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當代文藝理論中的人性、人道主義問題
本文選題:中國當代文藝理論 + 人性。 參考:《藝術百家》2010年01期
【摘要】: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文論界就人性、人道主義及其與文藝的關系問題,展開了廣泛而熱烈的討論。這些討論主要分為兩個時期:在20世紀50、60年代,主流文論界基本上通過批判的方式以階級性替代、否定了人性,也否定了文藝表現(xiàn)人性的必要性、重要性,其結論和批判的方式都嚴重地影響了學術的健康發(fā)展;20世紀70、80年代,由于學術環(huán)境的改變,隨著文藝、文論的撥亂反正,文論界、美學界、哲學界逐漸正視這個問題,就人性、人道主義的含義,人道主義與馬克思主義的關系,人性、人道主義與文藝的關系等問題展開了比較自由的討論,但是,就基本觀點而言,學界仍然存在著一定相當大的差別、分歧,甚至嚴重的對立。盡管如此,大多數(shù)學者仍然肯定了人性、人道主義,馬克思主義與它們的聯(lián)系,以及文藝表現(xiàn)人性、人情的重要性。這兩次討論主要針對人性與人的階級性、社會性的關系,力圖把文藝從"極左"政治的束縛中解脫出來,也澄清了不少理論問題、促進了文藝創(chuàng)作與批評,具有理論價值和實踐意義。目前,經濟、金錢已經對人的存在與人的全面發(fā)展產生了不良的影響,探討人性、人道主義及其與文藝的關系,有助于促進新形勢下文藝的健康發(fā)展。
[Abstract]:Since the founding of New China, there have been extensive and heated discussions in the field of Chinese literary theory on human nature, humanitarianism and their relationship with literature and art. These discussions are mainly divided into two periods: in the 1950s and 1960s, the mainstream literary circles basically replaced by class nature by critical means, denied human nature, but also denied the necessity and importance of literary and artistic expression of human nature. Both the conclusion and the way of criticism have seriously affected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the academic world. Due to the change of the academic environment, with the change of literature and art and literary theory, the literary theory circles, the aesthetic circles, and the philosophy circles have gradually faced this problem squarely, on the human nature. The meaning of humanitarianism,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umanitarianism and Marxism, humanity, humanitarianism and literature and art are discussed more freely. Disagreement, even serious opposition. Nevertheless, most scholars still affirm the importance of humanity, humanitarianism, Marxism and their relationship, as well as the expression of humanity and human feelings in literature and art. These two discussions focused mainly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uman nature and the class nature and sociality of human beings, trying to extricate literature and art from the shackles of "extreme left" politics, and also clarified many theoretical issues and promoted literary creation and criticism. It has theoretical value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At present, economy and money have had a bad effect on the existence and all-round development of human beings. To probe into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umanity, humanitarianism and literature and art is helpful to promote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literature and art in the new situation.
