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國以來的戲劇形態(tài)與表演藝術(shù)特征
本文關(guān)鍵詞:建國以來的戲劇形態(tài)與表演藝術(shù)特征,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摘要】:眾所周知在中華民族文化史上戲劇占有非常重要的歷史地位,以豐富多樣的表演形式,讓世人所熟識。中國的梅蘭芳的京劇體系和德國貝爾托·布萊希特的柏林劇團與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莫斯科大劇院并稱世界三大戲劇體系,歷史的證明與考驗足以說明中國戲劇在世界戲劇史上有著不可忽略的影響與無法取代的地位。 本文論述的是通過建國以來的各個時期的戲劇創(chuàng)作和戲劇特征及當時政府對戲劇領域的政策分析建國以來戲劇形態(tài)的變化,從戲劇形態(tài)的嬗變梳理各個時期的表演藝術(shù)特征。本文認為藝術(shù)或戲劇在成長過程中,無論遇到什么樣的尷尬它都必將按照藝術(shù)的規(guī)律回歸到藝術(shù)本身的本質(zhì)功能。戲劇終將是“一種有意味的藝術(shù)形式”。
【關(guān)鍵詞】:戲劇形態(tài) 表演特征 嬗變
【學位授予單位】:吉林藝術(shù)學院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3
【分類號】:J809.2
【目錄】:
- 摘要4-5
- Abstract5-7
- 第一章 引言7-9
- 1.1 問題的提出7
- 1.2 本文的研究目標及研究意義、內(nèi)容與方法7-9
- 1.2.1 研究目標及研究意義7
- 1.2.2 研究內(nèi)容7-8
- 1.2.3 研究方法8-9
- 第二章 建國以來各個時期的戲劇形態(tài)9-15
- 第一節(jié) 建國初期9-11
- 一、戲劇的功能是服務于政治和經(jīng)濟建設的教育和宣傳工具9-10
- 二、斯坦尼體系的學習促進了戲劇繁榮使戲劇回歸藝術(shù)功能10-11
- 第二節(jié) “文革”時期 政治斗爭的工具11-12
- 一、京劇“樣板戲”一花獨放11
- 二、話劇的劫難和窒息期11-12
- 第三節(jié) 改革開放 文化解放與人性回歸12-15
- 一、復蘇與繁榮12
- 二、多元戲劇中的三大形態(tài)12-15
- (一)主流戲劇13
- (二)實驗戲劇13-14
- (三)流行戲劇14-15
- 第三章 建國后各時期表演藝術(shù)特征15-17
- 第一節(jié) 建國初期15
- 一、表演公式化、概念化15
- 第二節(jié) “文革”時期 政治斗爭的工具15-16
- 一、類型化、臉譜化(“樣板戲”“高大全”“三突出”)15-16
- 第三節(jié) 改革開放 文化解放與人性回歸16-17
- 一、主觀與客觀融合16
- 二、個性與共性共存16-17
- 第四章 戲劇形態(tài)的嬗變決定著表演特征的改變17-18
- 結(jié)論18-19
- 參考文獻19-20
- 致謝20
【共引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王榮;;小議元雜劇“一人主唱”體制[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7年12期
2 張海英;;家與國的故事 現(xiàn)實與夢想的傳奇——淺析謝晉、李行影片中家國情結(jié)之異同[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9年12期
3 李忷濤;;戲劇改革的市場化分析[J];鞍山師范學院學報;2011年06期
4 安瓊;;對人的歷史的探詢——再談電影《芙蓉鎮(zhèn)》[J];安順學院學報;2007年04期
5 劉思韻;;論當下臺灣電影對傳統(tǒng)父親形象的超越——以影片《不能沒有你》為例[J];北京電影學院學報;2010年02期
6 趙志奇;;歷史語境與文化屬性——再談早期30年代電影音樂的中國化問題[J];北京電影學院學報;2011年03期
7 龐海音;;論中國早期電影中的“孤女”形象[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年S1期
8 張清河;;十七年大陸電影回眸[J];長城;2009年06期
9 劉艷;;民國時期上海電影業(yè)[J];滄桑;2009年05期
10 黃獻文;;我的攝影機不撒謊——論新生代電影的紀實性特征[J];長江學術(shù);2007年04期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伍先成;民族文化保持的影像到場[D];云南大學;2010年
2 賀彩虹;笑的解碼[D];山東師范大學;2011年
3 董凱;武舞傳奇的意象世界[D];西南大學;2011年
4 劉敬;變革與模仿:試論中國當代女性電影的審美創(chuàng)新及其社會意義(1978-2010)[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5 林存秀;城市之聲[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6 王文奇;鄉(xiāng)村影像的傳播與認同[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7 劉點點;跨媒介時代的文化產(chǎn)業(yè)[D];北京大學;2011年
8 張波;中國電影批評中的話語權(quán)威與身份建構(gòu)(1937-1949)[D];上海大學;2011年
9 張霽月;新中國革命題材電影中的寡母寓言(1949-1978)[D];上海大學;2011年
10 褚亞男;昆侖影業(yè)公司發(fā)展研究(1945-1952)[D];上海大學;2011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高yN蔚;新中國電影音樂風格的流變[D];江西財經(jīng)大學;2010年
2 胡牧;從承繼到創(chuàng)新,,從啟蒙到娛樂[D];廣西民族大學;2010年
3 張振中;武術(shù)影視對我國武術(shù)運動的影響及發(fā)展對策研究[D];西北民族大學;2010年
4 李玲;“十七年”中國電影中女性形象的女性批評[D];南昌大學;2010年
5 陳燁;譚恩美小說和張藝謀電影中的東方主義[D];南昌大學;2010年
6 蔡海波;青春影像的疊印[D];南昌大學;2010年
7 馮學紅;后合拍時代[D];安徽大學;2010年
8 何斕;教化與審美[D];福建師范大學;2009年
9 紀海英;論戲劇文學教學對中師生文化素質(zhì)的培養(yǎng)[D];山東師范大學;2011年
10 張康;新時期以來大陸諜戰(zhàn)題材影片的敘事學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1年
本文關(guān)鍵詞:建國以來的戲劇形態(tài)與表演藝術(shù)特征,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本文編號:349614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xijuwudaolunwen/3496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