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身份的構建與本土文化身份的塑造——中國20世紀文學翻譯中女性形象探析
本文選題:構建 切入點:身份 出處:《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年05期 論文類型:期刊論文
【摘要】:文學翻譯中女性形象身份的構建主要取決于主流意識形態(tài),而這些女性形象對本土文化身份又起到了塑造作用。中國內(nèi)地19世紀末至20世紀末文學翻譯中的代表性女性形象就清晰地反映了這種互動關系。
[Abstract]:The construction of female image identity in literary translation mainly depends on the mainstream ideology. These female images play a role in shaping the local cultural identity. The representative female images in literary translation in mainland China from the end of 19th century to the end of 20th century clearly reflect this interactive relationship.
【作者單位】: 上海外國語大學英語學院;
【基金】:上海高校選拔培養(yǎng)優(yōu)秀青年教師科研專項基金(YQ08shy01)
【分類號】:I046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5條
1 王寧;現(xiàn)代性、翻譯文學與中國現(xiàn)代文學經(jīng)典重構[J];文藝研究;2002年06期
2 高玉;中國現(xiàn)代文學史“新文學”本位觀批判[J];文藝研究;2003年05期
3 楊莉馨;女性主義詩學在中國:雙重落差與文化學分析[J];文藝研究;2003年06期
4 王緋;女性批評:從哪里來,到哪里去[J];文藝研究;2003年06期
5 王友貴;意識形態(tài)與20世紀中國翻譯文學史(1899-1979)[J];中國翻譯;2003年05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程德強;;五四散文的話語方式[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6年01期
2 鄭鴻芹;余漢英;;從操控論的角度看翻譯中的受控對象[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7年03期
3 鐘文;評哈代《德伯家的苔絲》的藝術對比[J];安徽大學學報;2000年03期
4 王達敏;《狂人日記》與當前小說的超現(xiàn)實寫作[J];安徽大學學報;2002年06期
5 黃書泉;論小說的影視改編[J];安徽大學學報;2003年02期
6 張杰;;多元系統(tǒng)論視角下的魯迅異化翻譯理論[J];安徽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6年04期
7 金大偉;;從抗爭絕望走向孤獨救贖[J];安徽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7年02期
8 吳凡;;古典的悲天憫人與現(xiàn)代的人性解剖——白先勇與張愛玲悲劇藝術的審美比較[J];安徽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8年01期
9 楊理治;張冉;;對“人”的堅守——淺析周作人的藝術追求[J];安徽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9年04期
10 楊高強;;突圍生命:《故事新編》與魯迅的晚期小說創(chuàng)作[J];安徽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2年01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金鋼;;論蕭紅與遲子建的鄉(xiāng)土追憶[A];龍江春秋——黑水文化論集之六[C];2009年
2 王曉初;;魯迅與五四新文化精神[A];言說不盡的魯迅與五四——魯迅與五四新文化運動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9年
3 王曉初;;魯迅與五四文化精神[A];魯迅與“左聯(lián)”——中國魯迅研究會理事會2010年年會論文集[C];2010年
4 陶德宗;;在中國現(xiàn)代文學中的巴蜀作家[A];巴蜀作家與20世紀中國文學研究論文集[C];2006年
5 魏洪丘;;“獨語體”朦朧散文的獨特創(chuàng)造——略論何其芳的《畫夢錄》[A];巴蜀作家與20世紀中國文學研究論文集[C];2006年
6 陶永莉;;《蜀山劍俠傳》研究史略述評[A];巴蜀作家與20世紀中國文學研究論文集[C];2006年
7 張月亭;;《德伯家的苔絲》中敘述視野的由“小”變“大”[A];福建省外國語文學會2010年年會論文集[C];2010年
