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美學范疇的悲劇新論
本文關(guān)鍵詞:作為美學范疇的悲劇新論
更多相關(guān)文章: 悲劇概念 作為美學范疇的悲劇 悲劇審美 悲劇美 崇高
【摘要】:作為美學范疇的悲劇概念是一種常常與喜劇相提并論的審美形態(tài),它同另兩種悲劇概念即作為日常話語的悲劇、作為戲劇藝術(shù)類型的悲劇既相聯(lián)系又相區(qū)別。悲劇的本質(zhì)表現(xiàn)為悲劇主人公個性、人性本質(zhì)所遭受的傷害或毀滅。悲劇審美形態(tài)同時具有必不可少的四個基本要素,即悲劇主角、悲劇事件、悲劇悖論和由悲劇審美者所承當?shù)谋瘎⌒Ч?這也決定了作為審美形態(tài)的悲劇具有四個方面的基本特征。作為審美形態(tài)的悲劇不能被簡單地視作為審美形態(tài)的崇高之一種,盡管兩者存在諸多相關(guān)性。
【作者單位】: 陜西師范大學文學院;
【關(guān)鍵詞】: 悲劇概念 作為美學范疇的悲劇 悲劇審美 悲劇美 崇高
【基金】:教育部“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重點編寫教材《美學原理》的階段性成果
【分類號】:I106.3
【正文快照】: 一、悲劇概念的三種基本用法及其關(guān)系“悲劇”術(shù)語在日常生活與大眾傳媒中基本指的是一些令人感到不幸、同情乃至傷感的悲慘遭遇與苦難事件,如一次車禍、一場礦難、一樁兇殺案件等等。在更多、更專業(yè)的語境下,原本發(fā)源于古希臘酒神即狄俄尼索斯祭祀儀式的“悲劇”同“喜劇”一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條
1 尤西林;;個性的毀滅——有別于崇高的悲劇[J];學術(shù)月刊;1991年10期
【共引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鄭春元;;《聊齋志異》中的善惡報應作品散論(續(xù))[J];蒲松齡研究;2006年03期
2 鄭春元;;《聊齋志異》中仙人小說的喜劇色彩[J];蒲松齡研究;2012年01期
3 孔慶慶;;《聊齋志異》中的世情悲劇意識及其消解方式[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11年03期
4 華泉坤;牛振宇;;理智喪失后的大智——李爾王的“瘋癲”與尼采美學中酒神式智慧[J];安徽大學學報;2006年06期
5 陳文忠;;比較詩學的三種境界——中國比較詩學的學術(shù)進程與研究方法[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年02期
6 朱立元;路程;;新時期朱光潛美學思想中實踐觀念的發(fā)展及其啟示[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年05期
7 宋傳東;李澤厚美學批判[J];安徽教育學院學報;2003年01期
8 蔡同慶;從“美是生活”到“深入生活”——車爾尼雪夫斯基與周揚比較[J];安徽教育學院學報;2005年05期
9 劉鋒杰;;論中國當代的創(chuàng)作個性研究[J];合肥師范學院學報;2010年04期
10 武彥君;中國現(xiàn)代文學悲劇精神的演進[J];安徽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1年04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楊春鼎;;形象思維的環(huán)節(jié)和過程[A];中國思維科學研究論文選2011年專輯[C];2012年
2 孫瑩;;淺談鋼琴作品中浪漫主義音樂的重要性[A];創(chuàng)新沈陽文集(B)[C];2009年
3 龔舉善;;轉(zhuǎn)型期美學的現(xiàn)代化行程[A];中華美學學會第七屆全國美學大會會議論文集[C];2009年
4 劉悅笛;;當代中國美學:問題與反思[A];中華美學學會第七屆全國美學大會會議論文集[C];2009年
5 嚴春友;;論實踐美學的理論缺陷[A];科學發(fā)展:文化軟實力與民族復興——紀念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60周年論文集(上卷)[C];2009年
6 劉悅笛;;當代中國美學:問題與反思[A];科學發(fā)展:文化軟實力與民族復興——紀念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60周年論文集(下卷)[C];2009年
7 劉瀏;;論晚唐詠史詩的煉事與煉意[A];語言與文化研究(第二輯)[C];2008年
