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視閾下的拉康主體理論研究
本文關(guān)鍵詞:語言視閾下的拉康主體理論研究
更多相關(guān)文章: 拉康 主體建構(gòu) 無意識 欲望
【摘要】:拉康的理論大廈雖然龐大,但總體上是以他的主體理論為基石,以語言為建設(shè)工具構(gòu)建起來的。本文試著以語言為切入點,來討論拉康主體理論的三個方面:主體建構(gòu)、主體無意識、主體欲望。 拉康認為人從一出生必然會經(jīng)歷兩次異化,一次是在想象域里接受鏡像的異化,一次是在象征域里接受能指的異化。這兩次異化的過程也是主體建構(gòu)的過程。這是拉康獨特的否定性建構(gòu)邏輯。拉康這里,主體建構(gòu)的每一步都與語言有著密不可分的關(guān)系,特別是在象征域里,他把索緒爾的能指用到了淋漓盡致的地步,能指、能指鏈、語言的律法是他建構(gòu)主體的基本工具。 拉康把無意識看作是主體的無意識。他把語言學中的隱喻與無意識的運作機制凝縮相類比,把換喻與移置相類比,并分別給出了精妙的公式,使無意識具有了語言一樣的結(jié)構(gòu),給我們分析無意識提供了一個嶄新的科學思路。 同樣,拉康把欲望看做是主體的欲望。其欲望理論有三個重要的組成部分,一、需要一經(jīng)語言說出便成了要求,在這個過程中需要被附加上了多余的內(nèi)容,要求減去需要就是欲望。二、主體建構(gòu)過程中異化不徹底的剩余物——小對象a是欲望的成因。三、就是拉康那個經(jīng)典的結(jié)論:欲望來自于他者,它還具有四種表現(xiàn)形式。 在拉康的理論體系中,主體建構(gòu),無意識,欲望這三個方面圍繞著主體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一個主體唯有順利完成建構(gòu)的過程才會成為一個正常的主體,和諧地融入社會。在建構(gòu)的過程中,無意識和欲望相伴而生。無意識和欲望是主體的無意識和欲望,離開了主體或者說是特定的主體,無意識和欲望便無從談起。無意識和欲望的每一個細節(jié)都與主體、主體建構(gòu)的過程息息相關(guān)。欲望是無意識的一部分,是特殊的無意識內(nèi)容,拉康理論體系中的欲望,除了具有無意識的普遍運作機制,它還具有更廣泛、更深刻的文化蘊含,因此本文把欲望從無意識中分出,單列一章。 拉康的理論聽起來很是抽象晦澀,因此,本文在闡釋拉康的每個理論點時,都結(jié)合當下的一些社會和文化現(xiàn)象以及《紅樓夢》、《儒林外史》等文學作品進行分析,盡量使之通俗、明朗。
【關(guān)鍵詞】:拉康 主體建構(gòu) 無意識 欲望
【學位授予單位】:蘭州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2
【分類號】:I0
【目錄】:
- 中文摘要3-4
- Abstract4-6
- 緒論6-8
- 第一章 語言視閾下的主體建構(gòu)8-19
- 1.1 鏡像異化——主體的初步建構(gòu)8-12
- 1.2 語言構(gòu)筑的象征域12-16
- 1.3 象征異化——主體建構(gòu)的完成16-19
- 第二章 語言視閾下的主體無意識19-30
- 2.1 關(guān)于無意識19-24
- 2.2 隱喻與凝縮24-27
- 2.3 換喻與移置27-30
- 第三章 語言視閾下的主體欲望30-40
- 3.1 欲望的成因30-33
- 3.2 欲望來自于他者33-36
- 3.3 欲望生產(chǎn)36-40
- 余論 拉康對后現(xiàn)代文化批評的影響40-43
- 參考文獻43-45
- 在學期間的研究成果45-46
- 致謝46
【共引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王曉光;;陳中見新,生中得熟——淺析陌生化手段在“聊齋形象”創(chuàng)作中的運用[J];蒲松齡研究;2008年01期
2 張智義;關(guān)于華茲華斯詩學遺產(chǎn)價值的再認識[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3年03期
3 李明;;動畫敘事語境探微[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8年02期
4 胡俐;黃春華;;淺析《印度之行》中的后殖民意識[J];阿壩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8年03期
5 黃燕;;男權(quán)社會的別傳——畢飛宇“女性敘事文學”的另類解讀[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9年03期
6 顏水生;;論“重返八十年代”的知識范式及其反思[J];阿壩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0年04期
7 張雪;;杜威的認識論對“二元論”的“克服”[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11年03期
8 周琦;;馬克思異化勞動理論的剖析及其當代意義[J];安徽電氣工程職業(yè)技術(shù)學院學報;2008年02期
9 張公善;海德格爾美學的歷史地位及當代意義[J];安徽大學學報;2003年03期
10 李革新;;從自然王國到自由王國——論康德、黑格爾和馬克思的自由觀[J];安徽大學學報;2006年05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徐慶;;《家庭教師》中女性形象塑造之“性政治”[A];語言與文化研究(第九輯)[C];2011年
2 唐小林;;歷史·記憶·經(jīng)典化寫作——何大草小說論[A];這就是我們的文學生活——《當代文壇》三十年評論精選(下)[C];2012年
3 王新新;;菲利普羅斯:新歷史主義的實踐者——《反美陰謀》的新歷史主義解讀[A];首屆海峽兩岸外語教學與研究學術(shù)研討會暨福建省外國語文學會2011年會論文集第二輯[C];2011年
4 杜早華;;論當代中國社會轉(zhuǎn)型時期的道德危機——從自律與他律的平衡看[A];“第二屆中國倫理學青年論壇”暨“首屆中國倫理學十大杰出青年學者頒獎大會”論文集[C];2012年
5 王晶;劉彥U,
本文編號:1075422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yishull/10754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