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析高等藝術院校教育培養(yǎng)的模式
本文選題:高等藝術院校 + 教育。 參考:《黑龍江高教研究》2011年06期
【摘要】:在社會發(fā)展以及文化體制、教育體制改革的大背景下,我國高等藝術院校的教育究竟面臨怎樣的機遇和挑戰(zhàn)?面對這些機遇和挑戰(zhàn),今后藝術院校的教育該如何發(fā)展?面對世界范圍內(nèi)的激烈競爭態(tài)勢,究其根源是人才的競爭。對人才的培養(yǎng)成了重中之重,教育在綜合國力的形成中處于基礎地位。高等學校作為培養(yǎng)人才的搖籃,要根據(jù)社會發(fā)展的需要適時地調(diào)整教育結構,確立正確、科學的教育模式,真正實現(xiàn)社會需求是我們的第一要務。
[Abstract]:Under the background of social development, cultural system and educational system reform, what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do higher art colleges in our country face? In the face of these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how to develop the education of art colleges in the future? In the face of the fierce competition situation in the world, the root of the competition is the talent competition. The cultivation of talents has become the most important, education in the formation of comprehensive national strength in the basic position. As the cradle of cultivating talent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hould adjust the educational structure timely according to the needs of social development, establish a correct and scientific educational model, and realize the social needs.
【作者單位】: 哈爾濱工程大學;哈爾濱師范大學;
【基金】:黑龍江省藝術科學規(guī)劃項目“關于新世紀高等院校藝術管理學科建設模式的研究”
【分類號】:J0-4;G642.4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馮梅;;藝術教育應面向生活世界[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0年08期
2 馮碩;;以教學為中心——淺析藝術教育教學理念與模式的變革[J];甘肅農(nóng)業(yè);2006年05期
3 陳東生;甘應進;;藝術工學特色服裝專業(yè)人才培養(yǎng)模式與目標探析[J];中國大學教學;2010年02期
4 洪廣明;;基于職業(yè)屬性的藝術設計高師人才培養(yǎng)模式的重構[J];繼續(xù)教育研究;2010年05期
5 白天佑;;高校藝術設計教育未來發(fā)展方向研究[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學科版);2010年09期
6 蘇仰娜;黃丹;;動畫人才培養(yǎng)模式探究[J];中國信息技術教育;2010年13期
7 周勤;;對高職藝術設計人才培養(yǎng)問題的探討[J];紹興文理學院學報(教育教學研究版);2010年01期
8 謝曉昱;陳大明;;略論綜合性大學藝術學科的交叉融合[J];數(shù)位時尚(新視覺藝術);2010年04期
9 楊淑芬;;以教育藝術與藝術教育 促進學校的和諧發(fā)展[J];云南教育(視界時政版);2010年06期
10 ;2010’第五屆全國藝術院校院(校)長高峰論壇在大連舉行[J];藝術教育;2010年08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3條
1 王建剛;甘應進;陳東生;;服裝專業(yè)實踐教學質(zhì)量保障體系的研究與實踐[J];紡織教育;2010年06期
2 劉運娟;陳東生;甘應進;;藝術工學學科理論指導下的服裝設計與工程特色專業(yè)建設實踐[J];紡織教育;2011年02期
3 陳東生;甘應進;王建剛;;藝術工學特色服裝設計與工程國家級特色專業(yè)的建設實踐[J];中國藝術;2010年04期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王恩華;大學學科建設——學科的交叉與融合[J];湖南第一師范學報;2003年01期
2 姜丹;綜合性大學創(chuàng)辦高等藝術教育的新思路[J];高等教育研究;2004年03期
3 謝和平;綜合性大學的學科交叉融合與新跨越[J];中國大學教學;2004年09期
4 蔣宗禮;;如何使專業(yè)辦學從經(jīng)驗走向科學[J];中國大學教學;2008年01期
5 湛紅艷;;關于高等藝術設計教育改革的思考[J];教育與職業(yè);2006年11期
6 駱萌;;探析二十一世紀高職高專藝術設計教育改革[J];理論觀察;2008年06期
7 胡宛慧;溫善明;郭志;;淺談多學科院校的藝術專業(yè)教育[J];沈陽工程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年01期
8 金璽鐸;;對綜合性大學藝術學科辦學的思考[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2006年12期
9 鄭文濤;周侃;;基于制度創(chuàng)新的高校交叉學科建設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9年08期
10 王雪艷;;藝術設計教育教學改革[J];文教資料;2007年11期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顧艷梅;;從高職培養(yǎng)模式的特殊性出發(fā)淺析學生管理制度建設[J];佳木斯教育學院學報;2011年01期
2 秦新民;楊華;;新形勢下生物技術專業(yè)人才培養(yǎng)模式改革研究與實踐[J];中國科教創(chuàng)新導刊;2010年04期
3 杭國金;葉民;;五年制高職校班主任培養(yǎng)模式的構建[J];江蘇教育;2010年06期
4 劉新洲;;走特色人才發(fā)展之路[J];中國培訓;2010年02期
5 刁愛軍;;高職院校軟件技術專業(yè)人才培養(yǎng)模式探索[J];中國科教創(chuàng)新導刊;2010年05期
6 曹然彬;;信息化教育的教學模式與教學設計研究[J];中國科教創(chuàng)新導刊;2010年05期