8 顧穎;;論漢畫像樂舞圖的悲劇精神[A];大漢雄風——中國漢畫學會第十一屆年會論文集[C];2008年
9 王阿軍;;編輯學的美學探索[A];學報編輯論叢(第十集)[C];2002年
10 姚文放;;新中國的三次“美學熱”[A];2009江蘇省美學學會年會“當代審美文化與藝術(shù)傳統(tǒng)”學術(shù)研討會會議論文集[C];2009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王厚平;美學視角下的文學翻譯藝術(shù)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2 武克勤;英伽登文學本體論思想研究[D];蘇州大學;2010年
3 及云輝;全景畫美學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0年
4 蔡勇慶;生態(tài)神學視野下的?思{小說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5 楊玲;林譯小說及其影響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10年
6 高波;論現(xiàn)象學方法與概念對藝術(shù)審美本質(zhì)研究的意義[D];山東大學;2010年
7 宋金民;水滸小說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1年
8 姜燕;漢語口語美學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1年
9 任相梅;張煒小說創(chuàng)作論[D];山東師范大學;2011年
10 楊紅光;約翰·科里利亞諾創(chuàng)作技法特征研究[D];南京藝術(shù)學院;2011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胡小偉;我國農(nóng)業(yè)遺傳資源保護和利用法律制度研究[D];華中農(nóng)業(yè)大學;2010年
2 王慧君;論阿來長篇小說的悲劇性[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3 王春香;從翻譯美學角度看霍譯《紅樓夢》[D];長沙理工大學;2010年
4 李雅蘭;歸有光文學散論[D];湘潭大學;2010年
5 張同;從布迪厄的慣習、場域理論看網(wǎng)絡論壇中網(wǎng)民話語權(quán)[D];江西師范大學;2010年
6 夏海娟;追尋自由靈魂的重塑,掙脫宿命論的囚牢[D];江西師范大學;2010年
7 王秀紅;李銳小說的悲劇意蘊[D];河北師范大學;2010年
8 李建軍;中國山水畫中留白的研究[D];河北師范大學;2010年
9 房丹;材料營造裝飾繪畫新語境[D];沈陽理工大學;2010年
10 孫寧;敘事學視野下的《搜神記》研究[D];青海師范大學;2010年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王贈怡;;中國古代藝術(shù)史論中的身體美學范疇[J];南陽師范學院學報;2008年08期
2 林同華;清奇古怪史留名——談談美丑轉(zhuǎn)化[J];社會科學;1983年05期
3 皇甫曉濤;;美學范疇—幽默論析[J];延邊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89年01期
4 周進芳;;劉熙載“意格說”中的文體觀[J];湖北社會科學;2006年05期
5 段春娟;;王國維境界說新論[J];理論學刊;2006年08期
6 翟娜;趙秀明;;論詩歌意境之美學特征及其傳譯[J];西安石油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年01期
7 周廷新;;試論古典詩歌意境理論的演進[J];凱里學院學報;2007年01期
8 李剛;;淺議中外哲人對美學本質(zhì)認識的統(tǒng)一性[J];隴東學院學報;2010年02期
9 倪斯怡;李坤;;從美學視角看災難新聞攝影中的“歡樂”鏡頭[J];新聞世界;2011年06期
10 高暉;;漢語散文英譯的美學取向[J];青年文學家;2011年13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周計武;;作為美學范疇的怪誕[A];新世紀美學與藝術(shù)——江蘇省美學學會第七屆會員大會暨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11年
