約下,延安文學傳播媒介呈現(xiàn)出數(shù)量眾多、依賴黨的組織而生命力短暫的特點。以《解放日報》“文藝”副刊、《文藝月報》等為代表的文學媒介,不僅培養(yǎng)了延安文學傳播的新生力量,還促進了工農兵文學觀念的傳播,使文學創(chuàng)作與傳播更加符合受眾的需求。文學傳播媒介控制者對其所傳播的文學作品的主題、形象、形式以及文學批評、文學潮流等所進行的適應時代語境要求的制約和把關,徹底改造了延安文學的內在品質與外在構成。 同時,為了更好地闡釋延安文學傳播系統(tǒng)突出的政治意識形態(tài)屬性和功利性的由來與必然,論文第五章討論了延安文學傳播的主要控制策略與方式,分析了延安文學傳播系統(tǒng)中各要素是如何被精心組織與控制起來的,最終形成了操作性非常強的傳播模式,使延安文學成為取得民族戰(zhàn)爭與解放戰(zhàn)爭勝利的另一支軍隊。延安文學傳播內容的控制,主要是通過一對主體的控制和傳媒的控制實現(xiàn)的,因而沒有單列章節(jié)。 延安文學傳播實踐為現(xiàn)代文學的傳播提供了一種新的經驗與模式,作為當下文學生產與傳播的理論和實踐資源,這種傳播模式也具有重要的啟發(fā)意義。但對其歷史局限與弊端,我們卻更應該予以警醒。
【學位授予單位】:山東大學
【學位級別】:博士
【學位授予年份】:2009
【分類號】:I206.7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高鴻;;家事[J];延安文學;2006年01期
2 黃海;;黃海短篇小說三篇[J];延安文學;2006年02期
3 高亞平;;在路上[J];延安文學;2006年04期
4 陳鐵軍;;涂炭歌[J];延安文學;2008年01期
5 陽樝;;風吹無疆[J];延安文學;2008年01期
6 周維東;;“突擊文化”與延安文學引論[J];中國現(xiàn)代文學研究叢刊;2008年02期
7 吳曉云;;論延安文學的特征[J];樂山師范學院學報;2008年07期
8 袁盛勇;;新的延安文學研究在崛起[J];延安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06期
9 袁盛勇;民族—現(xiàn)代性:“民族形式”論爭中延安文學觀念的現(xiàn)代性呈現(xiàn)[J];文藝理論研究;2005年04期
10 馬端剛;;生活在水底[J];延安文學;2006年04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張立群;;后期延安文學道路的“確立”[A];中國現(xiàn)代文學研究會第十屆年會論文摘要匯編[C];2010年
2 劉敏;;村落儀式的傳承與嬗變——可邑村阿細跳月的傳播現(xiàn)象分析[A];2006中國傳播學論壇論文集(Ⅰ)[C];2006年
3 畢研韜;;社團營銷與“無縫傳播”[A];創(chuàng)建品牌社團與構建和諧社會研討會論文集[C];2007年
4 孫嘉卿;李卓;;大學女生謠言:傳播形態(tài)及心理機制[A];第十一屆全國心理學學術會議論文摘要集[C];2007年
5 彭曉劍;朱瑞鈞;鄭星航;;地市新聞網(wǎng)站打造全媒體平臺探討[A];中國新聞技術工作者聯(lián)合會2011年學術年會論文集(上篇)[C];2011年
6 張慶華;馬建;曲媛媛;;海洋內波與海底地形相互作用的幾個算例[A];第七屆全國水動力學學術會議暨第十九屆全國水動力學研討會文集(下冊)[C];2005年
7 白燁;;難能就在有溫度——讀朱寨的《記憶依然熾熱》[A];當代文學研究資料與信息·2011年第2期(總第201期)[C];2011年
8 劉恕;;試論傳統(tǒng)媒體與社交網(wǎng)絡的交互融合——從新華社電視進駐開心網(wǎng)說起[A];第十一屆中國科協(xié)年會第33分會場新媒體與科技傳播研討會論文集[C];2009年
9 劉恕;;試論傳統(tǒng)媒體與社交網(wǎng)絡的交互融合——從新華社電視進駐開心網(wǎng)說起[A];自主創(chuàng)新與持續(xù)增長第十一屆中國科協(xié)年會論文集(4)[C];2009年
10 陳先紅;;論新媒介即關系[A];中國傳播學會成立大會暨第九次全國傳播學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上海新華傳媒股份公司常務副總裁 王力為;聚焦主業(yè)創(chuàng)新傳播形態(tài)[N];解放日報;2010年
2 蘇世華;立足黃土高原根基 高揚理想主義旗幟 開創(chuàng)延安文學藝術事業(yè)的繁榮局面[N];延安日報;2010年
3 本報記者 李鶴;微博為什么可能?[N];人民日報;2011年
4 李清;微博時代,可以做些什么?[N];中國財經報;2011年
5 孝義市廣播電視中心 楊正華;新媒體對大眾的影響[N];呂梁日報;2010年
6 姜青青;進軍“數(shù)字報業(yè)”的快速功略[N];中國新聞出版報;2007年
7 張向宇 本報記者 武炎龍 武警部隊“國字號”部隊巡禮系列報道組成員;全媒體時代的一次探索與實踐[N];人民武警;2009年
8 本報評論員 丁永勛;理性看微博:圍觀固然重要,不宜過分夸大[N];新華每日電訊;2010年
9 河北日報報業(yè)集團 劉桂芳 賈岳;“數(shù)字報業(yè)”——融合中的創(chuàng)新[N];中華新聞報;2007年
10 吳曉明;從“公共新聞”到“草根新聞”的轉型[N];中國新聞出版報;2005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朱秀清;延安文學傳播形態(tài)研究[D];山東大學;2009年
2 倪萬;數(shù)字化藝術傳播形態(tài)研究[D];山東大學;2009年
3 李建軍;現(xiàn)代中國“人民話語”考論[D];華中師范大學;2006年
4 沈文慧;延安文學與農民文化[D];華中師范大學;2008年
5 楊琳;回歸歷史的本真[D];蘭州大學;2008年
6 李振;延安《解放日報》中的性別與文學[D];南開大學;2010年
7 張志剛;語文教育文化傳播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1年
8 趙衛(wèi)東;延安文學體制的生成與確立[D];浙江大學;2004年
9 馮廣圣;桂村社會傳播網(wǎng)絡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12年
10 石雷;論課程傳播[D];湖南師范大學;2012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尹威;延安文學中的方言現(xiàn)象研究[D];重慶師范大學;2012年
2 于躍;數(shù)字媒體時代的中國廣播傳播形態(tài)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0年
3 張健仲;權力系統(tǒng)在延安文學中的嬗變[D];渤海大學;2012年
4 錢曉瑋;中國段子文化的傳播形態(tài)和輿情百態(tài)[D];浙江大學;2011年
5 張媛;地方政府微博傳播的創(chuàng)新與可能研究[D];蘭州大學;2012年
6 雷s,
本文編號:25938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