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国产午夜亚洲专区-少妇人妻综合久久蜜臀-国产成人户外露出视频在线-国产91传媒一区二区三区

當前位置:主頁 > 文藝論文 > 藝術理論論文 >

周揚、盧那察爾斯基文藝思想比較論

發(fā)布時間:2018-05-25 15:45

  本文選題:周揚 + 盧那察爾斯基�。� 參考:《西南師范大學》2005年碩士論文


【摘要】:周揚、盧那察爾斯基曾經分別是中蘇兩國建國后的重要文化領導人,也是著名的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家。他們都自覺地執(zhí)行時代的威嚴命令,建構了以政治為軸心話語的文藝思想:夸大文藝的社會政治作用,強調文藝的階級性和黨性,主張爭奪文藝領域的話語霸權,積極推行“社會主義現(xiàn)實主義”,從而忽視了文藝自身的規(guī)律和獨立性。這些思想在中蘇文藝生活中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同時,他們的文藝思想也具有復雜和多方面的內容。 對周揚、盧那察爾斯基的文藝思想進行分析比較,總結他們在文藝理論與批評方面的異同與得失,對于把握中國現(xiàn)代文藝理論與思潮,建設新世紀中國的文藝理論有著重大的學術價值。
[Abstract]:Zhou Yang and Lunacharski were important cultural leaders and famous Marxist literary theorists after the founding of the Soviet Union. They all consciously carried out the authoritative orders of the times and constructed literary and artistic ideas with political discourse as their axis: exaggerating the social and political role of literature and art, emphasizing the class nature and party spirit of literature and art, and advocating the struggle for discourse hegemony in the field of literature and art. Promoting "socialist realism" actively, thus neglecting the law and independence of literature and art itself. These thoughts have had a great impact on the literary and artistic life of China and the Soviet Union. At the same time, their literary and artistic thoughts also have complex and multifaceted content. This paper analyzes and compares the literary and artistic thoughts of Zhou Yang and Lonatarski, sums up their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in literary theory and criticism, and holds the theory and trend of thought of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 and art. The construction of Chinese literature and art theory in the new century has great academic value.
【學位授予單位】:西南師范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05
【分類號】:I0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王曉文;在“傳統(tǒng)”中尋找“現(xiàn)代”——淺談汪曾祺“聊齋新義”系列小說對《聊齋志異》原著的改寫[J];蒲松齡研究;2004年02期

2 黃書泉;“我”與“我們”——20世紀中國文學的兩類書寫[J];安徽大學學報;2004年04期

3 黃書泉;;新時期文學:怎一個“頹廢”了得——與《20世紀末中國文學頹廢主義思潮》作者商榷[J];安徽大學學報;2006年04期

4 高磊;;略論中國近代小說理論的建立[J];合肥師范學院學報;2009年04期

5 岑琳;朱浩;;沈從文文學批評的禪學意蘊[J];安徽農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03期

6 江守義;“藝術一人生”的傳記批評──論李長之的批評實踐[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1999年04期

7 田華;;胡風關于作家與生活“對話”的理論意涵[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0年03期

8 李燕;;論九十年代文學的邊緣化與多元化[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7年12期

9 李春;龍佳蘭;;啟蒙情懷下的成仿吾早期文藝批評觀[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8年02期

10 王慧;;走近那座料峭的孤島——閱讀北島的<觸電>[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8年05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常靜;;彝族敘事長詩《阿詩瑪》的風格學[A];語言與文化研究(第一輯)[C];2007年

2 劉廣遠;;狂歡化:莫言小說的話語方式——試論《四十一炮》[A];中國當代文學研究會第十三屆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4年

3 郝明工;;世紀文學的中國命名——關于“從新時期文學到新世紀文學”的若干思考[A];中國當代文學研究會第十四屆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6年

4 霍俊明;;“還有什么色彩留在這片荒原?”——1957年的穆旦或一個時代的靈魂史[A];中國當代文學研究·2006卷[C];2006年

5 易彬;;“秘密”的寫作——穆旦形象考察(1958~1977)的一條線索[A];中國當代文學研究·2006卷[C];2006年

6 霍俊明;;新詩史敘述中郭小川與賀敬之的經典化變動[A];“中國當代文學史:歷史觀念與方法”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7年

7 張小剛;王瑩瑩;;在“名”與“實”之間——重釋《風景》兼及“新寫實小說”的“起源性”問題[A];當代文學研究資料與信息(2010.2)[C];2010年

8 吳子林;;文學與政治的雙重迷失——“文革”時期文學理論及其反思[A];當代文學研究資料與信息(2011.1)[C];2011年

9 陸克寒;;瞿秋白文藝思想的構成要素與內在理路[A];瞿秋白研究文叢(第一輯)[C];2007年

10 丁秀強;;再談文藝與政治的關系[A];《毛澤東文藝思想研究》第十四輯暨全國毛澤東文藝思想研究會論文匯編[C];2002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陸秀英;中國當代翻譯文學系統(tǒng)中主體間關系的生態(tài)分析[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2 耿強;文學譯介與中國文學“走向世界”[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3 楊素秋;“文革文學”與“新時期文學”的關聯(lián)研究[D];蘇州大學;2010年

4 崔紹懷;中國魯迅《野草》研究史論[D];東北師范大學;2010年

5 呂敏宏;手中放飛的風箏[D];南開大學;2010年

6 董秀麗;20世紀90年代女性詩歌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7 夏義生;王蒙小說流變與當代政治文化[D];湖南師范大學;2010年

8 張建波;逆游的行魂[D];山東師范大學;2011年

9 陳寧;一體與異質[D];山東師范大學;2011年

10 任相梅;張煒小說創(chuàng)作論[D];山東師范大學;2011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于樹軍;50至70年代合作化小說情愛敘事分析[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2 周玉英;陳染小說創(chuàng)作論[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3 劉陽;張承志小說創(chuàng)作——生命與靈魂的超越[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4 郭麗偉;深層呼喚與別樣的敘事[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5 顧秀陽;畢飛宇小說創(chuàng)作論[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6 孔曉音;李銳小說中的革命歷史[D];中國海洋大學;2010年

7 孫倩;論中國幽默兒童文學創(chuàng)作的發(fā)展與演變[D];中國海洋大學;2010年

8 劉莉芳;九十年代以來“學府散文”研究[D];中國海洋大學;2010年

9 牛欣;新時期以來張愛玲形象的重構[D];中國海洋大學;2010年

10 趙鴻潔;王蒙小說語言淺論[D];中國海洋大學;2010年

,

本文編號:1933805

資料下載
論文發(fā)表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yishull/1933805.html


Copyright(c)文論論文網All Rights Reserved | 網站地圖 |

版權申明:資料由用戶9c638***提供,本站僅收錄摘要或目錄,作者需要刪除請E-mail郵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