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自覺反思的文學理論
[Abstract]:"reflection" has become one of the most frequently used terms in literary and art papers and conferences in recent years. (1) according to Bourdieu, a famous sociologist, reflection is his own thinking. It is the person who thinks in turn, the speaker himself. In Bourdieu's view, reflection is a special way of thinking, which means
【作者單位】: 首都師范大學文學院;
【基金】:中國社科基金項目“文學的祛魅”(項目號06BZW002) 北京市人才強教計劃的資助
【分類號】:I0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3條
1 陶東風;大學文藝學的學科反思[J];文學評論;2001年05期
2 陶東風;日常生活的審美化與文藝社會學的重建[J];文藝研究;2004年01期
3 陶東風;日常生活的審美化與文化研究的興起——兼論文藝學的學科反思[J];浙江社會科學;2002年01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程勇;中國文論重建的困惑與反省[J];長沙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01期
2 朱立元;;對文藝學學科反思的幾點思考——兼談對新時期以來我國文藝學現(xiàn)狀的基本估價[J];東方叢刊;2006年01期
3 管寧;突破傳統(tǒng)學術疆域的理論探險——近年消費文化研究述評[J];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2004年12期
4 陳吉猛;文學與審美意識形態(tài)——兼與童慶炳先生商榷[J];河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年02期
5 張延平,高景龍;現(xiàn)代體育審美淺論[J];河北體育學院學報;2005年02期
6 趙勇;誰的“日常生活審美化”?怎樣做“文化研究”?——與陶東風教授商榷[J];河北學刊;2004年05期
7 陶東風;日常生活的審美化與文藝學的學科反思[J];中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03期
8 毛崇杰;本質主義與反本質主義[J];杭州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年03期
9 吳衛(wèi)華;;文學的泛化與短信文學的勃興[J];江漢論壇;2006年08期
10 陳濤;;審美在當代文化中的異化[J];九江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年02期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閻嘉;多元文化與漢語文學批評新傳統(tǒng)[D];四川大學;2002年
2 馬衍明;論文學自主性[D];復旦大學;2003年
3 張貞;中國大眾文化之“日常生活”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06年
4 李梅;先秦服飾審美文化研究[D];山東大學;2006年
5 嚴墨;碎片化到重構[D];中央民族大學;2007年
6 葛卉;話語權力理論與90年代后中國文論的轉型[D];華東師范大學;2007年
7 胡友峰;康德美學中自然與自由觀念研究[D];浙江大學;2007年
8 徐勇;大眾文化政治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07年
9 王者凌;中國電影現(xiàn)實主義研究[D];北京師范大學;2007年
10 程鎮(zhèn)海;對全球化語境下馬克思主義文論中國化若干問題的思考[D];復旦大學;2007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畢日升;九十年代中國“文化研究”的興起、現(xiàn)狀及前景[D];河北師范大學;2003年
2 吳澤泉;從理念走向生活[D];曲阜師范大學;2004年
3 魯飛;并置與矛盾性[D];河北師范大學;2005年
4 石俊玲;日常生活審美化與文藝學的新問題[D];河北大學;2006年
5 張汝山;當代時尚模特文化審美透視[D];山東師范大學;2006年
6 郭敏;隱蔽的成規(guī)[D];河北師范大學;2006年
7 喻琴;齊馬的文本社會學研究[D];南昌大學;2006年
8 阮小波;90年代以來中國大眾文化研究的回顧與反思[D];浙江師范大學;2006年
9 魏建亮;短信文學論略[D];暨南大學;2006年
10 彭曉蕓;試論陶淵明的詩意棲居及其現(xiàn)代意義[D];暨南大學;2006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2條
1 陶東風;大學文藝學的學科反思[J];文學評論;2001年05期
2 陶東風;日常生活的審美化與文化研究的興起——兼論文藝學的學科反思[J];浙江社會科學;2002年01期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王金龍;;試論文學概論之研究——以龔鵬程《文學散步》為例[J];重慶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年04期
2 張徐;;論政治文化對文藝學的影響[J];吉林教育;2011年16期
3 姚國松;卓霞;;文化批評入門之書:評《文化批評關鍵詞讀本》[J];太原城市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11年07期