【作者單位】: 中國藝術研究院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研究所;
【基金】: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課題“中國當代文藝學學術史”階段性成果之一
【分類號】:I0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3條
1 白燁;;三十年人性論爭的情況[J];文學評論;1981年01期
2 錢中文;;論人性共同形態(tài)描寫及其評價問題[J];文學評論;1982年06期
3 王善忠;;社會主義文學與人道主義問題[J];文學評論;1984年01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雷驥;;傳統(tǒng)思想政治教育人性基礎的哲學反思[J];河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年02期
2 張勇;;當代公安文學主體多樣性的生成及其原因[J];湖北警官學院學報;2006年03期
3 胡亞敏;論毛澤東的文學批評[J];華中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2年03期
4 顏敏;“人的覺醒”——論新時期文學創(chuàng)作中的人道主義思潮[J];江西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1年01期
5 李新宇;;重返“人的文學”——1980年代中國文學的知識分子話語之四[J];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05年06期
6 童慶炳;;新時期文學理論轉型概說[J];江西社會科學;2005年10期
7 程光煒;“人道主義”討論:一個未完成的文學預案——重返80年代文學史之四[J];南方文壇;2005年05期
8 尤西林;;“美學熱”與后文革意識形態(tài)重建——中國當代思想史的一頁[J];陜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年01期
9 白燁;;三十年人性論爭的情況[J];文學評論;1981年01期
10 王元驤;;關于文學評價中的“人性”標準[J];文學評論;2006年02期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梁昭;民歌傳唱與文化書寫[D];四川大學;2007年
2 李家成;關懷生命[D];華東師范大學;2002年
3 李彬;走出道德困境[D];湖南師范大學;2006年
4 劉亞斌;新時期文論價值取向歷程研究[D];四川大學;2006年
5 龐振超;1949~1998中國大學人文學科變革研究[D];廈門大學;2006年
6 金進;革命歷史的合法性論證[D];華東師范大學;2007年
7 張云閣;實踐觀點思維方式[D];吉林大學;2007年
8 李健;中國新時期傳記文學研究[D];蘭州大學;2007年
9 張勝利;現(xiàn)代性追求與民族性建構[D];復旦大學;2007年
10 孫士聰;馬克思主義文論中國化視閾下西馬意識形態(tài)批評研究[D];復旦大學;2007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盛百卉;審美意識形態(tài)論[D];東北師范大學;2003年
2 鐘媛媛;多維權力播弄下的女性作家[D];蘇州大學;2004年
3 何蕊;中國新時期報告文學價值取向論[D];遼寧師范大學;2004年
4 秦曉寒;中國1980年代的“美學熱”研究[D];四川大學;2005年
5 唐雪妍;現(xiàn)實經驗對理想愛情的解構[D];吉林大學;2006年
6 金殿中;反思生態(tài)—人文危機的文學表現(xiàn)[D];華中師范大學;2007年
7 趙衛(wèi);中國文學界對托爾斯泰人道主義思想的評價研究[D];黑龍江大學;2007年
8 矯習健;《太陽照樣升起》在中國接受情況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07年
9 玉蘭;新時期蒙古族小說思潮淺析[D];內蒙古大學;2007年
10 孫琳;論教學中的人道主義:認識論視角[D];天津師范大學;2008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3條
1 陳劍雨;;電影中的人性和人情[J];電影藝術;1980年05期
2 胡繩生 ,袁杏珠;也談人性和階級性——與王磊同志商榷[J];遼寧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79年06期
3 顧驤;人性與階級性[J];文藝研究;1980年03期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董學文;;人性深度與文藝的價值取向[J];求是;2008年10期
2 賴大仁;;唯物史觀在馬克思主義文論中的體現(xiàn)[J];學習與探索;2009年01期
3 劉陽;;馬克思人性觀與中國當代文藝理論研究的創(chuàng)新[J];文藝爭鳴;2006年06期
4 何雁;熊元義;;恢復馬克思主義文藝批評的批判力量[J];學習與探索;2009年01期
5 廖金羅;;杰生、安斯現(xiàn)象和西門慶現(xiàn)象之比較[J];湖南科技學院學報;2006年12期
6 陳麗;;“人性”與“存真”——伽達默爾哲學詮釋學視界中梁實秋的譯莎活動[J];安徽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7年02期
7 馬建輝;;當前文藝中的歷史觀與價值觀問題[J];文藝理論與批評;2008年06期
8 徐克瑜;;當前文藝創(chuàng)作和理論批評的價值觀迷失問題[J];文藝理論與批評;2010年02期
9 馬建輝;;“文藝與人性”座談會上專家強調堅持唯物史觀 克服文藝表現(xiàn)人性上的不良傾向[J];美術;2005年12期
10 滕云;人性之于文學[J];天津社會科學;1984年03期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2條
1 譚靜;安德森與沈從文“小鎮(zhèn)情結”比較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07年
2 徐鳳先;基于積極心理學的發(fā)展性藝術治療研究[D];山東藝術學院;2012年
,本文編號:1999491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yishull/19994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