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劇獲稱“國劇”的論證
本文選題:京劇 + 國劇。 參考:《文藝研究》2014年05期
【摘要】:"國劇"概念在20世紀20年代被推出,30年代逐漸定位于對"最具代表性戲劇形式"——京劇的認定,這種認定在中國大陸持續(xù)到20世紀50年代,在臺灣則一直持續(xù)至今。時至今日,在中國大陸中斷使用半個多世紀的"國劇"概念被再度提出,根據京劇藝術曾經的社會影響廣度、藝術表現深度以及人才品質高度來分析、論證,作為對"最具代表性戲劇形式"的認定,京劇獲稱"國劇"當之無愧。
[Abstract]:The concept of "Chinese Opera" was introduced in the 1920s. In the 1930s, the concept of "the most representative form of drama"-Beijing Opera-was gradually defined. This recognition lasted until the 1950s in the mainland of China and has continued to this day in Taiwan. To this day, the concept of "national opera", which has been suspended for more than half a century in mainland China, has been reintroduced. According to the breadth of social influence, the depth of artistic expression, and the height of talent quality, the art of Beijing Opera has been analyzed and demonstrated. As the most representative form of drama, Peking Opera is worthy of its name.
【作者單位】: 中國戲曲學院戲曲文學系;
【分類號】:J821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朱峰玉;;談京劇“四呼”技術的轉化與遷移[J];北方音樂;2009年11期
2 馮碧云;;淺談中國歷代戲曲中的關公形象及其對中國文化的影響[J];安徽文學(下半月);2014年02期
3 陳恬;;森嚴與松散:“名角制”京劇班社結構初探[J];南京大學學報(哲學.人文科學.社會科學版);2011年06期
4 王秀玲;;二人臺戲班藝人生活現狀調查——以內蒙古土右旗騰飛二人臺藝術團為例[J];內蒙古大學藝術學院學報;2008年02期
5 涂沛;;七齡童——麒麟童——麒派——論麒派表演的戲劇化進程[J];戲曲研究;1994年01期
6 陳志勇;;“關公戲”演出禁忌的生成與禳解[J];戲曲研究;2008年01期
7 王秀玲;;二人臺戲班經營管理現狀的田野調查[J];前沿;2010年05期
8 張勇風;;中國戲曲家族禁忌探略——從均州城禁演《鍘美案》談起[J];文化遺產;2010年04期
9 王愛美;;晚清優(yōu)伶與基層社會之間的交往[J];文教資料;2011年13期
10 路云亭;;義和團的神靈觀[J];江南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0年03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條
1 陳恬;;論京劇折子戲之形成[A];京劇的歷史、現狀與未來暨京劇學學科建設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下冊)[C];2005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5條
1 陳庚;民國北京戲劇市場研究(1912-1937)[D];武漢大學;2011年
2 顏全毅;清代京劇文學史[D];南京師范大學;2005年
3 于建剛;中國京劇習俗研究[D];中國藝術研究院;2008年
4 王萍;京劇老生流派崛起的社會心理研究[D];中國藝術研究院;2009年
5 杜鵬;京劇武戲研究[D];中國藝術研究院;2014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9條
1 王慶年;岳飛戲的敘事藝術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10年
2 王威;趙云形象史研究[D];浙江大學;2011年
3 褚秋艷;二十世紀早期上海京劇市場營銷研究[D];中國藝術研究院;2009年
4 陳丹;歌劇《圖蘭朵》與京劇《圖蘭朵公主》審美表現之比較[D];陜西師范大學;2009年
5 藍穎;清朝關公戲裝扮和道具的研究[D];廣州大學;2010年
6 祖奇;清代伶人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12年
7 萬永鳳;京劇對葉廣芩小說創(chuàng)作的影響[D];西南大學;2012年
8 馬寅集;徽州古道文化線路研究[D];安徽醫(yī)科大學;2012年
9 何自榮;海派京劇繁榮的縮影[D];上海師范大學;2013年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郝國忱;危機中的思索[J];中國戲劇;1986年09期
2 丁加生;;孤島時期舞臺美術考[J];戲劇藝術;1991年01期
3 ;讀者·作者·編者[J];中國戲劇;1978年11期
4 王永敬;中國戲曲的戲劇形式問題[J];戲曲藝術;1984年02期
5 霍羅多夫 ,高士_e;戲劇的特性和戲劇}Pi說奶匭訹J];劇本;1957年12期
6 ;國外戲劇動態(tài)[J];劇本;1985年09期
7 龔維英;由詩學戲[J];上海戲劇;1983年04期
8 北淮;多意的“組合”——評《半個天堂》[J];上海戲劇;1988年02期
9 林克歡;生活與藝術的熱流——評《屋外有熱流》[J];劇本;1980年08期
10 劉影;;群文戲劇摭談[J];劇作家;2008年05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5條
1 吳壽鵬;;《代面》與日本戲劇之淵源[A];龜茲學研究(第二輯)[C];2007年
2 王江;;廣播劇錄音制作的一些經驗[A];全國廣播電影電視系統(tǒng)首屆中青年優(yōu)秀科技論文集[C];2001年
3 謝艷春;;二十一世紀戲曲生態(tài)形式[A];中國戲劇獎·理論評論獎獲獎論文集[C];2009年
4 楊美煊;;莆仙戲劇種探源[A];莆仙文化研究——首屆莆仙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2年
5 范長風;;戲劇人類學的遙遠目光——一個高原跨族群社會組織的演劇與互助行動[A];上海市社會科學界第五屆學術年會文集(2007年度)(哲學·歷史·人文學科卷)[C];2007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記者 周璐;戲劇創(chuàng)作呼喚文學性[N];長江日報;2005年
2 李明瑛;人民需要戲劇 戲劇屬于人民[N];中國藝術報;2008年
3 本報記者 李曉芳;山西7個珍稀小戲唱響京城[N];山西日報;2007年
4 羅云川;《白鹿原》首演 戲劇季落幕[N];中國文化報;2006年
5 李岷;祥符戲的發(fā)展[N];開封日報;2006年
6 北城;溫州南戲及其研究[N];中國文化報;2007年
7 姚小亭;中國電影與中國戲劇的歷史淵源[N];文藝報;2005年
8 本報記者 吳丹;兩人劇團:在契訶夫的世界里生活了7年[N];第一財經日報;2006年
9 邢劍君;活報劇在美國[N];中華讀書報;2007年
10 本報記者 程潔;昆曲與默。褐形鞣俏镔|文化遺產的一次親密接觸[N];社會科學報;2005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張佳蕾;當代校園戲劇剖析[D];上海戲劇學院;2004年
2 施毅;論《建筑師》的象征運用[D];上海戲劇學院;2007年
3 閭文嫻;女性的角色 男性的魅力[D];西安音樂學院;2007年
4 米博;中國傳統(tǒng)戲劇斷層現象研究[D];山西大學;2007年
5 趙娜;中國新歌劇的發(fā)展與流變[D];河南大學;2009年
6 師會娟;音樂劇《金沙》初探[D];西南大學;2009年
7 呂文靜;百老匯音樂劇服裝研究[D];蘇州大學;2008年
8 尹慶一;從先鋒反叛到與大眾狂歡——論孟京輝先鋒實驗戲劇[D];上海戲劇學院;2001年
9 吳麗娜;論蘇珊·朗格的戲劇美學[D];武漢大學;2004年
10 馬曉梅;論輕歌劇的發(fā)展和藝術價值[D];西南大學;2006年
,本文編號:1953711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xijuwudaolunwen/19537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