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禺、易卜生戲劇女性形象比較研究
本文關鍵詞:曹禺、易卜生戲劇女性形象比較研究,,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山東大學》 2010年
曹禺、易卜生戲劇女性形象比較研究
艾洪磊
【摘要】: 戲劇作為一種起源于儀式的藝術類型,與儀式具有一種原型性的關系。這種原型性關系我們可以從“原型”一詞所具有的三方面的含義進行歸納:一是“源”或“原”,即起源的、本原的、原始的之意,即希臘文"archetypes"中"arche"的含義;二是“型”,即典型、模式、形式之意,即“types”的意思;三是指隱含在上述兩個含義之中所必然引發(fā)的“繼承”、“生成”、“轉換”、“置換變形”等影響力與中介作用。由儀式到戲劇的演變是一個非常漫長且復雜的過程,期間發(fā)生了一系列的變化:從服務對象的“娛神”到“娛人”,以及由此形成的“神圣/世俗”的性質差異,從具體展演過程中由有無舞臺,以及由此發(fā)展而來的演員與觀眾、做與看的區(qū)別,從目的上出于現實的需要到追求一種藝術的審美體驗等等。這些變化也正是儀式與戲劇的不同之處。 在由人類學家所開創(chuàng)的儀式研究的發(fā)展過程中,范·根納普、格魯克曼、維克多·特納這三位帶有前后相繼色彩的學者做出了突出的貢獻。其中根納普提出的“通過儀式”概念開創(chuàng)了儀式過程和儀式內部研究的里程碑。所謂“通過儀式’就是指那些“伴隨著每一地點、狀況、社會地位,以及年齡的改變而舉行的儀式’每一個“通過儀式”都有標識性的三個階段:分離階段、邊緣階段(或叫閾限階段)以及聚合階段。格魯克曼則在分析祖魯人“殺老”這一重要“反叛儀式”的基礎上,對儀式中性別角色的補償性轉換功能作了發(fā)揮:正是由于這些祭典禮儀,那些在社會中必須依附男人,屈從男人的婦女獲得了地位補償的機會,獲得了特殊的權利和能力。女性性別的這種角色反叛行為可以說是父系社會性別沖突的個必然的社會儀式行為,是沖突,亦是平衡。同受根納普儀式理論影響,且為當代人類學界對儀式研究最具影響力的人類學家維克多·特納在繼承根納普“閾限理論”的同時,又做出了新的發(fā)展和創(chuàng)新,他一方面提出“模棱兩可”的概念,認為通過儀式的三個階段是相互關聯、雙向復雜、具有交通功能的有機部分,以此糾正、彌補根納普儀式理論研究中那種較為單一、刻板、單向的毛。涣硪环矫,他以“結構與反結構”作為核心概念對儀式過程,尤其是其中涉及到女性在儀式中的地位以及儀式對女性地位所起的作用的方面進行了專門研究。他認為很多地位逆轉的儀式往往會涉及到男性的權威和角色被女性替代的情況,身處閾限階段的女性由此具有了“反結構”的功能,但“反結構”概念中的“反”并非是絕對的反義或否定,而是以“結構”為起點,代表的是一個具有生成能力的中心,“反結構”由此也成為一個具有肯定意義的詞。 聯系戲劇與儀式的“原型”關系,充分借鑒人類學儀式研究的成果,尤其是上述三位人類學家的儀式理論,我們認為從儀式的角度進行戲劇研究,尤其是那些以描寫、刻畫女性生命歷程為主要內容,以愛情、婚姻、家庭為主要表現主題或表現領域的戲劇作品,將會是一項非常有價值、有意義的可行性的嘗試。這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填充、彌補當前中國現代戲劇在儀式研究方面所存在的滯后與不足的缺憾。但對整個中國現代戲劇進行儀式研究,將會是一項工作量非常龐大,需要長時間積累與沉淀的過程,為此,我們在這里單以曹禺與易卜生的戲劇作品作為分析文本,透過儀式的視角,對他們劇作中的女性形象進行比較研究,以求管中窺豹,展示出儀式理論在中國現代戲劇研究方面所具有的巨大的潛在學術價值。 曹禺戲劇創(chuàng)作深受易卜生的影響,兩人也都對女性持尊敬、同情的立場,其戲劇也都為我們塑造了一大批生動鮮活的女性形象,為我們描繪了一卷卷糾纏不安、刻骨銘心,乃至驚心動魄的女性生命歷程畫卷。但由于兩人所處文化傳統(tǒng)、時代環(huán)境、社會氛圍以及兩人在思想、性情等方面的差異,這一卷卷描繪女性生命歷程的畫卷呈現出了明暗不同的底色來。 縱觀曹禺與易卜生筆下的女性形象,她們都先后經過了犧牲儀式、出走儀式和成長儀式三個階段,每一個儀式階段都是一個小的通過儀式,三者前后貫通又構成一個螺旋式上升的大通過儀式。在犧牲儀式階段,曹禺筆下的女性人物一度深陷“畸形婚戀”的沼澤無法自拔,易卜生筆下的女性形象則淪為男性理想、事業(yè)、信念等種種“精神強力”的犧牲品。在出走儀式階段,曹禺筆下的女性人物在極度悲觀絕望的無奈中選擇了出走,但在這個過程中,她們卻錯把那些“多余人”的懦弱男性當成了自己的上帝;易卜生筆下的女性形象則在清醒與理智中主動自由地選擇了出走,她們出走的姿態(tài)是那么的決絕與徹底。在成長儀式階段,曹禺筆下那些先后走出“父親的家”與“丈夫的家”的女性人物最終以走向社會作為終結點,她們的成長儀式帶有明顯的成人儀式的特點,只是這里的“人”更多的時候并不是指向“女人”自身,而是指向“男人”,甚至只是指向一種空洞能指的“符號”,其成長歷程也由此呈現出鮮明的“在路上”的特點;易卜生筆下的女性形象以走出“丈夫的家”作為成長儀式的起點,其成長儀式的最終完成則是以重新回歸“丈夫的家”作為結束,但這種回歸,并不是一種簡單的循環(huán)往復,而是一種帶有突出再生儀式色彩的回歸。