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藝歌手與文本背后的文化活動——歷史詩學與口頭詩學的一個比較視角
[Abstract]:Both Veselovsky's historical poetics and Parry Lord's oral poetics theory have noticed the important role of performing singers in the generation of poetry texts, but their theoretical focus is different. In his historical poetics, Veselovsky holds a kind of artistic view of written culture, regards the singer's individual initiative as the beginning of artistic poetry, and the oral poetics theory of "Parry Lord" holds that, Every performance of the singer is original, the motive force of originality is not from artistic innovation, but from the need of oral singing. Vicelovsky's historical poetics highlights the historical consciousness of the development of literary activities from the standpoint of comparison of literature and culture, and the oral poetics theory of Parry Lord reveals the oral tradition behind Homer's epic text, thus establishing the "living" literary view.
【作者單位】: 廣東肇慶學院文學院;
【分類號】:J01
【共引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王鴻卿;;希臘神話中的美意識[J];鞍山師范學院學報;2010年03期
2 劉成榮;;瞽史、音樂與《左傳》口傳說[J];北方論叢;2008年04期
3 戴嘉艷;;物我同構(gòu) 生生和諧——東北漁獵民族服飾、器具圖案的文化解讀[J];邊疆經(jīng)濟與文化;2012年03期
4 鐘啟泉;概念重建與我國課程創(chuàng)新——與《認真對待“輕視知識”的教育思潮》作者商榷[J];北京大學教育評論;2005年01期
5 沈春鵬;;蒙古史詩的雙重結(jié)構(gòu)分析[J];北方文學(下半月);2010年06期
6 耿宏麗;;試論課程范式的轉(zhuǎn)型:從“傳遞中心”到“對話中心”[J];四川職業(yè)技術(shù)學院學報;2009年02期
7 樊小賢;劉濱;;試論道德自律的生態(tài)倫理意義[J];長春市委黨校學報;2009年03期
8 陳大偉;;觀課議課的文化觀念[J];教育與教學研究;2010年05期
9 雷剛;曾曉慧;;現(xiàn)代人自我認識的困境[J];重慶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年09期
10 陳欣;;論人的發(fā)展的觀念演變[J];重慶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19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2條
1 郭威;;法律文化變遷的內(nèi)在邏輯[A];繁榮學術(shù) 服務(wù)龍江——黑龍江省第二屆社會科學學術(shù)年會優(yōu)秀論文集(上冊)[C];2010年
2 嚴奇巖;;論鄉(xiāng)土童謠在啟蒙教育中的作用——讀四川客家《廣東小兒歌》有感[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4)——中國學科教學與課程教材史研究[C];2009年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翟艷芳;全球教育的理念與實踐[D];華中科技大學;2010年
2 李言統(tǒng);故事歌研究[D];西北民族大學;2010年
3 劉偉;文化翻譯視野下的“少數(shù)民族文學”[D];南開大學;2010年
4 劉雯;番瑤音樂文化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10年
5 張愛珍;模糊語義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10年
6 宋燕;大學教學學術(shù)及其制度保障[D];華中科技大學;2011年
7 張昆;滲透數(shù)學觀念的教學設(shè)計方法研究[D];西南大學;2011年
8 馮旭洋;論教育“主體”[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9 楊茜;民國時期上海民俗書刊出版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10 韓成艷;從表達認同到認同表達[D];華中師范大學;2011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閆雪梅;民族文化視閾下廣西精神及其培育研究[D];廣西師范學院;2010年
2 趙涓;突厥語文學與漢語文學殉情故事人物變形研究[D];西北民族大學;2010年
3 鄭曉燕;我國媒介素養(yǎng)教育的問題與路徑[D];南昌大學;2010年
4 閆恒;制約皇權(quán)的神學—董仲舒宗教與政治思想淺析[D];首都師范大學;2011年
5 高倩;基于圖形符號中的娛樂視覺設(shè)計與應(yīng)用研究[D];首都師范大學;2011年
6 張靜妮;^~米繪本敘事研究[D];西北大學;2011年
7 曹海娟;蕭紅小說主題意蘊研究[D];西北大學;2011年
8 龔哲;口頭邏輯視域中的話本與擬話本小說[D];南開大學;2011年
9 顧爾伙;彝族“克智”傳承機制及其教育學意義[D];西南大學;2011年
10 陳鍇;青少年學生偶像崇拜的文化選擇[D];西南大學;2011年
【相似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李正榮;;詩學翻譯三種障礙的突破——評劉寧教授譯維謝洛夫斯基《歷史詩學》[J];俄羅斯文藝;2008年04期
