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時刻刻》中女性人物的精神分析女性主義解讀
本文關鍵詞:《時時刻刻》中女性人物的精神分析女性主義解讀
【摘要】:邁克爾·坎寧安是當代美國著名作家。他相信文學是藝術傳播美學和美德的最好形式,并且能教導女性如何在不同時期的社會都擁有自己的生活。因此,他描繪的人物非常生動并且符合當時的社會特點。他憑借小說《時時刻刻》而備受關注,這部小說出版于1998年,1999年獲普利策獎和?思{獎。在《時時刻刻》這個故事中,他用《達洛維夫人》作為線索,講述了在不同時期的社會中三位女性的一天。 本文從精神分析女性主義的角度對作品中女主人公進行分析,揭示在父權社會中女性受到的精神壓迫,以及她們在受壓迫的狀態(tài)中驚醒,進而反抗的過程,最終揭示了在父權社會中女性人格的發(fā)展。 本論文由四個章節(jié)和結論組成。第一章包括坎寧安和《時時刻刻》的簡介,以及這部作品的研究綜述。第二章是理論概述,介紹了精神分析理論和女性主義理論之間的聯(lián)系,并且著重介紹了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論和凱瑞·霍妮的精神分析女性主義理論,精神分析理論為精神分析女性主義理論提供了可依據(jù)的靶子,而精神分析女性主義又是精神分析理論的提升與成長。第三章以上述理論為基礎,對女主人公所處的社會物質(zhì)環(huán)境和人際環(huán)境進行了細致的分析,包括從麻木的受壓迫狀態(tài)到驚醒后的反抗的心理過程,顯示了父權社會文化對女性個性的影響。第四章運用精神分析女性主義理論來分析這三個女性人物身上反應出的變化,從三個女主人公的自殺到逃避再到找到自我的過程,可以看出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女性的精神也在成長。 通過三四章的分析,得出結論:父權社會文化主義及其社會標準是建立在男人經(jīng)驗的基礎之上,他們忽視了女性的感受,并且在這種文化中女性被看作是二等公民。因此,女性的人格一直被壓制,并且逐漸被扭曲。因此,這部作品顯示了坎寧安對婦女的權利問題和社會地位的高度關注,以及女性實現(xiàn)協(xié)調(diào)發(fā)展的獨立的人格的重要性。
【關鍵詞】:精神分析女性主義 《時時刻刻》 女性人物
【學位授予單位】:東北林業(yè)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4
【分類號】:I712.074
【目錄】:
- 摘要4-5
- Abstract5-7
- 1 Introduction7-12
- 1.1 Introduction to Michael Cunningham and The Hours7-8
- 1.2 Literature Review8-12
- 2 The Theory of Psychoanalytic Feminism12-17
- 2.1 Feminist C riticism and Psychoanalysis12-13
- 2.2 Freudian Psychoanalysis Theory13-15
- 2.3 The Early Feminine Psychologist Karen Horney and Her Theory15-17
- 3 An Analysis of the Female Characters' Personality Development in The Hours17-37
- 3.1 Woolf's Twisted Personality17-23
- 3.1.1 Woolf's Living Space17-18
- 3.1.2 Woolf's Interpersonal Environment18-23
- 3.2 Laura's Depressed Personality23-29
- 3.2.1 Laura's Living Space23-25
- 3.2.2 Laura's Interpersonal Environment25-29
- 3.3 Clarissa's Tangled Personality29-37
- 3.3.1 Clarissa's Living Space29-30
- 3.3.2 Clarissa's Interpersonal Environment30-37
- 4 The Female Characters' Psychological Growth in The Hours37-45
- 4.1 Suicide-Woolf's Silent Revolt37-40
- 4.2 Escape from Home-Laura's Avoidant Revolt40-42
- 4.3 Construction of Independent Personality-Clarissa's Confrontation with Life42-45
- 5 Conclusion45-47
- Notes47-49
- Bibliography49-51
- 攻讀學位期間發(fā)表的學術論文51-52
- Acknowledgements52-53
【共引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宋翔宇;王錫渭;;從《聊齋志異》探究蒲松齡事業(yè)與愛情的圍城[J];蒲松齡研究;2011年04期
2 廖一聯(lián);方舟;屈曉勤;;對傳統(tǒng)街區(qū)場所精神營造的思考[J];四川建筑科學研究;2010年06期