2 楊賽;;老子“大音希聲”疏證[A];2008年度上海市社會科學界第六屆學術(shù)年會文集(青年學者文集)[C];2008年
3 張法;;媚世(kitsch)和堪鄙(camp)——從美學范疇體系的角度看當代西方兩個美學新范疇[A];這就是我們的文學生活——《當代文壇》三十年評論精選(上)[C];2012年
4 夏群華;;追求和諧的語文課堂,讓弱勢學生充滿自信[A];江蘇省教育學會2006年年會論文集(文科專輯)[C];2006年
5 古風;;20世紀中國古代美學研究方法反思[A];2009江蘇省美學學會年會“當代審美文化與藝術(shù)傳統(tǒng)”學術(shù)研討會會議論文集[C];2009年
6 馬燕冬;;醫(yī)學美學的學科定位及其與美容醫(yī)學的關(guān)系瑣議[A];中國中醫(yī)藥學會中醫(yī)美容分會成立大會論文集[C];1997年
7 皮朝綱;劉方;;中國20世紀美學與傳統(tǒng)美學[A];中華美學學會第五屆全國美學會議論文集[C];1999年
8 邵志根;;試談各階層群眾的音樂審美特點[A];中國社會音樂研究論文集[C];2006年
9 王博;;試論期刊的風格[A];出版科學探索論文集第7輯[C];2005年
10 傅謹;;中國美學面臨的三大問題[A];中華美學學會第五屆全國美學會議論文集[C];1999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李淼;美在何處[N];中國文化報;2002年
2 任華東;具有拓荒性和創(chuàng)建性的范疇史論[N];中國新聞出版報;2006年
3 天津中醫(y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 楊光;中醫(yī)的藝術(shù)與藝術(shù)的中醫(yī)[N];中國中醫(yī)藥報;2010年
4 中共山西省委常委、太原市委書記 申維辰;構(gòu)建時代之美[N];光明日報;2008年
5 李翔德;大美學時代[N];太原日報;2006年
6 汪春泓;中國文化的自然美學范疇[N];人民日報;2003年
7 紀云梓 山東省海陽市教師進修學校;中小學美術(shù)教師應具的業(yè)務素質(zhì)[N];美術(shù)報;2006年
8 本版編輯邋陸棟 閻綱 范詠戈 何西來 崔道怡 白燁 黃道峻;實錄當代知識分子心靈 拓荒中國喜劇美學[N];文藝報;2008年
9 包榮華;論西方的“寫實”造型 給中國畫帶來的弊端[N];美術(shù)報;2005年
10 蔡鍾翔 陳良運;關(guān)于中國美學范疇研究[N];中華讀書報;2001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劉繼平;周來祥和諧自由論美學思想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09年
2 朱潔;全球化語境下中國新生代電影文化闡釋[D];南京師范大學;2005年
3 邵曉舟;泰州學派美學范疇研究[D];揚州大學;2006年
4 宋潔;論中國電視劇的崇高范疇[D];中國傳媒大學;2009年
5 孫利軍;作為真理性內(nèi)容的藝術(shù)作品[D];中國人民大學;2004年
6 謝勇;西方美學情感范疇論[D];復旦大學;2005年
7 陳慶輝;詩興研究[D];武漢大學;2004年
8 黃石明;論“中”:泰州學派美學范疇研究[D];揚州大學;2011年
9 易前良;國家主義與中國現(xiàn)代文學[D];南京大學;2004年
10 宋寶珍;論中國話劇的審美現(xiàn)代性[D];中國藝術(shù)研究院;2003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朱繼生;荒誕美學范疇的生成及影響[D];曲阜師范大學;2006年
2 申扶民;美學范疇與神話[D];廣西師范大學;2001年
3 李琦;丑·審丑·丑學[D];東北師范大學;2006年
4 艾文娟;美學范疇“品”和“品”參構(gòu)語詞的語義分析及文化闡釋[D];福建師范大學;2012年
5 王琴;《樂記》美學范疇研究[D];四川師范大學;2002年
6 俞香云;鐘嶸美學思想述評[D];安徽大學;2006年
7 賴彥剛;《老子》之“大”的美學內(nèi)涵[D];華中師范大學;2009年
8 楊春霞;中國古詩文學開放性研究[D];內(nèi)蒙古大學;2006年
9 孫潔;鮑?摹俺蟆睂W初探[D];浙江大學;2009年
10 周衛(wèi)明;“和”范疇論略[D];南昌大學;2005年
,本文編號:699598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wxchuangz/6995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