4 王凱波;;關于文藝學教學實施“三創(chuàng)”教育原則的思考[J];藝術教育;2011年08期
5 劉彥順;;從“時間性”論“本質主義”文藝學的終結[J];天津社會科學;2011年04期
6 王凱波;;略論審美體驗法在文藝學教學中的應用[J];藝術教育;2011年09期
7 王育梅;;從文學作品到文本[J];華章;2011年16期
8 陸貴山;陳爽;;我的宏觀文藝學研究[J];華夏文化論壇;2011年00期
9 張大為;;走向理論的深處——關于“元文論”的若干問題[J];文藝評論;2011年05期
10 姜輝;;淺論女性主義文學理論的指向[J];現(xiàn)代語文(文學研究);2011年04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后記[A];文藝意識形態(tài)學說論爭集[C];2006年
2 李龍;;文學理論的“問題性”:語境和方法[A];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新時期文學理論研究的回顧與反思[C];2008年
3 王元驤;;文學理論能“告別”嗎?[A];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新時期文學理論研究的回顧與反思[C];2008年
4 陳軍;;建國以來文學理論教材建設管窺(之二)——以體裁與文學作品形式構成因素關系問題為例[A];2009江蘇省美學學會年會“當代審美文化與藝術傳統(tǒng)”學術研討會會議論文集[C];2009年
5 錢中文;;我國文學理論與美學審美現(xiàn)代性的發(fā)動——評梁啟超的“新民”、“美術人”思想[A];中國現(xiàn)代美學與文論的發(fā)動:“中國現(xiàn)代美學、文論與梁啟超”全國學術研討會論文選集[C];2008年
6 毛慶耆;;關于文藝學概念涵義問題的討論[A];《毛澤東文藝思想研究》第十四輯暨全國毛澤東文藝思想研究會論文匯編[C];2002年
7 尚延齡;尚纓;;文學理論:在夕輝朝霞的交映下[A];《毛澤東文藝思想研究》第十三輯暨全國毛澤東文藝思想研究會50年來文藝發(fā)展道路與21世紀文藝發(fā)展走向學術年會論文集匯編[C];2000年
8 龔鵬程;;文學理論跨學科[A];北京論壇(2004)文明的和諧與共同繁榮:“文學藝術的對話與共生”中國文學分論壇論文或摘要集[C];2004年
9 岳雯;;文學會走向終結嗎?——2004·學術前沿論壇北京市文藝學會專場綜述[A];和諧社會:公共性與公共治理——2004學術前沿論壇論文集[C];2004年
10 郭躍輝;;新時期外來文論教材對我國文學理論觀念的影響[A];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新時期文學理論研究的回顧與反思[C];2008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何群;當代對話語境中的文學理論建構[N];文藝報;2004年
2 魏家川;文藝學學科定位與文學理論教改[N];文藝報;2001年
3 蘇州大學 魯樞元;“為學日益,,為道日損”[N];社會科學報;2005年
4 陳誠;當代文學理論的辨析[N];人民日報;2009年
5 何群;文化研究中的文學理論[N];學習時報;2004年
6 邢建昌;文學理論三十年的知識演進[N];文藝報;2008年
7 邵宏;文藝學與比較文藝學[N];文藝報;2001年
8 王 沁;我們需要怎樣的文學研究[N];學習時報;2005年
9 古風;厘清當前文藝學學科觀念[N];文藝報;2006年
10 童慶炳 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基地 北京師范大學文藝學研究中心主任;童慶炳:文學理論的中國話語從哪里來[N];中國社會科學報;2009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徐亮;文學理性問題研究[D];浙江大學;2006年
2 陸敏;文藝學視野中的當代中國大眾文化分層研究[D];遼寧大學;2008年
3 張邦衛(wèi);媒介詩學導論[D];浙江大學;2005年
4 安佰鴻;理查德·羅蒂的文化觀念和文學理論研究[D];山東大學;2009年
5 王剛;社會學視野下的新時期文藝學知識生產(chǎn)[D];陜西師范大學;2010年
6 劉雄平;文學理論的現(xiàn)代性追求(1928-1936)[D];暨南大學;2006年
7 祁永芳;新時期文藝學研究與自然科學方法[D];華東師范大學;2012年
8 王建剛;政治形態(tài)文藝學[D];浙江大學;2007年
9 李長中;文學文本基本問題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10 吳文安;文學翻譯中的美學效果比較分析[D];上海外國語大學;2004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王亞麗;日常生活審美化及相關文藝學問題[D];河北師范大學;2005年
2 耿榮清;走向自由,永遠的建構[D];遼寧大學;2011年
3 閆聽;文學理論中的本質主義與反本質主義[D];河北師范大學;2011年
4 陳粵;回到文學本身——大文化研究批判[D];吉林大學;2004年
5 王琳;制度化的文學性[D];華東師范大學;2006年
6 喬雪;文學與音樂關系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07年
7 舒坤堯;危機:文學理論的正常狀態(tài)[D];鄭州大學;2005年
8 葛桐;互文性與文學理論建構[D];山東大學;2007年
9 王天保;伊格爾頓文學理論思想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01年
10 余艷;“走向文化詩學”與“走向文本社會學”之辨[D];南昌大學;2007年
本文編號:2366612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yishull/23666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