而且這種“再生”是一種自由與責任相輔相成的再生,是丈夫、妻子、孩子三位一體的共同再生。 基于上述比較,可以說有無鮮明的主體能動性,是否有主動自由的選擇權利是造成曹禺與易卜生戲劇中女性人物不同命運結局的根本原因。而儀式“閾限階段”之所以呈現出特納所說的“模棱兩可”的特征,可以說正是由于儀式參與者在其主體能動性方面的缺失或不完善導致的,而這正是由于儀式本有的程式化、預設性和封閉性的特點造成的。戲劇的產生,從某種程度上說,正是出于對儀式參與者的這種消極被動角色以及儀式程式化、預設性和封閉性的不滿而進行的一種藝術化的創(chuàng)造性反叛。戲劇起源于儀式,但又是對儀式的一種反叛。它本身就具有顯明的反叛精神與英雄氣質。戲劇作為一種與儀式具有原型性關系的藝術類型,除卻形式上的相似與內容的相近,其最根本的特質就是它對儀式閾限階段儀式參與者所具有的這種“反結構”功能與由此所體現出的主體能動性所進行的藝術化的審美展現與肯定彰揚。而戲劇所展現的這種“通過儀式”毫無疑問正是對閾限階段儀式參與者這種具有明顯主體性特征的“反結構”的功能的一種認可性與儀式性的確證和“通過”。
【關鍵詞】:
【學位授予單位】:山東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0
【分類號】:I106.3;I0-03
【目錄】:
下載全文 更多同類文獻
CAJ全文下載
(如何獲取全文? 歡迎:購買知網充值卡、在線充值、在線咨詢)
CAJViewer閱讀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引證文獻】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條
1 杜雪琴;易卜生戲劇地理詩學問題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13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2條
1 王亞麗;巴金、曹禺建國前創(chuàng)作比較[D];延安大學;2012年
2 宋小芳;話劇和儀式的關系試探[D];華東師范大學;2012年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甘陽;;自由的理念:五·四傳統(tǒng)之闕失面 為“五·四”七十周年而作[J];讀書;1989年05期
2 陳國華;試論《雷雨》的神秘色彩[J];河南社會科學;2002年04期
3 徐敏;;論易卜生“婦女解放”觀的歷史局限性[J];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7年04期
4 曹禺;戲劇創(chuàng)作漫談[J];劇本;1980年07期
5 田仲一成;;中國戲曲文學在祭祀儀式中產生的過程[J];戲曲研究;2008年02期
6 胡天成;中國儀式戲劇的形態(tài)[J];四川戲劇;2000年05期
7 段明;儀式戲劇的理論建構[J];四川戲劇;2004年02期
8 方克強;話劇:儀式與原型[J];上海戲劇;1991年04期
9 張廉;;論易卜生詩歌中的女性形象[J];世界文學評論;2006年02期
10 王德祿;曹禺與易卜生——倫理批判與精神反叛的認同及離異[J];山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1年01期
【共引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李希今;;幕表劇《仇大娘》及其有關史料[J];蒲松齡研究;2008年01期
2 陳世英;;略談原始社會的婚姻形態(tài)[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6年01期
3 郝春燕;;生活審美化時代的藝術危機[J];阿壩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6年03期
4 馬寧;;羌族成年禮探析[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8年02期
5 廖建新;;“氏族”研究綜述[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8年03期
6 桑扎;貢保扎西;;論唐代的和親政策和民族關系[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9年01期
7 俞天鵬;;從原始狩獵巫儀主要元素看儺的史前遺跡[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9年03期
