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沙》與《越界》的互文性研究
本文關鍵詞:《流沙》與《越界》的互文性研究
【摘要】:《流沙》與《越界》是哈萊姆文藝復興時期著名的美國黑人女作家內拉·拉森相繼出版的兩部長篇小說,它們講述了中產階級混血兒女性,面對種族主義、階級主義與性別主義的壓迫,尋找自我身份歸屬的艱辛歷程。本論文運用互文性理論,從互文閱讀的角度,針對同一位作家的兩個文本,研究其內部互文關系,力求對拉森小說進行創(chuàng)新性解讀。首先,從互文呼應的角度探討了兩部小說在主題、情節(jié)上的重復闡述與相同寫作技巧的反復運用,研究其文本間性關系。其次,從互文改寫的角度解讀了《越界》對《流沙》的無意識改寫,《流沙》的文本意義得到增補和深化,兩部小說中主人公由“越界”到“回歸”的過程,表現(xiàn)了混血兒共同的悲劇命運與文化選擇。最后探討了兩個文本對現(xiàn)實世界的指涉意義,揭示了現(xiàn)實世界中混血兒的內心矛盾以及無力扭轉的悲劇命運。通過文本分析,拉森小說的文本意義得到進一步升華,由地域越界到心理越界,由物質空間越界到精神空間的越界過程,揭示了混血兒為其擺脫生存困境與身份困境進行的不懈探索和反抗。
【關鍵詞】:《越界》 《流沙》 互文性
【學位授予單位】:黑龍江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4
【分類號】:I712.074
【目錄】:
- 中文摘要3-4
- Abstract4-7
- 緒論7-16
- 第一節(jié) 作家及作品介紹7-8
- 第二節(jié) 文獻綜述8-10
- 第三節(jié) 研究意義與方法10-11
- 第四節(jié) 互文性理論闡釋11-16
- 第一章 《流沙》與《越界》的互文呼應16-33
- 第一節(jié) 主題的呼應16-20
- 一、身份認同16-18
- 二、性壓抑18-20
- 第二節(jié) 情節(jié)的呼應20-25
- 一、姐妹情誼20-23
- 二、“馬賽克”派對23-25
- 第三節(jié) 寫作技巧的呼應25-32
- 一、題目的雙關含義25-27
- 二、色彩的象征含義27-29
- 三、文學經典的引用29-32
- 本章小結32-33
- 第二章 《越界》對《流沙》的互文改寫33-48
- 第一節(jié) 對主人公黑爾加的改寫33-37
- 一、捍衛(wèi)自我的化身——克萊爾34-36
- 二、捍衛(wèi)安全感的化身——艾琳36-37
- 第二節(jié) 對“越界”情節(jié)的改寫37-43
- 一、地域越界——精神越界39-41
- 二、理想中追尋——欲望中墮落41-43
- 第三節(jié) 對“回歸”情節(jié)的改寫43-47
- 一、地域回歸——精神回歸43-45
- 二、妥協(xié)中絕望——反抗中死亡45-47
- 本章小結47-48
- 第三章 《流沙》與《越界》互文關系下的指涉意義48-59
- 第一節(jié) 指涉混血兒的內心矛盾48-50
- 第二節(jié) 指涉混血兒的悲劇命運50-53
- 一、無法被接納的命運51-52
- 二、“殊途同歸”的命運52-53
- 第三節(jié) 混血兒悲劇命運的根源53-57
- 一、白人文化下的價值觀55-56
- 二、黑人文化下的精神家園56-57
- 三、無法協(xié)調的矛盾57
- 本章小結57-59
- 結語59-61
- 參考文獻61-64
- 致謝64-65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陳永國;互文性[J];外國文學;2003年01期
2 楊中舉;泛互文性:網絡文學的美學特征[J];當代文壇;2004年02期
3 尹衍桐;從互文性看翻譯與創(chuàng)作的關系[J];廣西社會科學;2005年10期
4 郝永華;"互文性"理論涵蓋的文學基礎理論問題[J];理論與創(chuàng)作;2005年02期
5 李建紅;;從互文性的角度看文章標題的翻譯[J];外國語言文學;2006年02期
6 閔云童;;互文性寫作:新的文本表意策略[J];當代文壇;2007年01期
7 賈玉潔;;淺談互文性對文學翻譯的影響及對應的翻譯技巧[J];濮陽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7年01期
8 劉宏升;;互文性與跨文化交際[J];高等農業(yè)教育;2007年12期
9 李晶;;互文性理論對翻譯教學的啟發(fā)[J];安徽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7年04期
10 王琨;;從互文性角度看廣告的翻譯[J];科教文匯(中旬刊);2007年12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8條
1 伍瑜;;“互文性”及相關問題研究[A];福建省外國語文學會2009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9年
2 于海巖;;解析英漢翻譯中源語、目的語的意義聯(lián)想——從互文性角度看翻譯的應對策略[A];福建省外文學會2007年會暨華東地區(qū)第四屆外語教學研討會論文集[C];2007年
3 胡兆云;;互文性理論與文學翻譯的互文還原原則[A];福建省外國語文學會2008年年會論文集[C];2008年
4 萬麗媛;;從引用看語篇的互文性[A];江西省語言學會2007年年會論文集[C];2007年
5 胡偉麗;;外顯互文性與詩歌翻譯[A];福建省外國語文學會2010年年會論文集[C];2010年
6 王璐;;互文性理論在商務英語翻譯中的應用[A];福建省外國語文學會2004年會論文集[C];2004年
7 李梅紅;;在互文性的指導下進行廣告套譯[A];福建省外國語文學會2005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5年
8 魏曉慧;;互文性翻譯理論觀照下的中國電影名稱翻譯[A];福建省外國語文學會2010年年會論文集[C];2010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條
1 復旦大學中文系 ?塑病↑S蓓 譯;多聲部的人[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3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7條
1 魏煒;庫塔克《游戲》文本的互文性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15年
2 劉金明;互文性的語篇語言學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06年
3 吳迪龍;互文性視角下的中國古典詩歌英譯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4 向紅;互文翻譯的語境重構[D];上海交通大學;2011年
5 焦亞東;錢鐘書文學批評的互文性特征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06年
6 姜怡;基于文本互文性分析計算的典籍翻譯研究[D];大連理工大學;2010年
7 曾文雄;翻譯的文化參與[D];華東師范大學;2010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李粟;互文性與翻譯[D];北京語言大學;2008年
2 張敏;從互文性視角研究文學翻譯[D];浙江財經學院;2010年
3 李玲玲;互文性理論與文學批評[D];華中師范大學;2006年
4 林化平;翻譯研究中的語篇互文性[D];山東大學;2006年
5 葛桐;互文性與文學理論建構[D];山東大學;2007年
6 安芳;互文性與翻譯[D];四川大學;2007年
7 王娟;漢語體育新聞評論中互文性的類別和功能[D];華中師范大學;2008年
8 王蘭蘭;流行語翻譯互文性研究[D];蘇州大學;2012年
9 劉小藝;論《荒野的呼喚》兩個譯本的互文性[D];華中師范大學;2011年
10 李海磊;當代油畫的“互文性”研究[D];西南大學;2015年
,本文編號:849580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wxchuangz/8495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