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機與救贖——賞析《麥田里的守望者》
本文關鍵詞:危機與救贖——賞析《麥田里的守望者》
【摘要】:《麥田里的守望者》是美國作家塞林格的經(jīng)典之作,被尊稱為當代美國文學"現(xiàn)代經(jīng)典"。這部小說獨具特色的創(chuàng)作手法,引起了廣大青年讀者的強烈共鳴。本文從小說主人公塑造出發(fā),分析了《麥田里的守望者》危機與救贖這一主題,從而引發(fā)讀者對人生的深刻反思。
【作者單位】: 河南牧業(yè)經(jīng)濟學院;
【關鍵詞】: 《麥田里的守望者》 主人公 救贖
【分類號】:I712.074
【正文快照】: 引言杰羅姆·戴維·塞林格是以“遁世”而聞名的美國作家。1951年發(fā)表的《麥田里的守望者》使他一舉成名。從他已經(jīng)發(fā)表過的作品來看,《麥田里的守望者》(以下簡稱《麥田》)當屬他成熟時期的創(chuàng)作。在這部作品中,塞林格找到了自己努力探討的主題,并形成了自己鮮明的寫作風格。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廖洪中,施錦芳,林宇;塞林格與美國“反文化”青少年形象[J];南昌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5年02期
2 彭治國;;你好,塞林格[J];優(yōu)品;2010年05期
3 羅豫;;塞林格的叛逆之路:從特迪到祖伊——評《弗蘭妮與祖伊》[J];書城;2008年03期
4 葉匡政;;孤獨的兒童塞林格[J];意林;2010年06期
5 ;人民文學出版社·新書推薦[J];書城;2009年02期
6 葉匡政;;塞林格寫的正是“富二代”[J];觀察與思考;2010年03期
7 葉匡政;;塞林格:只為自己快樂而寫作[J];社會觀察;2010年03期
8 葉匡政;;塞林格寫的正是“富二代”[J];學習博覽;2010年04期
9 葉匡政;;孤獨的兒童塞林格[J];半月選讀;2010年07期
10 ;如何理解塞林格和《麥田里的守望者》[J];上海檔案;2010年02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7條
1 阮倩;;顛覆《麥田里的守望者》中兒童/成人的二元對立[A];福建省外國語文學會2004年會論文集[C];2004年
2 阮倩;;“童貞”觀念的初始——對《麥田里的守望者》的解構(gòu)主義批評[A];福建省外國語文學會2006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C];2006年
3 張潔;;從叛逆到妥協(xié)——用心理分析法解讀霍爾頓[A];福建省外國語文學會2006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C];2006年
4 阮倩;;霍爾頓“誤讀”出的虛假人生[A];福建省外國語文學會2004年會論文集[C];2004年
5 甘婷;;追求人性的真、善、美——霍爾頓與賈寶玉精神世界的比較[A];福建省外國語文學會2006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C];2006年
6 籍琰;;從抗拒到和解——評《麥田里的守望者》主人公霍爾頓的精神成長歷程[A];語言與文化研究(第九輯)[C];2011年
7 王燕;;《麥田里的守望者》中的敘事視角——從認知角度的分析[A];第四屆全國認知語言學研討會論文摘要匯編[C];2006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陳鄭雙;塞林格的《九故事》[N];中華新聞報;2005年
2 本報記者 張英;徐星、蘇童、馬原 我看塞林格[N];南方周末;2010年
3 慧風;塞林格:孤獨的守望者[N];21世紀經(jīng)濟報道;2010年
4 本報記者、中國作家協(xié)會會員 劉緒源;懷想塞林格,我們錯過了什么[N];文匯報;2010年
5 孫仲旭《上海文學》張定浩;塞林格:只為自己寫作[N];社會科學報;2010年
6 俞斌;讀《伯林傳》與《塞林格傳》[N];文匯報;2002年
7 本報駐華盛頓記者 余曉葵;塞林格:為寫作而寫作[N];光明日報;2010年
8 復旦大學中文系副教授 梁永安;有一種生存叫“霍爾頓”[N];解放日報;2010年
9 本報記者 陳熙涵;麥田永失守望者[N];文匯報;2010年
10 朱霞;塞林格:我們的守望者走了[N];中國新聞出版報;2010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條
1 孫勝忠;無盡的求索和虛妄的夢[D];上海外國語大學;2004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楊慶香;論塞林格小說中的兩個世界及其呈現(xiàn)方式[D];浙江師范大學;2013年
2 孔霞;塞林格小說中的創(chuàng)傷主題研究[D];湖北工業(yè)大學;2014年
3 郭程然;杰羅姆·大衛(wèi)·塞林格的協(xié)調(diào):新歷史主義視角下的《麥田里的守望者》[D];北京交通大學;2012年
4 張旭;從生態(tài)批評視角解讀《麥田里的守望者》[D];東北師范大學;2010年
5 張野;質(zhì)疑·背叛和接受[D];上海外國語大學;2004年
6 徐衍強;J. D.塞林格作品中的佛教因素[D];山東大學;2008年
7 丁敏;從馬克·吐溫到塞林格到譚恩美的土語傳統(tǒng)[D];南京師范大學;2004年
8 鄧麗靜;追求精神成長過程中的異化[D];鄭州大學;2006年
9 劉慧;穿透現(xiàn)實之劍[D];內(nèi)蒙古大學;2007年
10 曹晶晶;精神荒原中的生命體悟[D];山東師范大學;2008年
,本文編號:844940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wxchuangz/8449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