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目的論角度看《德伯家的苔絲》的隱喻翻譯
本文關(guān)鍵詞:從目的論角度看《德伯家的苔絲》的隱喻翻譯
更多相關(guān)文章: 隱喻翻譯 目的論 文學作品 德伯家的苔絲
【摘要】:在文學作品中,隱喻一直起著增添作品美學價值、深化主題、幫助讀者確切理解作品含義等重要作用。學者們對隱喻的研究有兩千多年的歷史,但一直局限于修辭領(lǐng)域。本文從德國目的論的角度探索文學作品中的隱喻翻譯,并以《德伯家的苔絲》為例進行深入分析。 目的論認為決定翻譯過程的最主要因素是整體翻譯行為的目的,即滿足擁有各自特定文化背景,交際需求不同,對譯文要求也各不相同的譯文接受對象。同時,目的論包含三大法則:目的性法則,連貫性法則和忠實性法則。本文以“目的論”為理論依據(jù),以三大法則為指導(dǎo),探討文學作品中隱喻翻譯的最佳翻譯策略。 本文包括五部分,第一部分簡要介紹隱喻翻譯研究的現(xiàn)狀和存在的問題,以及研究隱喻翻譯的重要性;第二部分回顧目的論發(fā)展歷史并對《德伯家的苔絲》作簡要介紹;第三部分闡述隱喻的定義,分類,特點以及其在文學作品中的重要性;第四部分,在目的論框架下詳細分析《德伯家的苔絲》中隱喻翻譯所使用的策略,第五部分,結(jié)論。
【關(guān)鍵詞】:隱喻翻譯 目的論 文學作品 德伯家的苔絲
【學位授予單位】:天津理工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1
【分類號】:H315.9;I046
【目錄】:
- 摘要5-6
- Abstract6-8
- Introduction8-11
- 0.1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metaphor translation in literary works8-9
- 0.2 Research question on metaphor translation9
- 0.3 The purpose of the study9
- 0.4 The structure of the thesis9-11
- Chapter 1 Literature Review11-21
- 1.1 Development of Skopos theory11-14
- 1.1.1 Reiss’theory11-12
- 1.1.2 Vermeer’s theory12-13
- 1.1.3 Justa Holz-Manttari’s Theory13
- 1.1.4 Christiane Nord’s theory13-14
- 1.2 Reviews of metaphor translation14-19
- 1.2.1 General review on metaphor14-18
- 1.2.2 The feasibility of application Skopos theory to metaphor translation in literary works18-19
- 1.3 Reviews of studies on Tess of the D’Urbervilles in China19-21
- 1.3.1 Thomas Hardy---his life and literary career19
- 1.3.2 Tess of the D’Urbervilles----Hardy’s greatest novel to date19-21
- Chapter 2 Metaphor and Literary Works21-33
- 2.1 Definition of metaphor21-22
- 2.2 Classification of metaphor22-28
- 2.2.1 Peter Newmark’s classification23-25
- 2.2.2 Lakoff and Johnson’s classification25-27
- 2.2.3 Shu Dingfang’s classification27-28
- 2.3 Characteristics of metaphor28-30
- 2.4 Relationship between metaphor and literary works30-33
- 2.4.1 Literary works are important sources of metaphor30-31
- 2.4.2 Metaphor an indispensable part in literary works31-33
- Chapter 3 metaphor translation in Tess of the D’Urbervilles33-46
- 3.1 Methods for metaphor translation33-38
- 3.2 Strategies of metaphor translation in Tess of the D’Urbervilles38-46
- 3.2.1 Two Chinese versions by Zhang Guruo and Sun Fali39-41
- 3.2.2 Strategies of metaphor translation in Tess of the D’Urbervilles41-46
- Conclusion46-48
- Bibliography48-51
- Acknowledgement51-52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劉亞梅;李延林;;從目的角度談廣告中隱喻的翻譯[J];文史博覽(理論);2011年04期
