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崇高中的自然與生態(tài)意義中的崇高
本文選題:崇高觀念 + 生態(tài)意識; 參考:《當代文壇》2009年06期
【摘要】:將崇高與生態(tài)觀結合起來,是用生態(tài)意識對傳統(tǒng)崇高概念的再認識,亦是對傳統(tǒng)思想與現代思想的整合。本文以康德等人的崇高美學概念為參照,結合部分在生態(tài)語境下對"崇高"做出新理解和闡述的批評家和作品,指出了崇高概念對西方傳統(tǒng)文化的正典建構作用,并同時闡述了生態(tài)意義上的崇高在顛覆人類中心主義以及對重新認識人與自然、科學技術與環(huán)境之間的關系所具有的價值與意義。
[Abstract]:The combination of sublimity and ecology is a reunderstanding of traditional lofty concepts with ecological consciousness, and also an integration of traditional and modern thoughts. Referring to Kant's concept of sublime aesthetics and combining some critics and works which have made a new understanding and exposition of "sublimity" in the ecological context, this paper points out the canonical construction function of the sublime concept to the western traditional culture. At the same time, it expounds the value and significance of subversion of anthropocentrism in the sense of ecology and the re-understanding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n and natur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environment.
【作者單位】: 電子科技大學外國語學院;
【分類號】:I01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許慶紅;人的困境與人性的悲哀——論英美文學自然主義的共同主題[J];安徽教育學院學報;2002年04期
2 劉英瑾;安秋萍;;金錢捕獲下未泯的天真——簡析菲茨杰拉德《了不起的蓋茨比》中主人公蓋茨比的悲劇[J];鞍山科技大學學報;2006年04期
3 杜麗霞;狄金森的死亡情結與美學理念[J];安陽師范學院學報;2003年01期
4 張德文;;哈萊姆文藝復興的文學特色及對美國黑人文學的貢獻[J];白城師范學院學報;2009年01期
5 宮玉波;郝運慧;;尼采哲學視角下的亞哈船長解讀[J];北京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04期
6 韋華;;創(chuàng)造生活的幻覺——亨利·詹姆斯的小說理論[J];北方論叢;2009年05期
7 劉宏;;19世紀美國文學基督和上帝形象的變異與超驗主義[J];北方論叢;2010年02期
8 劉巍;;《美國牧歌》的后現代文化詩學之解讀[J];重慶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02期
9 羅益民;閱讀古典著作是創(chuàng)新的基礎[J];重慶交通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年04期
10 李玲;在浪漫與反浪漫中塑造完整的世界——論弗羅斯特詩中的鄉(xiāng)村和城市[J];重慶交通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01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條
1 白岸楊;;《白鯨》及其作者的宗教倫理觀分析[A];“文學倫理學批評:文學研究方法新探討”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5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蔡勇慶;生態(tài)神學視野下的?思{小說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2 杜新宇;山姆·謝潑德戲劇創(chuàng)作中的新現實主義傾向[D];山東大學;2010年
3 朱振武;?思{小說創(chuàng)作的心理美學研究[D];蘇州大學;2002年
4 黃曉燕;華萊士·史蒂文斯詩學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05年
5 李小均;納博科夫研究[D];復旦大學;2005年
6 臧運峰;新批評反諷及其現代神話[D];北京師范大學;2007年
7 李安斌;清教主義對17-19世紀美國文學的影響[D];四川大學;2006年
8 于冬云;厄內斯特·海明威與現代性的悖論[D];北京師范大學;2005年
9 劉國枝;威廉·?思{荒野旅行小說的原型模式[D];華中師范大學;2007年
10 歐翔英;西方當代女權主義烏托邦小說研究[D];四川大學;2007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廖禮艷;馬克思主義異化理論視角下德萊塞小說主題探究[D];長沙理工大學;2010年
2 劉雪花;論《白鯨》中人與自然的關系[D];湘潭大學;2010年
3 李紅梅;論二戰(zhàn)后美國文學中的“邊緣人”[D];山東師范大學;2000年
4 鄧紅;論威拉·凱瑟拓荒小說中的死亡意象[D];暨南大學;2001年
5 陳萍;走近福克納[D];南京師范大學;2002年
6 朱俊霞;心靈的恐怖[D];南京師范大學;2003年
7 任宏煒;俄狄浦斯情結現代版[D];河北大學;2003年
8 汪瑩;來自南方腹地的悠遠根系[D];華東師范大學;2004年
9 趙芳;心理真相的揭示與小說藝術的嬗變——論亨利·詹姆斯的內向化創(chuàng)作[D];吉林大學;2004年