8 周舫;;四川古藺苗族婚戀觀的變遷調查及原因分析[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11年04期
9 張道升;試析漢字婚俗現象[J];安徽電氣工程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5年02期
10 陸勤毅;和縣猿人的發(fā)現和研究[J];安徽大學學報;1990年02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陳以愛;;錢穆論政教關系[A];北京論壇(2011)文明的和諧與共同繁榮--傳統(tǒng)與現代、變革與轉型:“教育傳承與創(chuàng)新”教育分論壇論文及摘要集[C];2011年
2 薛寧蘭;;一夫一妻制是人類社會的文明選擇——學習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札記[A];中國社會科學院黨校第33期進修班中國社會科學院黨校辦公室赴廣西壯族自治區(qū)邊境地區(qū)國情調研文集(第6集)[C];2009年
3 呂靜;;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論婦女解放[A];當代國外馬克思主義評論(9)[C];2011年
4 張曉紅;;“非個人化”理論的“代神立言”界說[A];黑龍江省文學學會2011年學術年會論文集[C];2011年
5 王曉嶸;;聚焦中國農村婦女的土地權利[A];中國社會學會2007年會“社會建設與女性發(fā)展”論壇論文集[C];2007年
6 劉平;;劇作家,首先應是一個詩人——為曹禺誕辰100周年而作[A];曹禺誕辰100周年紀念文集[C];2011年
7 王曉初;;魯迅與五四新文化精神[A];言說不盡的魯迅與五四——魯迅與五四新文化運動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9年
8 王曉初;;魯迅與五四文化精神[A];魯迅與“左聯”——中國魯迅研究會理事會2010年年會論文集[C];2010年
9 周淑真;武建強;;當代中國政黨關系結構與廉政建設[A];變革世界中的政黨政治——中國統(tǒng)一戰(zhàn)線理論研究會政黨理論北京研究基地論文集(第五輯)[C];2012年
10 虞崇勝;鄭迎春;;政通才能人和——服務型政府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必然選擇[A];服務型政府與和諧社會[C];2005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趙學森;我國毛南族聚居區(qū)傳統(tǒng)體育與健康相關生命質量的實證研究[D];上海體育學院;2010年
2 孔晶;希臘古典時期訴訟制度研究[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3 魏曉紅;喬治·艾略特小說的心理描寫藝術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4 楊玲;文化交往論[D];華中科技大學;2010年
5 王淑英;多元文化空間中的湫神信仰儀式及其口頭傳統(tǒng)[D];西北民族大學;2010年
6 李言統(tǒng);故事歌研究[D];西北民族大學;2010年
7 吳舜立;自然審美:川端康成的文學世界[D];陜西師范大學;2010年
8 谷穎;滿族薩滿神話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0年
9 楊棟;神話與歷史:大禹傳說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0年
10 董傳嶺;建國60年華北農村社會生活變遷[D];南開大學;2010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沈潔;離婚后扶養(yǎng)制度研究[D];河北大學;2009年
2 曲麗;曹禺與奧尼爾戲劇人物比較論[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3 董秀玲;清末民初鄂倫春族文化變遷研究(1895-1915年)[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4 蔣鸝然;論“疾病”在婚姻關系中的法律效果[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5 劉進;西遼河流域史前文化與國家起源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6 常桂紅;蘇軾尚“諧”詩歌的審美取向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7 徐杰;尤金·奧尼爾的精神生態(tài)意識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8 孫樹蘋;成長小說《所羅門之歌》的體裁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9 何惠;嫦娥形象的生成和演變[D];長沙理工大學;2010年
