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20世紀藝術的“返魅”傾向
[Abstract]:This paper holds that the existence of human beings was originally "enchantment", that is to say, human beings originally lived in the house of nature with their own perfect posture "poetically". However, since the rise of science and philosophy in ancient Greece, the era of disenchantment began. Since then, man has denied his affinity to nature and thus split with nature; he denied the communion between the mind and the body, which constitutes life, thus causing the division of man himself. In the 20th century, the constructive postmodernists, represented by David Ray Griffin, created "reenchantment philosophy" with the intention of bridging the division between man and nature and man himself. Echoing with the philosophy of reenchantment, the art of the 20 th century began to appear the tendency of reenchantment. The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to objectively describe the occurrence of this phenomenon and study its significance and value to human beings. The paper is divided into five parts. The first part comprehensively discuss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reenchantment philosophy and philosophy, art, existence, the second part demonstrates the essence of the enchantment of art: the art of enchantment presents the existence of ancient human poetry with its primitive innocence. The third part comments on disenchantment art: on the one hand, the art of disenchantment times highlights the brilliance of existence selectively, on the other hand, the intolerance of disenchantment theory results in the obscurity of existence to some extent; The fourth part describes the art with reenchantment tendency in the 20th century. The art of this period is due to the reflection of the previous generation of art, which makes the concept of reenchantment enter into the artistic concept. The art works show great tolerance, understanding and creativity. The intention is to clarify the complete state of human life, to restore the unity with nature and the harmony and perfection of man himself; The fifth part discusses the value postulate of the establishment of reenchantment art: truth and harmony. Art reveals human existence by revealing itself, and the art with the tendency of reenchantment makes the existence realize the poetic nature of being in the process of revealing itself.
【學位授予單位】:河北師范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02
【分類號】:J110.95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姚曉燕;;從“附魅”“祛魅”到“返魅”——人與自然關系的一種反思[J];成都航空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10年03期
2 肖峰;技術的返魅[J];科學技術與辯證法;2003年04期
3 晏輝;當代生活世界的價值哲學批判[J];江海學刊;2004年01期
4 黃紅生;;論信息技術對世界的祛魅與返魅[J];科學學研究;2007年04期
5 周遠全;;自然的“魅”:是“祛”還是“返”?——一種新的視角[J];長春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02期
6 晏輝;;科學技術的祛魅及其人類后果[J];人文雜志;2007年03期
7 牛慶燕;;一種生態(tài)覺悟:從自然之“附魅”、“祛魅”到“返魅”[J];學術交流;2010年12期
8 盧風;世界的附魅與祛魅[J];自然辯證法研究;1997年10期
9 炎冰;有機整體論與“返魅”的科學——《返魅的科學》及其相關文本之解讀[J];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2003年06期
10 李志祥;;道德的附魅與埅魅[J];道德與文明;2010年03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8條
1 孫輝;;返魅的前奏——羅伯-格里耶創(chuàng)作的生態(tài)美學意義[A];全國第三屆生態(tài)美學會議論文集[C];2004年
2 葉立國;;生態(tài)學的后現代意蘊[A];山西大學2008年全國博士生學術論壇(科學技術哲學)[C];2008年
3 陶孝云;;麥克道爾的經驗論及其形上結論[A];第二屆分析哲學討論會論文集[C];2006年
4 伍方斐;;后現代欲望敘述的解構特征與當代文學的轉型[A];中國當代文學研究會第十三屆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4年
5 陳雪;劉泰然;;反現代性與復魅之詩——海德格爾《藝術作品的本源》中的神話修辭[A];湖南省美學學會、文藝理論研究會2010年年會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10年
6 駱天銀;;后現代主義對現代性的否定及其啟迪[A];中國現代外國哲學學會年會年會暨西方技術文化與后現代哲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4年
7 崔增寶;;德勒茲或單子世界的復魅[A];全國“當代西方哲學的新進展”學術研討會論文匯編[C];2008年
8 燕京晶;劉仲林;;馴服“莽獸”:“兩種文化”的融合對科技發(fā)展的啟示[A];第二屆中國科技哲學及交叉學科研究生論壇論文集(博士卷)[C];2008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中國社會科學院信息化研究中心秘書長,《互聯網周刊》名譽主編 姜奇平;活的組織與死的機械[N];財經時報;2008年
2 中國社科院信息化研究中心秘書長 姜奇平;海星與蜘蛛的原形[N];中國證券報;2008年
3 胡鵬林;文學祛魅的反思性批判[N];文藝報;2006年
4 志靈;農民工:“名稱祛魅”何若法律賦權[N];檢察日報;2007年
5 陳海靜;祛魅之后的謙卑與神圣[N];文藝報;2008年
6 孔范今;祛蔽返魅 走向中和[N];中國教育報;2008年
7 孫建茵;技術主義的祛魅與思想品格的復歸[N];文藝報;2006年
8 沈傳亮 中共中央黨校黨史部;為“實事求是難”祛魅[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0年
9 丁麗潔;請不要誤讀“詩歌榜”事件[N];文學報;2007年
10 徐放鳴 楊森;英雄、形象塑造及其他[N];文藝報;2006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7條
1 方秀珍;神秘主義:祛魅與復魅[D];蘇州大學;2005年
2 傅異星;多樣現代性追求與鄉(xiāng)土中國的悲憫書寫[D];浙江大學;2008年
3 李艷豐;歷史“祛魅”與文化反思[D];暨南大學;2010年
4 魏慶培;視覺祛魅與歷史記憶[D];蘭州大學;2012年
5 江華;世界體系理論研究[D];復旦大學;2003年
6 章忠民;黑格爾的當代意義[D];復旦大學;2002年
7 周徐;論新時期以來軍旅小說的英雄嬗變[D];山東大學;2011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袁鴻蕙;論20世紀藝術的“返魅”傾向[D];河北師范大學;2002年
2 楊喜軍;一個寬闊而神秘的世界[D];湖南師范大學;2004年
3 伍正翔;從“祛魅”到“附魅”:教學設計的范式轉換[D];東北師范大學;2006年
4 王巧慧;自然返魅之追思[D];重慶大學;2005年
5 裴志偉;附魅、祛魅與轉魅:西方神秘主義詩學的跨現代轉向[D];蘭州大學;2007年
6 饒俊;神魅、人魅與祛魅——法律的理性基礎及其變遷[D];湘潭大學;2004年
7 胡雙雙;附魅·祛魅·復魅——《瑪拉和丹恩歷險記》的生態(tài)思考[D];中南大學;2010年
8 王靜;時尚雜志研究[D];中國藝術研究院;2006年
9 王莉萍;《馬丁·伊登》—一位自然主義者的現代版美國夢[D];山東師范大學;2006年
10 劉興昊;性權利語境下婚姻及其法律規(guī)范研究[D];西南政法大學;2008年
本文編號:2405112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yishull/24051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