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現(xiàn)代性”對“現(xiàn)代性”的繼承與超越——對比分析《白雪公主后傳》中的保爾和《普魯弗洛克的情歌》中的普魯弗洛克
本文選題:后現(xiàn)代性 + 現(xiàn)代性; 參考:《名作欣賞》2009年02期
【摘要】:后現(xiàn)代作品不是完全脫離"現(xiàn)代性",而是在此基礎之上更加徹底地批判現(xiàn)實,顛覆傳統(tǒng)。《白雪公主后傳》中的保爾和《普魯弗洛克的情歌》中的普魯弗洛克都是"反英雄",面對心儀的對象有著相同的猶豫和心理困境,然而他們最終采取了迥然不同的處理方式。通過對這兩個人物形象的對比分析,指出"后現(xiàn)代性"對現(xiàn)實的批判和對文學傳統(tǒng)的顛覆比"現(xiàn)代性"更徹底,對傳統(tǒng)意義上的"時間"的突破更堅決;在"后現(xiàn)代性"反叛傳統(tǒng)的同時,實際上創(chuàng)造了新的文學傳統(tǒng)。
[Abstract]:Post-modern works are not completely divorced from "modernity", but on the basis of which they criticize reality more thoroughly. Overturning tradition. Paul in Snow White and Prufrock in Prufrok are "anti-heroes," with the same hesitations and psychological dilemmas in the face of their loved ones. In the end, however, they took a very different approach. Through the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he two characters, the author points out that "postmodernity" criticizes the reality and subverts the literary tradition more thoroughly than "modernity", and it is more resolute to the breakthrough of "time" in the traditional sense. In fact, a new literary tradition was created while post-modernity rebelled against tradition.
【作者單位】: 上海第二工業(yè)大學外國語學院;
【分類號】:I0-03;I106.4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2條
1 張世英;;“后現(xiàn)代主義”對“現(xiàn)代性”的批判與超越[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年01期
2 徐明,張鈞;從《普魯弗洛克的情歌》看現(xiàn)代派詩歌特征——兼論世紀詩人T·S·艾略特[J];東北師大學報;2005年03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沙寧;;《白雪公主后傳》人文精神的互文性嬗變[J];安徽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03期
2 郝娜;;“異相”的殘雪[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8年05期
3 方婷;方明;;傳統(tǒng)文化中的后現(xiàn)代主義色彩——讀菲利普·羅斯的《凡人》[J];安徽文學(下半月);2010年12期
4 張世英;;“后現(xiàn)代主義”對“現(xiàn)代性”的批判與超越[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年01期
5 王熙;;篇際互文性分析對教育研究的借鑒意義:解讀身份認同的新路徑[J];北京大學教育評論;2009年04期
6 朱海林;;可能性:后現(xiàn)代道德自由的實現(xiàn)領域[J];北京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01期
7 孫淑華;;后閱讀時代大學生經(jīng)典名著的閱讀現(xiàn)狀及對策[J];圖書與情報;2010年04期
8 郭永梅;;淺析巴塞爾姆《氣球》中的后現(xiàn)代哲學思想[J];北方文學(下半月);2011年09期
9 原魁社;;由制度之“畏”到內心之“敬”——誠信規(guī)則的內化路徑[J];長春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04期