3 王欣;王越;;英國浪漫主義詩歌的張力性有機整體結構——新批評視角的解讀[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年04期
4 程金玲;;李白與李賀夢幻詩之比較[J];安徽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1年02期
5 楊靖;弦外之音細細品——古代詩歌中隱語現(xiàn)象初探[J];安徽農(nóng)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年04期
6 魏京京;;對嘉莉妹妹欲望的心理解析[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6年12期
7 劉銀景;葉勝年;;解讀《趕牲畜人妻子》的叢林母親形象[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7年10期
8 宋時磊;;偵探、知識與玫瑰——對艾柯《玫瑰之名》的重新解讀[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8年06期
9 陳惠君;;“母與女”:母女譜系在《喜福會》中的體現(xiàn)[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9年12期
10 黃敏;;藝妓文學與古代女性的掙扎和“超越”[J];安徽文學(下半月);2010年02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趙會春;;大學新生常見心理問題產(chǎn)生原因及相應教育策略[A];2011年北京高校心理素質(zhì)教育年會暨北京高校心理素質(zhì)教育理論與實踐研討會論文匯編[C];2012年
2 秦美珠;;女性主義的馬克思主義的理論探討及其意義[A];國外馬克思主義與當代中國——第三屆國外馬克思主義論壇會議論文集[C];2008年
3 秦美珠;;女性主義馬克思主義:思想歷程、理論特征及其意義[A];當代國外馬克思主義評論(6)[C];2008年
4 段婭;;論社會學批評的人本主義——評析戈德曼和齊馬對社會學批評的發(fā)展[A];福建省外國語文學會2008年年會論文集[C];2008年
5 李晶;;空間的性別 性別的空間——論《瑣事》中家庭空間的政治關系[A];當代美國戲劇研究——第14屆全國美國戲劇研討會論文集[C];2009年
6 曹劍波;;具有政治色彩的知識論:女性主義知識論[A];“西方政治哲學”全國學術研討會論文匯編[C];2011年
7 巢小麗;;傳播、發(fā)展與創(chuàng)新:馬克思主義婦女觀的中國化[A];“歷史唯物主義與民族復興之路”全國理論研討會論文集[C];2013年
8 楊彩霞;;西方文學想像視閾內(nèi)的《圣經(jīng)》文學詮釋[A];基督教思想評論第十五輯[C];2012年
9 張敬婕;;新媒體發(fā)展與性別傳播的變革[A];新媒體:競合與共贏[C];2007年
10 尹旦萍;;平等與差異:《婚姻法》解釋(三)有關房產(chǎn)規(guī)定的性別解讀[A];2014年中國社會學年會“社會性別視角下的社會治理現(xiàn)代化” 論壇論文集[C];2014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傅美蓉;從反再現(xiàn)到承認的政治[D];陜西師范大學;2010年
2 劉軍政;中國古代詞學批評方法論[D];南開大學;2010年
3 李振;延安《解放日報》中的性別與文學[D];南開大學;2010年
4 文浩;接受美學在中國文藝學中的“旅行”:整體行程與兩大問題[D];湖南師范大學;2010年
5 閆薇;馬克思經(jīng)濟學基本命題:分析馬克思主義的“重構”、“辯護”和“修正”[D];吉林大學;2011年
6 李軍;想象性書寫與邊緣性閱讀[D];吉林大學;2011年
7 高瑩;21世紀中國女性黨政領導人才開發(fā)研究[D];中共中央黨校;2011年
8 卓惠萍;論政府對農(nóng)村性別文化的型塑與重構[D];華中師范大學;2011年
9 苗變麗;新世紀長篇小說敘事時間研究[D];河南大學;2011年
10 冷舜安;當代中國性別和諧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11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李青;延安時期女性文學研究[D];廣西師范學院;2010年
2 連楠;團體心理治療對強迫癥患者的療效研究[D];鄭州大學;2010年
3 董文靜;論影像闡釋對小說的提升[D];中國海洋大學;2010年
4 李千;自然·女性[D];江西師范大學;2010年
5 郝躍;在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間[D];河北師范大學;2010年
6 鄭璞玉;榮格理論角度解讀《野草在歌唱》[D];河北師范大學;2010年
7 歐海艷;林白小說創(chuàng)作本土化流變研究[D];廣西民族大學;2010年
8 謝秋慧;仫佬族家庭中的婦女權利問題研究[D];廣西民族大學;2010年
9 丁棟;后殖民語境下的J.M.庫切小說主題研究[D];安徽師范大學;2010年
10 李欣;女性主義視角下的十九世紀英國小說研究[D];哈爾濱理工大學;2010年
,本文編號:585722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wxchuangz/5857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