10 劉志軍;論先秦道家科技倫理思想[D];長沙理工大學;2010年
【同被引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鄒建軍;周亞芬;;文學地理學批評的十個關鍵詞[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年02期
2 吳俊峰;;小說《家》與戲劇《家》的比較[J];安徽電子信息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9年04期
3 胡志毅;舞臺、女性和“過渡儀式”──《舞臺姐妹》的再讀解[J];北京電影學院學報;2001年02期
4 張艷春;;從小說到舞臺——巴金曹禺兩《家》情節(jié)結構之比較[J];北方文學(下半月);2010年01期
5 白琨;;趙孟頫的人格特征及其繪畫風格[J];濱州學院學報;2007年02期
6 胡波蓮;;酒神祭祀儀式與西方戲劇起源[J];重慶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19期
7 劉雪蓮;;論“殘酷戲劇”的后現代特征[J];當代小說(下半月);2010年02期
8 戴燕萍;;從《家》與《寒夜》看巴金[J];當代小說(下);2011年02期
9 莫言;;捍衛(wèi)長篇小說的尊嚴[J];當代作家評論;2006年01期
10 張覓奇;;過士行,何以雅俗共賞——從趣味到儀式精神[J];大舞臺;2010年12期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5條
1 李軍;想象性書寫與邊緣性閱讀[D];吉林大學;2011年
2 李兵;易卜生心理現實主義劇作研究[D];中央戲劇學院;2005年
3 陳立華;用戲劇感知生命[D];華中師范大學;2006年
4 李麗;俄蘇文學浸潤下的中國現代散文作家[D];蘇州大學;2008年
5 胡景敏;現代知識者的憂思之旅[D];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07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鄧嵐;論易卜生后期象征劇中的“婚姻結”[D];華中師范大學;2011年
2 李澤濤;象征主義戲劇藝術探究[D];陜西師范大學;2011年
3 張瑾;易卜生戲劇中個人主義的不同表達方式[D];上海戲劇學院;2011年
4 孫惠欣;論王安憶小說中的女性意識[D];延邊大學;2002年
5 馬騁;論“易卜生主義”[D];湖南師范大學;2006年
6 王遠年;論易卜生詩歌與北歐民間文學傳統(tǒng)[D];華中師范大學;2006年
7 邱春暉;執(zhí)著的追尋[D];福建師范大學;2006年
8 劉永;奧尼爾的早中期創(chuàng)作與易卜生的影響[D];華東師范大學;2007年
9 黃翠;曹禺戲劇形象論[D];江西師范大學;2007年
10 鄔思云;女性主義視域下中學語文教科書的性別研究[D];廣西師范大學;2007年
【二級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甘陽;;自由的理念:五·四傳統(tǒng)之闕失面 為“五·四”七十周年而作[J];讀書;1989年05期
2 王曉昀;易卜生的劃時代貢獻[J];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1994年02期
3 曹禺;戲劇創(chuàng)作漫談[J];劇本;1980年07期
4 曹禺;;我對戲劇創(chuàng)作的希望[J];劇本;1981年04期
5 曹禺;和劇作家們談讀書和寫作——在中青年話劇作者讀書會上的講話[J];劇本;1982年10期
6 王學謙;探尋生命自由——《娜拉走后怎樣》的重新解讀[J];魯迅研究月刊;2005年07期
7 劉海平;尤金·歐尼爾在中國[J];蘇州大學學報;1983年03期
8 田本相;論曹禺的現實主義[J];文藝理論與批評;1991年01期
9 張春田;;重思魯迅與中國現代文學的“原點”[J];文藝理論與批評;2006年02期
10 王忠祥;易卜生戲劇創(chuàng)作與20世紀中國文學[J];外國文學研究;1995年04期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周夢焱;;淺談曹禺塑造的女性形象[J];滄桑;2006年05期
2 宋建軍;;男權世界的女性悲劇——試論曹禺作品的女性形象[J];現代語文(文學研究版);2008年06期
3 高月娟;;同一個時代不同的女性——曹禺和夏衍劇作中女性形象研究[J];名作欣賞;2011年17期
4 張浩;試論曹禺前后期劇作中的兩類女性形象[J];廣東社會科學;2001年01期