2 張進;歷史的敘事性與敘事的歷史性——海登·懷特的歷史詩學[J];甘肅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3年04期
3 張清華;敘事·文本·記憶·歷史——論格非小說中的歷史哲學、歷史詩學及其啟示[J];山東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4年02期
4 閆吉青;維謝洛夫斯基《歷史詩學》中的詩學觀[J];河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年03期
5 孟英麗;;俄羅斯維謝洛夫斯基歷史詩學研究概述[J];學術(shù)交流;2006年12期
6 馬曉輝;;維謝洛夫斯基歷史詩學中的民俗學表現(xiàn)[J];時代文學(下半月);2010年04期
7 傅書華;個體生命的去蔽與敞亮[J];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年01期
8 胡和平;模糊詩學的命題及其學術(shù)語境[J];船山學刊;2005年03期
9 張進;;通向一種歷史詩學[J];甘肅高師學報;2005年06期
10 邱運華;;“歷史詩學”的兩套理路與文論研究中的歷史意識問題[J];廣東社會科學;2007年03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10條
1 易綿竹;南振興;李紹哲;薛恩奎;;文本生成與理解的語言學模擬——伊戈爾·梅里丘克《意思(?)文本》模型評介[A];語言計算與基于內(nèi)容的文本處理——全國第七屆計算語言學聯(lián)合學術(shù)會議論文集[C];2003年
2 李篤軍;張菊鳳;;淺談一個歌手的“歌唱能力”[A];中國社會音樂研究論文集[C];2006年
3 陳芳;袁保宗;;智能語音生成系統(tǒng)的研究與實現(xiàn)[A];第四屆全國人機語音通訊學術(shù)會議論文集[C];1996年
4 韋艷莉;;“和風細雨”才會“潤物無聲”[A];廣西新時期班主任工作研討班論文集[C];2008年
5 陸曉荔;;談?wù)剦炎甯鑾煾枋謮盐呐嘤柊嗟慕虒W[A];第三屆廣西青年學術(shù)年會論文集(社會科學篇)[C];2004年
6 聶秀娥;;弘揚音樂文化 服務(wù)和諧社會[A];孔學研究(第十四輯)——云南省孔子學術(shù)研究會第十四次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7年
7 藍振河;;話說畬家“二月二”[A];閩臺歲時節(jié)日風俗——福建省民俗學會第二屆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1991年
8 程春春;牟學農(nóng);;淺談兒童聲樂節(jié)目的輔導(dǎo)與排演[A];中國社會音樂研究論文集[C];2006年
9 邱水才;;漳平畬族婚俗[A];閩臺婚俗——“福建婚俗的調(diào)查和研究”研討會論文集[C];1990年
10 姜繼永;;偉大時代呼喚偉大歌手——讀嚴陣長篇抒情詩《含苞的太陽》[A];安徽文學論文集(第2集)[C];2004年
相關(guān)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孟祥寧;三位金獎歌手講述從藝之路[N];中國藝術(shù)報;2004年
2 郭靜舒;多元結(jié)合、探尋新路[N];音樂周報;2008年
3 劉白羽;鄭律成:火一般熾熱的歌手[N];中國民族報;2001年
4 本報記者 趙忱 中國青年報記者 沙林;農(nóng)民歌手大賽怎么辦[N];中國文化報;2000年
5 孟祥寧;青年歌手大賽三大看點[N];中國藝術(shù)報;2004年
6 記者 張若影;呈貢順達建材城啟動“真切回饋活動月”[N];云南經(jīng)濟日報;2008年
7 本報記者 孟菁葦;市場托起《同一首歌》[N];中國消費者報;2000年
8 楊光;素質(zhì)是一種積累[N];光明日報;2002年
9 本報記者 張賀;個人演唱會,,內(nèi)地歌手的禁區(qū)?[N];人民日報;2003年
10 周賢志 蔣瓊?cè)A;市第三屆校園歌手大賽落幕[N];永州日報;2007年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馬曉輝;維謝洛夫斯基的歷史詩學研究[D];首都師范大學;2008年
2 吳承篤;巴赫金詩學理論概觀[D];山東大學;2006年
3 翟恒興;走向歷史詩學[D];浙江大學;2006年
4 楊楓;民間中國的發(fā)現(xiàn)與建構(gòu)[D];吉林大學;2009年
5 鄭土有;吳語敘事山歌演唱傳統(tǒng)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4年
6 史亞娟;文化的狂歡[D];首都師范大學;2008年
7 楊俊光;唱歌就問歌根事[D];蘇州大學;2007年
8 張繼紅;18世紀上半葉意大利正歌劇詠嘆調(diào)研究[D];上海音樂學院;2006年
9 付菠益;宣泄的儀式[D];中國藝術(shù)研究院;2008年
10 傅潔琳;格林布拉特新歷史主義與文化詩學研究[D];山東大學;2008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汪玉柱;論俄蘇歷史詩學的發(fā)展與流變[D];蘭州大學;2011年
2 馬曉輝;維謝洛夫斯基歷史詩學研究中的體裁問題[D];首都師范大學;2005年
3 辛明霞;俄蘇歷史詩學及其在中國的傳播與發(fā)展[D];蘭州大學;2007年
4 郭虹;海登·懷特歷史詩學簡論[D];新疆大學;2007年
5 孫婷婷;?驴臻g化的歷史觀和歷史化的空間觀[D];蘭州大學;2008年
6 鄧昌娥;漂泊與“招安”:獨立紀錄片與大眾傳媒鏡頭下的流浪歌手[D];復(fù)旦大學;2010年
7 張曉霞;論李福清的中國神話與古典小說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6年
8 王思琦;中國當代流行音樂的發(fā)展及文化學研究[D];河南大學;2001年
9 呂桂;美國流行歌曲中的女性形象分析(1960—2003)[D];重慶大學;2005年
10 吳猛強;敘事與闡釋[D];華東政法大學;2007年
本文編號:2186220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yishull/21862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