10 胡春梅;湯亭亭作品中“文化身份”問題的思考[D];西北大學;2004年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李建軍;;文學批評:最是盛氣不可無[J];文學自由談;2011年04期
2 凌朝棟;;論《書目答問·集部》的文學批評意義[J];古典文獻研究;2003年00期
3 高珍輝;;生態(tài)批評視域下的《像大地一樣》[J];群文天地;2011年16期
4 邱亞雷;;徜徉于文字之中的煉金術士——我看王迅的文學批評[J];紅豆;2011年07期
5 趙牧;;何謂生態(tài),批評何為?——論生態(tài)批評的源流、表現及困境[J];文藝爭鳴;2011年15期
6 傅紹良;;徐中玉先生訪談錄[J];社會科學評論;2003年01期
7 牛寒婷;;重返文學批評的場域[J];文藝評論;2011年05期
8 申玲;黃鑫;;外國文學的多元化批評[J];飛天;2011年16期
9 黃軼;;生態(tài)批評的偏誤[J];南方文壇;2011年05期
10 秦桂平;;文學批評的標準之思——從“文學性的擴張”談起[J];安徽文學(下半月);2011年06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鄧利;;論李長之的文學批評[A];《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30年精編:作家作品研究卷(上)[C];2009年
2 黃浩;;批評失語癥——90年代文學批評把脈[A];《毛澤東文藝思想研究》第十二輯暨全國毛澤東文藝思想研究會1998年年會論文集[C];1998年
3 羅勇;;序[A];這就是我們的文學生活——《當代文壇》三十年評論精選(上)[C];2012年
4 秦忠翼;鄒正昌;;開展健康的文藝批評應注意的幾個問題[A];《毛澤東文藝思想研究》第十二輯暨全國毛澤東文藝思想研究會1998年年會論文集[C];1998年
5 康梅鈞;;王國維文學批評:學無中西的現代性視角[A];江西省文藝學會2003年年會論文集[C];2003年
6 劉永春;;論沈從文書信中的文學批評[A];第十七屆中外傳記文學研究會年會論文摘要集[C];2012年
7 蔡鐘翔;白嵐玲;;金圣嘆研究大有可為[A];水滸爭鳴[第七輯]——2002中國水滸學會聯(lián)會暨全國明清小說研討會論文集[C];2002年
8 任一鳴;;女性主義文學批評與中國特色——中國女性主義文學批評筆記之一[A];中國當代文學研究會第十三屆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4年
9 李國華;;堅持創(chuàng)新,建設“中國文學批評學”——20世紀中國文學批評學描述[A];《毛澤東文藝思想研究》第十四輯暨全國毛澤東文藝思想研究會論文匯編[C];2002年
10 ;2008’西部文學論壇——改革開放三十年文學中國文學與文學批評學術研討會在蓉召開[A];改革開放30年中國文學與文學批評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8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本報記者 曹志娟;文學批評界為何冷落生態(tài)文學創(chuàng)作[N];中國綠色時報;2008年
2 宋生貴;論民族藝術發(fā)展的生態(tài)意識[N];文藝報;2009年
3 本報記者 許維萍;文學批評失去了權威怎么辦?[N];遼寧日報;2009年
4 哈爾濱師范大學文學院副教授,文學博士 汪樹東;生態(tài)意識:當代文學的新向度[N];中國綠色時報;2009年
5 劉曉麗;理論的誤用與文學批評實踐[N];文匯報;2010年
6 王春林;為當下的文學批評一辯[N];太原日報;2010年
7 高楠 王純菲;文學批評的無用、用與有用[N];文藝報;2010年
8 記者 李宏偉;白燁(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研究員):加強新媒體文學批評[N];光明日報;2010年
9 本報記者 王研;文學批評是一種精神擔當[N];遼寧日報;2010年
10 本報記者 王研;文學批評應具有探索意識和爭鳴意味[N];遼寧日報;2011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趙慧平;文學批評的存在方式[D];復旦大學;2003年
2 吳笛;人文精神與生態(tài)意識[D];浙江大學;2004年
3 孫輝;批評的文化之路——20世紀末以來文學批評研究[D];暨南大學;2003年
4 焦中棟;論錢謙益的明代文學批評[D];浙江大學;2005年
5 王周;農村生態(tài)倫理建設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03年
6 林樹明;多維視野中的女性主義文學批評[D];四川大學;2003年
7 虞蓉;中國古代婦女的文學批評[D];四川大學;2004年
8 周興華;茅盾文學批評的“矛盾”變奏[D];華東師范大學;2005年
9 王軍寧;生態(tài)視野中的新時期文學研究[D];浙江大學;2007年
10 杜瑞華;弗洛伊德與文學批評[D];蘇州大學;2008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馬艷輝;新時期以來文學批評的性別傾向[D];河北大學;2009年
2 孫麗;交流與融合[D];福建師范大學;2010年
3 李慧;論《靜靜的頓河》的生態(tài)意識[D];中南大學;2007年
4 劉春雷;試論審美經驗在文學批評中的意義[D];廈門大學;2002年
5 李薔;《創(chuàng)造季刊》與前期創(chuàng)造社的文學批評[D];山東師范大學;2004年
6 施嫻靖;重回納布拉斯加大草原[D];蘇州大學;2009年
7 馬連君;弗吉尼亞·伍爾夫:現代女性主義文學批評的先驅[D];山西大學;2004年
8 甘會云;20世紀初新文學批評的及物性和理性[D];東北師范大學;2010年
9 鄧穎波;中國女性文學批評二十年(1983—2003)[D];江西師范大學;2003年
10 李紅艷;論沈從文文學批評的審美意識[D];華東師范大學;2005年
,本文編號:1929069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yishull/19290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