5 張芝秀;;萬艷同悲——曹禺筆下女性形象分析[J];太原大學教育學院學報;2009年S1期
6 曹亞梅;;曹禺筆下的“火”與“水”——從繁漪到愫方[J];社科縱橫;2006年05期
7 孫麗玲;從曹禺戲劇兩類女性形象看其創(chuàng)作心態(tài)和審美風格的變化[J];學術探索;2003年06期
8 檀輝;;突圍與陷落——試論曹禺早期創(chuàng)作中的女性形象[J];唐山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4年01期
9 孔朝蓬;從曹禺戲劇中的女性形象透視其戲劇風格的流變[J];吉林藝術學院學報;1996年02期
10 張平;為了曹禺先生的囑托[J];當代戲劇;2001年06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黃維鈞;;是非自在心中愛憎出于性情——永遠懷念可敬可愛的曹禺先生[A];曹禺誕辰100周年紀念文集[C];2011年
2 楊愛芹;;天津報刊與曹禺早期媒體形象[A];新規(guī)劃·新視野·新發(fā)展——天津市社會科學界第七屆學術年會優(yōu)秀論文集《天津學術文庫》(上)[C];2011年
3 藍天野;;感悟曹禺[A];曹禺誕辰100周年紀念文集[C];2011年
4 劉厚生;;關于曹禺的讀書和看戲——學習《曹禺全集》第五卷有感[A];曹禺誕辰100周年紀念文集[C];2011年
5 郭啟宏;;重讀曹禺[A];曹禺誕辰100周年紀念文集[C];2011年
6 童道明;;曹禺的智慧[A];曹禺誕辰100周年紀念文集[C];2011年
7 何冀平;;老院長曹禺和我[A];曹禺誕辰100周年紀念文集[C];2011年
8 劉云山;;在紀念曹禺誕辰100周年座談會上的講話[A];曹禺誕辰100周年紀念文集[C];2011年
9 廖奔;;曹禺的苦悶——曹禺百年文化反思[A];曹禺誕辰100周年紀念文集[C];2011年
10 胡可;;學習曹禺 繼承曹禺——紀念曹禺同志百年誕辰[A];曹禺誕辰100周年紀念文集[C];2011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記者 姜小玲;[N];解放日報;2010年
2 關東客;[N];深圳商報;2010年
3 凌河;[N];解放日報;2010年
4 記者 張連杰;[N];天津日報;2010年
5 徐健;[N];文藝報;2010年
6 宋寶珍;[N];人民日報;2010年
7 本報記者 陳相樂;[N];華夏時報;2010年
8 本報記者 張悅 張薇;[N];中國藝術報;2010年
9 記者 程曦;[N];新清華;2010年
10 記者 亞倫 勝萍 春保;[N];湖北日報;2010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劉堃;晚清文學中的女性形象及其傳統(tǒng)再構[D];南開大學;2010年
2 王小燕;中古詩歌中的女性形象研究[D];復旦大學;2011年
3 曾靜;云南少數民族史詩歌謠中女性形象的認同研究[D];云南大學;2012年
4 黃巍;“文革”時期女性形象政治化研究[D];首都師范大學;2012年
5 雷霖;現代戰(zhàn)爭敘事中的女性形象研究(1894-1949)[D];華中師范大學;2013年
6 向寶云;曹禺悲劇美學思想研究[D];四川大學;2003年
7 李錫龍;徘徊于幽暗與澄明之境[D];華東師范大學;2003年
8 陳立華;用戲劇感知生命[D];華中師范大學;2006年
9 趙小青;東方影像中的女性[D];中國藝術研究院;2003年
10 蔣小平;晚明傳奇中女性形象研究[D];蘇州大學;2006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艾洪磊;曹禺、易卜生戲劇女性形象比較研究[D];山東大學;2010年
2 戴海紅;論曹禺前期戲劇的女性人物形象[D];江西師范大學;2004年
3 陳曉娟;苦悶精神的寄托[D];新疆大學;2013年
4 白軍芳;唐傳奇中的女性形象[D];陜西師范大學;2000年
5 陳美珍;女性的沖決樊籬[D];四川大學;2003年
6 劉遙;倫理困境與自由危機[D];華中師范大學;2010年
7 李嶠;從文學作品中“女性形象”的角度論“翻譯等值”[D];安徽大學;2004年
8 姚海燕;非自主的存在:中國古代作品中的女性形象[D];湖南師范大學;2004年
9 羅燕媚;女性主義視角下的媒介跨文化研究[D];暨南大學;2004年
10 許黎麗;宋元小說話本中的女性形象研究[D];濟南大學;2010年
本文關鍵詞:曹禺、易卜生戲劇女性形象比較研究,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本文編號:126575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xijuwudaolunwen/1265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