8 夏貴清;;大翻譯家翻譯有多快?——兼評250—300[A];貴州省翻譯工作者協(xié)會第6屆會員代表大會暨2007年翻譯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7年
9 胡安江;;文本旅行與經(jīng)典建構——寒山詩在美國的經(jīng)典化[A];中國英漢語比較研究會第七次全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10 楊劍龍;;論上海文化與二十世紀中國文學[A];都市文化——文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金哲;平面化:后現(xiàn)代文化表征的多維闡釋[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2 王娟;理論旅行:吸收與變異[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3 陸秀英;中國當代翻譯文學系統(tǒng)中主體間關系的生態(tài)分析[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4 黃芳;跨語際文學實踐中的多元文化認同[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5 傅美蓉;從反再現(xiàn)到承認的政治[D];陜西師范大學;2010年
6 劉珊珊;新民·新知·新文化:《新民叢報》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7 房芳;1930-1937:新文學中民族主義話語的建構[D];南開大學;2010年
8 李振;延安《解放日報》中的性別與文學[D];南開大學;2010年
9 楊玲;林譯小說及其影響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10年
10 傅建安;20世紀中國文學都市“巫女”形象論[D];湖南師范大學;2010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張園園;論戴望舒詩歌對中國古典詩歌的接受[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2 馬晶晶;表人名詞類詞綴“X手”、“X者”、“X員”分析比較[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3 何輝;孫犁晚年文學創(chuàng)作與文化批評[D];廣西師范學院;2010年
4 汪洵;蕭紅小說的感傷品格論[D];廣西師范學院;2010年
5 王永平;蚌病成珠—郁達夫的情愛生活與其文學創(chuàng)作[D];廣西師范學院;2010年
6 周麗雯;說海透珠——論吳興華的作品[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7 周思諭;清末民初對《福爾摩斯探案集》的譯介[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8 王冰;《紅樓夢》中茶”相關行為映射譯者風格研究[D];大連理工大學;2010年
9 柏彥飛;“誠與愛”:魯迅文學中的道德精神[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10 姜萍;用生命探尋文學的夜路[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4條
1 黃修己;拐彎道上的思考──20年來現(xiàn)代文學研究的一點感想[J];文學評論;1999年06期
2 王富仁;關于中國現(xiàn)代文學史編寫問題的幾點思考[J];文學評論;2000年05期
3 王富仁;當前中國現(xiàn)代文學研究中的若干問題[J];中國現(xiàn)代文學研究叢刊;1996年02期
4 黃修己;;現(xiàn)代舊體詩詞應入文學史說[J];粵海風;2001年03期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魏紅珊;;論郭沫若文化身份的嬗變——從《女神》到《屈原》[J];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學報;2006年03期
2 唐潔;;顛覆與重塑——湯亭亭小說人物文化身份的探尋與建構[J];懷化學院學報;2009年04期
3 胡學卉;杜麗霞;;在象征世界里構建文化身份——論《女勇士》中象征物象的作用[J];甘肅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9年03期
4 魏紅珊;;論郭沫若身份認同及其演變[J];郭沫若學刊;2007年02期
5 林丹婭;;華文世界的言說:女性身份與形象[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年02期
6 胡春梅;;從守望到尋根——論《金山》中的女性形象[J];名作欣賞;2011年27期
7 黃薇澈;;荒野中的繆斯——論杜拉斯及其文本人物的邊緣性[J];河池學院學報;2008年04期
8 李亞萍;;20世紀中后期美國華文文學主題比較研究[J];暨南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年03期