7 黃和平;姚冠榮;殷乾亮;張萬民;謝小英;;財經(jīng)類院校資環(huán)專業(yè)創(chuàng)業(yè)型人才培養(yǎng)模式探討[J];中國科教創(chuàng)新導刊;2010年01期
8 張玲;劉紀秋;;完善我國大學音樂教育模式的措施研究[J];中國科教創(chuàng)新導刊;2010年04期
9 王莉;;大學生跨文化智商培養(yǎng)模式探析[J];教育與教學研究;2010年02期
10 鄒曉東;李銘霞;陸國棟;劉繼榮;;從混合班到竺可楨學院——浙江大學培養(yǎng)拔尖創(chuàng)新人才的探索之路[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年01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趙彩;陳陽;;中美高校市場營銷專業(yè)理論教學特點分析[A];湖南省市場學會2009年會暨“兩型社會與營銷創(chuàng)新”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10年
2 徐杭偉;劉亦農(nóng);;作為一種模式“開放—自主”培訓具有普遍的實踐性和靈活的操作性[A];國家教師科研基金十一五階段性成果集(浙江卷)[C];2010年
3 吳麗賢;;素質(zhì)教育要落實到課堂教學中[A];國家教師科研基金十一五階段性成果集(廣東卷)[C];2010年
4 饒麗君;;90后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探微[A];國家教師科研基金十一五階段性成果集(湖北卷)[C];2010年
5 上海電子工業(yè)學校課題組;;構建普教、職教和諧發(fā)展的研究[A];國家教師科研基金十一五階段性成果集(上海卷)[C];2010年
6 李寒斌;;浸入式英語教學滲透到體育活動中的策略[A];國家教師科研基金十一五階段性成果集(湖北卷)[C];2010年
7 時華;吳春華;;3-5歲城郊散居嬰幼兒“家村園”活動模式的研究[A];國家教師科研基金十一五階段性成果集(上海卷)[C];2010年
8 殷紅博;李紅;李家煦;;我國民辦幼兒園師資培訓創(chuàng)新研究及博凱幼兒園的實踐[A];國家教師科研基金十一五階段性成果集(北京卷)[C];2010年
9 山西省長治市城區(qū)東街小學課題組;;“教師學校、社會、家庭三結合德育創(chuàng)新研究”工作報告[A];國家教師科研基金十一五階段性成果集(山西卷)[C];2010年
10 郭志中;;抓學生特殊教育,促師生和諧發(fā)展[A];國家教師科研基金十一五階段性成果集(廣東卷)[C];2010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王運生 特約記者 丁廣陽;“3.5+0.5”鍛造合格帶兵人[N];解放軍報;2011年
2 王運生 特約記者 丁廣陽;“3.5+0.5”鍛造合格帶兵人[N];解放軍報;2011年
3 智宇;探索出正確的培養(yǎng)方向是關鍵[N];建筑時報;2011年
4 主持人 本報記者 袁志勇;創(chuàng)新型人才培養(yǎng) 短板在哪?[N];科技日報;2011年
5 田治東 包芙蓉;深化校企合作[N];丹東日報;2011年
6 記者 練煉 通訊員 周明學;九江一中重視教師隊伍建設[N];江西日報;2011年
7 ;加快發(fā)展中國特色學位與研究生教育 為推進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提供有力支撐[N];人民日報;2011年
8 肖復興 本報駐德國記者 劉華新 本報駐美國記者 陳一鳴;“虎媽”沖擊波帶來的思考[N];人民日報;2011年
9 仇穩(wěn)山;海安城北中心派出所探索法制教員年級負責制模式[N];人民公安報;2011年
10 盧少偉、張文犀;8632部隊尊重教育主體激活基層課堂[N];人民武警報;2011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李晶;高等藝術教育人才培養(yǎng)模式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10年
2 宋遂周;我國民族院校人才培養(yǎng)模式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10年
3 廖文婕;我國專業(yè)學位研究生培養(yǎng)模式的系統(tǒng)結構研究[D];華南理工大學;2010年
4 劉興茂;CHO工程細胞無血清流加培養(yǎng)代謝動力學及轉(zhuǎn)錄譜特征研究[D];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醫(yī)學科學院;2009年
5 余峰;基于創(chuàng)新能力的研究生培養(yǎng)模式改革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09年
6 王秀梅;工科高校創(chuàng)新人才培養(yǎng)及評價研究[D];華北電力大學(河北);2009年
7 張元卉;人口較少民族文化傳承的教育人類學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09年
8 余峰;基于創(chuàng)新能力的研究生培養(yǎng)模式改革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09年
9 劉龍;獸疫鏈球菌發(fā)酵生產(chǎn)透明質(zhì)酸過程控制與優(yōu)化[D];江南大學;2009年
10 張瑞林;我國體育學碩士研究生培養(yǎng)模式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09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劉祥城;關于批判性思維培育的研究[D];燕山大學;2010年
2 安升華;美國天才兒童教育安置模式研究[D];西南大學;2010年
3 徐欣;奧地利職前職業(yè)教育和培訓(IVET)模式研究[D];西南大學;2010年
4 唐怡;中學理科專家型教師的群體特征與培養(yǎng)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10年
5 劉晶;羞恥感教育模式探究[D];上海師范大學;2010年
6 張云青;就業(yè)導向下的我國高等職業(yè)教育運行機制研究[D];吉林大學;2010年
7 王晰;獨立學院應用型人才培養(yǎng)模式研究[D];大連理工大學;2010年
8 李慧麗;設計管理教育發(fā)展模式探析[D];山東工藝美術學院;2010年
9 王琛;北京市初中階段足球后備人才“教體結合”培養(yǎng)機制研究[D];北京體育大學;2010年
10 趙春蘭;教師教育專業(yè)教學技能培養(yǎng)模式的實踐研究[D];延邊大學;2010年
,本文編號:1819127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yishull/18191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