2 周梁勛;;目的論視角下廣告文本中隱喻的翻譯[J];瓊州學院學報;2010年01期
3 姜莉;;從目的論看隱喻翻譯[J];南昌高專學報;2010年03期
4 潘琴;;認知語境分析與隱喻翻譯[J];雙語學習;2007年03期
5 陳小榮;;框架理論下的隱喻翻譯[J];科技信息;2010年36期
6 劉利華;常規(guī)關(guān)系意識與英語隱喻翻譯[J];黔西南民族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1999年04期
7 田喜娥;;描寫翻譯研究與隱喻翻譯[J];文教資料;2006年20期
8 邢韌;;論隱喻翻譯的文化視角[J];經(jīng)濟師;2007年11期
9 潘蘭蘭;秦焰;;漢語古典詩歌英譯中隱喻的翻譯策略[J];阜陽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05期
10 祁慰;;論英語隱喻的漢譯方法[J];湖南教育(語文教師);2009年04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蔣祈楠;;翻譯目的論指導(dǎo)下中國古典詩詞的意象和意境美的翻譯[A];首屆海峽兩岸外語教學與研究學術(shù)研討會暨福建省外國語文學會2011年會論文集[C];2011年
2 盧祖瑛;;目的論在當今翻譯實踐中的廣泛應(yīng)用[A];福建省外國語文學會2010年年會論文集[C];2010年
3 周貝;;目的論關(guān)照下的《達·芬奇密碼》中譯[A];中國英漢語比較研究會第八次全國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摘要匯編[C];2008年
4 李琳琳;;翻譯目的論與翻譯策略[A];語言與文化研究(第二輯)[C];2008年
5 吉靈娟;;功能翻譯理論對翻譯專業(yè)口譯教學的啟示[A];福建省首屆外事翻譯研討會論文集[C];2007年
6 桂起權(quán);;系統(tǒng)科學:生物學理論背后的元理論[A];全國復(fù)雜性與系統(tǒng)科學的理論、方法及應(yīng)用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4年
7 蘇嵐;;四種隱喻意義結(jié)構(gòu)下的隱喻翻譯[A];貴州省翻譯工作者協(xié)會2008年翻譯學術(shù)研討會交流論文匯編[C];2008年
8 溫年芳;;目的論與《茶館》譯介[A];語言與文化研究(第四輯)[C];2009年
9 王明安;;科學發(fā)展觀是馬克思主義實踐觀的升華[A];2006年湖南社科聯(lián)學科前沿問題研究論壇論文集[C];2006年
10 劉科;;從目的論視角看導(dǎo)游口譯策略選擇中的文化制約[A];貴州省翻譯工作者協(xié)會第6屆會員代表大會暨2007年翻譯學術(shù)年會論文集[C];2007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河北省社會科學基金項目課題組 執(zhí)筆人 董佰壹 李金慧 武建敏;法律文本的目的論向度[N];光明日報;2010年
2 王 旭;法律的隱性漏洞與目的論限縮[N];人民法院報;2005年
3 李伯聰;目的論:工程哲學的一個核心問題[N];學習時報;2004年
4 ;如何理解法律適用中的法律漏洞[N];人民法院報;2005年
5 唐文明(清華大學哲學系);當代法國哲學:差異與自由[N];中國圖書商報;2005年
6 劉嘯霆;網(wǎng)絡(luò)倫理開啟新文明重構(gòu)[N];中國教育報;2006年
7 陳明峰;不必問他捐出1億所欲何為[N];東方早報;2007年
8 舒國瀅;利科的法學維度[N];法制日報;2007年
9 徐敏;弱勢思想?[N];文藝報;2008年
10 中國傳媒大學 鐘宇靜邋王大中 劉濤;體育應(yīng)促進人的全面發(fā)展[N];中國體育報;2008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李欣;辯證法視域中的善、美和目的論——從康德哲學引出的一種思考[D];復(fù)旦大學;2004年
2 張曦;目的論視角的龐德翻譯研究[D];上海交通大學;2012年
3 王平;目的論視域下的康德歷史哲學[D];復(fù)旦大學;2004年
4 倪勝;《判斷力批判》體系探微[D];復(fù)旦大學;2005年
5 王濤;朝向善:對亞里士多德政治思想中目的論的研究[D];復(fù)旦大學;2006年
6 崔潔;刑事證據(jù)法目的論[D];中國政法大學;2009年
7 洪慶福;神秘主義文化視域中的中西詩學本質(zhì)“合一”論[D];蘇州大學;2003年
8 肖家燕;《紅樓夢》概念隱喻的英譯研究[D];浙江大學;2007年
9 許恒兵;理解“歷史規(guī)律”[D];南開大學;2009年
10 舒躍育;心理動力系統(tǒng)與心理學的目的論原則[D];吉林大學;2012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王曉路;從功能理論的角度談隱喻翻譯[D];廣東外語外貿(mào)大學;2005年
2 y囂煜,
本文編號:1117349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yishull/11173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