9 謝亮;;華裔女性的身份危機——從后殖民女性主義角度解讀《喜福會》中女性形象[J];科技信息(學術研究);2008年32期
10 馬麗莉;;澳大利亞文學中的中國女性文化身份[J];當代外國文學;2007年02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高青山;張旭;張海池;;企業(yè)融合構建事故預警機制初探[A];2009’中國金屬學會冶金安全年會論文集[C];2009年
2 余宏;張萌;;上海市靜脈產(chǎn)業(yè)的發(fā)展現(xiàn)狀及平臺構建[A];2009中國可持續(xù)發(fā)展論壇暨中國可持續(xù)發(fā)展研究會學術年會論文集(上冊)[C];2009年
3 滕亮;;淺談如何構建和諧醫(yī)患關系[A];湖南省衛(wèi)生經(jīng)濟與信息學會第一屆理事會第二次會議暨第一次學術年會專輯[C];2010年
4 王勇;張華鋼;;務實創(chuàng)新 興利除弊 構建市縣環(huán)境監(jiān)察新體制[A];中國環(huán)境科學學會2006年學術年會優(yōu)秀論文集(上卷)[C];2006年
5 紀建悅;張志亮;郭春靜;;構建塔型城市創(chuàng)新體系的探討[A];第八屆中國管理科學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6年
6 呂風梅;;關于煙草企業(yè)構建內(nèi)部和諧的思考[A];華北、東北地區(qū)2007年度煙草學術交流研討會論文集[C];2007年
7 黃翅勤;田亞平;;和諧旅游與和諧旅游城市的構建[A];人居環(huán)境學研究論文集[C];2007年
8 王軍華;;探討節(jié)約新理念在園林景觀中的運用[A];北京市“建設節(jié)約型園林綠化”論文集[C];2007年
9 屠明星;;構建和諧企業(yè) 促進煙草發(fā)展[A];湖北省煙草學會2007年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7年
10 孫亞玲;;關于構建公共圖書館四級結構體系的思考[A];和諧社會中的圖書館建設與發(fā)展——陜西省圖書館學會第六次科學討論會論文集[C];2007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本報記者 丁 潔;讓女性形象在熒屏綻放真善美[N];中國藝術報;2006年
2 本報特約記者 周曄 林林;誰是大眾傳媒中的女性形象?[N];文藝報;2000年
3 溫亞軍 鄧暉;教育題材中的女性形象[N];中國文化報;2006年
4 陸敏;淺談媒體對女性形象的表現(xiàn)及反思[N];中華新聞報;2007年
5 龔靜;她們,“有意味的”世紀形象[N];人民日報海外版;2003年
6 王世枚;廣告中的女性形象與審美取向[N];中華新聞報;2004年
7 羅韻娟 謝鈺婷;網(wǎng)絡女性頻道的內(nèi)容分析與解讀[N];中華新聞報;2007年
8 文紅霞;徘徊在覺醒與迷惘之間[N];中國婦女報;2005年
9 本報記者 喬虹;中國女性形象教育工程第二階段活動啟動[N];中國婦女報;2006年
10 仁懷市文化體育廣播電視局 祁小平;淺議電視節(jié)目在女性形象重構中的偏頗[N];經(jīng)濟信息時報;2007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劉X;晚清文學中的女性形象及其傳統(tǒng)再構[D];南開大學;2010年
2 黃巍;“文革”時期女性形象政治化研究[D];首都師范大學;2012年
3 王小燕;中古詩歌中的女性形象研究[D];復旦大學;2011年
4 曾靜;云南少數(shù)民族史詩歌謠中女性形象的認同研究[D];云南大學;2012年
5 李燕;跨文化視野下的嚴歌苓小說研究[D];暨南大學;2008年
6 趙小青;東方影像中的女性[D];中國藝術研究院;2003年
7 蔣小平;晚明傳奇中女性形象研究[D];蘇州大學;2006年
8 董世軍;現(xiàn)代思想政治教育載體論[D];吉林大學;2008年
9 李津燕;地方政府行為與市場秩序構建[D];武漢大學;2005年
10 楊禪中;中醫(yī)醫(yī)院品牌文化構建研究[D];廣州中醫(yī)藥大學;2007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白軍芳;唐傳奇中的女性形象[D];陜西師范大學;2000年
2 陳美珍;女性的沖決樊籬[D];四川大學;2003年
3 劉遙;倫理困境與自由危機[D];華中師范大學;2010年
4 李嶠;從文學作品中“女性形象”的角度論“翻譯等值”[D];安徽大學;2004年
5 姚海燕;非自主的存在:中國古代作品中的女性形象[D];湖南師范大學;2004年
6 羅燕媚;女性主義視角下的媒介跨文化研究[D];暨南大學;2004年
7 艾洪磊;曹禺、易卜生戲劇女性形象比較研究[D];山東大學;2010年
8 許黎麗;宋元小說話本中的女性形象研究[D];濟南大學;2010年
9 金潤凈;當代中國銀幕中的女性形象與性觀念[D];南京師范大學;2002年
10 張琳;論瑪格麗特·阿特伍德小說中的女性形象[D];山東師范大學;2004年
,本文編號:1642832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yishull/16428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