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今舞美設計中視覺元素“形似”與“神似”的價值考量
本文關鍵詞: 視覺元素 形似神似 形神兼?zhèn)?戲劇空間 價值考量 出處:《戲劇藝術》2015年03期 論文類型:期刊論文
【摘要】:舞美設計中視覺元素"形似"與"神似"的觀念,是針對當今戲劇逐步走向市場化、商品化所引發(fā)的一系列現(xiàn)象而提出的。當觀眾面臨更多選擇,而舞美技術發(fā)展又讓觀眾享受更多的視覺藝術時,需要厘清并把握兩者的關系,避免設計游離于內(nèi)容。只有"形神兼?zhèn)?才是立意的根本,這意味著舞美設計要符合舞臺美術的特質(zhì)屬性與功能需求,要與劇目情節(jié)相配合并與演出內(nèi)容相貼切。舞美設計中視覺元素的"形神兼?zhèn)?,不同于一般的繪畫和環(huán)境設計藝術。它既要提供舞臺表演的完美空間性,符合戲劇的規(guī)定性,又要存適于戲劇演出的諸因素關系鏈中。其真諦在于使視覺形象與戲劇演出的內(nèi)在規(guī)律、邏輯相吻合,而不是以求"神似"為借口,用浮夸、奢華的多媒體和拼貼技術來標榜創(chuàng)新。戲劇功能的不斷變化要求舞美設計師在迎接復雜的美學思潮與哲學觀念的挑戰(zhàn)中,不失本體思考。
[Abstract]:The concept of visual element "likeness" and "god resemblance" in the design of dance beauty is put forward in view of a series of phenomena caused by the gradual marketization and commercialization of today's drama. While the development of dance technology enables the audience to enjoy more visual arts, it is necessary to clarify and grasp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wo so as to avoid the design being dissociated from the content. Only "both form and spirit" is the fundamental idea. This means that the design of dance beauty should conform to the idiosyncratic attributes and functional requirements of stage art. The visual elements of dance design are different from the general art of painting and environment design. It must provide the perfect space of stage performance and accord with the regulation of drama. The true meaning of the chain of factors suitable for theatrical performance is to make the visual image coincide with the inherent law and logic of the theatrical performance, instead of using the "god resemblance" as an excuse to use grandiosity as a pretext, the true meaning of which is to make the visual image consistent with the internal law of the dramatic performance. Extravagant multimedia and collage technology to promote innovation. The constant change of drama function requires dance designers to meet the challenges of complex aesthetic trends and philosophical ideas without losing their ontological thinking.
【作者單位】: 上海戲劇學院舞臺美術系;上海工程技術大學服裝學院;
【分類號】:J813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王光福;趙瑜;;聊齋詩意例[J];蒲松齡研究;2006年01期
2 劉艷玲;;嬌娜:棲居在精神家園里的一只美狐[J];蒲松齡研究;2009年02期
3 厚實;郭彤;;宮體詩與花間詞文本生成背景比較解析[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5年04期
4 沃利青;;“移情”論與“意境”說比較[J];安徽電氣工程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7年04期
5 陳祥明;;注重形式美與提高鑒賞力——中國繪畫鑒賞的理論與實踐[J];安徽電氣工程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10年04期
6 洪增流,彭發(fā)勝;詩歌語言的維度:“Image”與意境的差異[J];安徽大學學報;2002年06期
7 葉旦捷;;《聊齋志異》的造境藝術[J];安徽大學學報;2006年04期
8 俞香云;;“風清骨峻”新解——《文心雕龍·風骨》再闡釋[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年05期
9 鄭笠;;剝離與消解系統(tǒng)中成就的審美境界——從莊子“美學”到“莊子”美學[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年04期
10 吳玉紅;;清秀神俊 韻逸灑脫——玄學對魏晉工藝美術風格的影響[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年06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張文;;英美詩人困境中的自覺審美精神[A];安徽省第五屆“興皖之光”青年學術年會論文集(交叉學科卷)[C];2005年
2 陳建農(nóng);;六朝詩學中的人生體驗與人格理想[A];繁榮學術 服務龍江——黑龍江省第二屆社會科學學術年會優(yōu)秀論文集(下冊)[C];2010年
3 孟慶陽;;唐前奏議文體的發(fā)展演變及其特征[A];黑龍江省文學學會2011年學術年會論文集[C];2011年
4 黃鴻儀;;論中國畫的“內(nèi)美”[A];新世紀美學與藝術——江蘇省美學學會第七屆會員大會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11年
5 田剛;;“兩個口號”論爭與黨的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政策[A];言說不盡的魯迅與五四——魯迅與五四新文化運動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9年
6 李銳文;;論書畫同源的審美意義[A];首屆中國高校美術與設計論壇論文集(上)[C];2010年
7 宋丹;俞書偉;;設計無格,,借景有因——淺談產(chǎn)品中的透明性設計[A];節(jié)能環(huán)保 和諧發(fā)展——2007中國科協(xié)年會論文集(二)[C];2007年
8 陳曉春;;沫若《女神》與毛澤東詩詞——中國現(xiàn)代詩歌主體精神建構的一種模式[A];郭沫若研究三十年[C];2008年
9 黃培清;;從《紅樓夢》詩歌的翻譯看譯詩三難[A];福建省外國語文學會2006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C];2006年
10 黃雅峰;;南陽漢畫像石、畫像磚人物題材的藝術特點[A];大漢雄風——中國漢畫學會第十一屆年會論文集[C];2008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王凱波;屈騷評論與漢代文學思想[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2 王厚平;美學視角下的文學翻譯藝術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3 劉寶春;南朝東海徐氏家族文化與文學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0年
4 高劉巍;王世貞的園林實踐與觀念[D];北京林業(yè)大學;2010年
5 張欣;先秦飲食審美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6 劉紅紅;莊子思想與魏晉時期中國文藝的自覺[D];暨南大學;2010年
7 孫敏明;莊子“游”的人生哲學研究[D];浙江大學;2011年
8 謝華;《長物志》造園思想研究[D];武漢理工大學;2010年
9 廖述務;身體:美學的與實踐的[D];福建師范大學;2010年
10 高志明;通感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10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許耕耘;靜觀萬象——中國古典園林中的審美境界[D];華中農(nóng)業(yè)大學;2010年
2 唐s
本文編號:1545184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xijuwudaolunwen/15451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