10 李俠;;《白雪公主后傳》對經(jīng)典文本的解構[J];長城;2011年02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3條
1 周蔚華;;后現(xiàn)代閱讀方式的興起與出版轉型[A];中國編輯研究(2008)[C];2009年
2 牛靜;;雄辯建構事實?——從修辭學視角分析西方新聞報道的傳播技巧[A];2006中國傳播學論壇論文集(Ⅰ)[C];2006年
3 曹山柯;;從《白雪公主后傳》看后現(xiàn)代文學作品中的道德嬗變[A];“文學倫理學批評:文學研究方法新探討”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5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李冠群;論國際私法系統(tǒng)視野下的最密切聯(lián)系原則[D];大連海事大學;2010年
2 張曉娟;中國弦樂史研究六十年(1949-2009)[D];福建師范大學;2010年
3 傅建安;20世紀中國文學都市“巫女”形象論[D];湖南師范大學;2010年
4 段鵬;開放的藝術及其教育[D];首都師范大學;2011年
5 李貴揚;刑事訴訟中被害人權利探究[D];吉林大學;2011年
6 王瑜;西方發(fā)展觀研究:理論探微·殊異甄析·啟迪價值[D];吉林大學;2011年
7 劉偉斌;后現(xiàn)代視覺文化研究[D];吉林大學;2011年
8 林成堂;教師的感情表演規(guī)則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9 馮莎;藝術在別處[D];中央民族大學;2011年
10 李蘭生;詹姆斯·喬伊斯的文化焦慮[D];湖南師范大學;2011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高佳;試析元小說《白雪公主》寫作技巧互文性特色的應用[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2 司雯萍;后現(xiàn)代主義課程觀對鄉(xiāng)村小學英語課堂教學評價的啟示[D];蘇州大學;2010年
3 周艷飛;戈爾丁對荒島文學的繼承和發(fā)展[D];山東師范大學;2010年
4 梁小倩;二戰(zhàn)后美國招貼設計研究[D];湖南工業(yè)大學;2010年
5 劉軍;?轮黧w思想研究[D];南昌大學;2010年
6 郭艷英;試論《萬有引力之虹》的后現(xiàn)代性[D];南昌大學;2010年
7 黃芬芬;論路易斯·格呂克在詩集《新生》中如何尋找新生[D];南昌大學;2010年
8 田大為;西方現(xiàn)代家具設計有機理念研究[D];昆明理工大學;2008年
9 張彩云;試論詹姆遜的“馬克思主義”[D];福建師范大學;2010年
10 張敏;現(xiàn)代插畫的時代語言研究[D];沈陽建筑大學;2011年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韓震;;本質范疇的重建及反思的現(xiàn)代性[J];哲學研究;2008年12期
2 張頤武;;走向“后寓言”時代[J];上海文學;1994年08期
3 島子;禪思與后現(xiàn)代性的──朱金石的藝術智慧[J];東方藝術;1998年04期
4 曾耀農(nóng);中國近期電影的后現(xiàn)代性流變[J];中華文化論壇;2004年02期
5 曾耀農(nóng);中國近期電影后現(xiàn)代性進程[J];保定師范專科學校學報;2004年03期
6 楊海征;論全球化與歷史唯物主義重建[J];江漢論壇;2005年04期
7 熊毅;;論后現(xiàn)代視閾下的主題學特征[J];西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年04期
8 楊生平;;后現(xiàn)代主義:晚期資本主義的文化主導——佩里·安德森《后現(xiàn)代性的起源》評析[J];馬克思主義研究;2009年09期
9 徐靜波;楊亮才;;斷裂抑或延續(xù):現(xiàn)代性與后現(xiàn)代性關系之辯正[J];延安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06期
10 安佰鴻;李學萍;;淺議日常生活審美化的過渡性質[J];民族論壇;2010年12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楚行軍;;體驗哲學的后現(xiàn)代性分析[A];第四屆全國認知語言學研討會論文摘要匯編[C];2006年
2 葛景春;;繼承與超越——論李白詩風與地域文化的關系[A];中國李白研究(2005年集)——中國李白研究會第十一次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5年
3 汪冬冬;黃鵬;;現(xiàn)代性與后現(xiàn)代性視角下的社會危機與安全思想——對齊格蒙特·鮑曼思想的解讀[A];2010年中國社會學年會——“社會穩(wěn)定與危機預警預控管理系統(tǒng)研究”論壇論文集[C];2010年
4 申閱;;金圣嘆唐詩評點對詩評傳統(tǒng)的繼承與超越[A];中國的立場 現(xiàn)代化與社會主義:上海市社會科學界第七屆學術年會文集(2009年度)青年學者文集[C];2009年
5 王素玲;;與時俱進 和合而興——改革開放以來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程建設之管見[A];安徽省社會科學界第三屆學術年會哲學學會專場——“科學發(fā)展觀與安徽崛起”論壇論文集[C];2008年
6 王鳳才;;繼承與超越、解構與重建——后馬克思主義與馬克思主義關系闡釋[A];當代國外馬克思主義評論(6)[C];2008年
7 欒傳大;;中華民族傳統(tǒng)美德教育簡論[A];中華民族傳統(tǒng)美德教育實驗研究文集(第三卷)[C];1994年
8 陳謨開;;深入開展中華民族傳統(tǒng)美德教育活動——省教委主任陳謨開在省教科院召開的深入開展中華民族傳統(tǒng)美德教育座談會上的講話[A];中國德育的重大改革:中華民族傳統(tǒng)美德教育實驗研究十年報告[中華傳統(tǒng)美德教育實驗研究文集(第五卷)][C];1998年
9 高飛樂;高遠;;中國現(xiàn)代化進程中的現(xiàn)代性問題研究述論[A];現(xiàn)代化的機遇與挑戰(zhàn)——第八期中國現(xiàn)代化研究論壇論文集[C];2010年
10 弗雷德里克·詹姆遜;張旭東;;現(xiàn)代性的神話:當前時代的反動[A];當代國外馬克思主義評論(4)[C];2004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夏興有;現(xiàn)代性與后現(xiàn)代性[N];人民日報;2009年
2 張云鵬;后現(xiàn)代性與傳統(tǒng)、與我們[N];中華讀書報;2003年
3 梁杰珍 本報記者 李沙;“三大農(nóng)業(yè)”——傳統(tǒng)農(nóng)業(yè)的繼承與超越(上)[N];中國經(jīng)濟時報;2003年
4 金惠敏;后現(xiàn)代主義:在思潮之外[N];中華讀書報;2003年
5 傅其林;不為人知的杰作[N];文藝報;2009年
6 中國社會科學院 汝信;對話:新世紀中國學術發(fā)展的必經(jīng)之路[N];社會科學報;2003年
7 俞吾金;繼承與超越[N];解放日報;2004年
8 郭臺輝 華南師范大學政治與行政學院;早期鮑曼:用馬克思主義測量歷史的起伏[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0年
9 李世濤;詹姆遜:從后現(xiàn)代性返身現(xiàn)代性[N];中華讀書報;2004年
10 汪民安;一曲激烈對抗的戲劇[N];中國圖書商報;2000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馬德峰;邁向新型現(xiàn)代性的科學發(fā)展觀[D];蘇州大學;2008年
2 劉永春;在后現(xiàn)代性的地平線上[D];山東大學;2005年
3 宋偉;后現(xiàn)代轉向與哲學思維方式變革[D];吉林大學;2006年
4 雷鳴;危機尋根:現(xiàn)代性反思的潛性主調[D];山東師范大學;2009年
5 宋彥;穿行于現(xiàn)代與后現(xiàn)代之間[D];山東師范大學;2009年
6 戴俊潭;電視傳播與轉型期中國農(nóng)民的意識現(xiàn)代化[D];復旦大學;2004年
7 姜福東;返回方法論的法律解釋學[D];山東大學;2009年
8 周發(fā)財;鮑曼社會理論對現(xiàn)代性的反思[D];復旦大學;2008年
9 張大為;立體的展開[D];首都師范大學;2005年
10 鄭根成;媒介載道—傳媒倫理研究[D];東南大學;2006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李祺;好萊塢無厘頭喜劇電影的后現(xiàn)代性[D];汕頭大學;2005年
2 周力輝;西方“終結論”思潮研究[D];大連理工大學;2006年
3 劉威;中國反性騷擾法律制度建構的后現(xiàn)代向度[D];華東政法學院;2006年
4 幸娟;關于教育管理中隱喻之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8年
5 肖衛(wèi)兵;杜威課程論的后現(xiàn)代意蘊[D];蘇州大學;2004年
6 鄔蒙;迷失于后現(xiàn)代的田園[D];蘇州大學;2005年
7 遲維維;“第六代”電影:后現(xiàn)代性分析[D];北京語言文化大學;2003年
8 葛紅剛;后現(xiàn)代主義和中國——全球化語境下中國藝術文化思考[D];東北師范大學;2004年
9 劉江;吉登斯現(xiàn)代性理論及其當代啟示[D];首都師范大學;2007年
10 姜東;通向翻譯的后現(xiàn)代倫理[D];遼寧師范大學;2007年
,本文編號:2031589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yishull/20315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