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視域下的流散寫作
發(fā)布時間:2021-04-20 22:10
流散現(xiàn)象是近百年來全球化進程中的一個必然產物,這種現(xiàn)象的出現(xiàn)造就了流散寫作的誕生。在當今這個全球化的語境下,流散寫作已經越來越引起學界的關注并已經成為比較文學和文化研究的一個熱門課題。流散作家們往往具有雙重的民族和文化身份,了解他們在異質文化語境中心靈世界和文化身份的變遷,對我們認識全球文藝格局的新趨勢、新規(guī)律有重要意義。“流散”是表述當今知識特征的一個重要符號,是全球化、后殖民時代一種文化(包括文學)觀念,認為文化跨越邊界以旅行的方式繁衍,是當今文化生產、文化生成的趨勢。一種文化要有效的表現(xiàn)自身的差異,就必須參與跨民族、跨文化的關聯(lián),這是后殖民批評對當今文化生產的看法,也是“流散”的視角。流散現(xiàn)象與近代大規(guī)模的移民分不開,這一術語包含了某種西方殖民主義的文化霸權思想,流散現(xiàn)象突出地昭示了異質文化之間以不同文化態(tài)勢(強勢或弱勢)進行的文化接觸以及在這種文化接觸中所呈現(xiàn)的各種文化規(guī)則。后殖民主義作為一種文化批評理論,主要是站在西方主流文化的邊緣,對西方主流文化進行解構,以一種批評的姿態(tài)、批評的話語體現(xiàn)一種權力意志,他們進行這種文學和文化批評的目的在于改變東西方的現(xiàn)實文化關系和權力結構。
【文章來源】:四川師范大學四川省
【文章頁數】:58 頁
【學位級別】:碩士
【文章目錄】: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流散”和流散現(xiàn)象
第一節(jié):“流散”一詞的來源及意義
第二節(jié):現(xiàn)代語境下“流散”一詞的新內涵
第二章:流散文學的形成與發(fā)展
第一節(jié):《圣經》:流散文學的濫觴形式
第二節(jié):流亡文學
第三節(jié):流散文學的現(xiàn)狀
第三章:流散作家的文化身份
第一節(jié):總述文化身份的內涵
第二節(jié):歷史維度上的流散
第三節(jié):社群結構維度上的流散
第四節(jié):審美維度上的流散
第四章:后殖民意義上的政治和文化性流散
第一節(jié):后殖民意識形態(tài)在當下的影響
第二節(jié):流散作家的后殖民創(chuàng)作傾向
第三節(jié):重要作家作品
第五章:流散文學與跨文化翻譯
第一節(jié):近代翻譯的兩次轉向
第二節(jié):流散文學在后殖民語境下的翻譯
結語
參考書目和文獻
附表:近20 年獲諾貝爾文學獎的作家、作品
后記
作者在讀期間的科研成果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試論新移民文學的文學史定位[J]. 李東芳. 世界華文文學論壇. 2006(03)
[2]當代譯介學的后殖民研究視角[J]. 羅蘭. 貴州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06(04)
[3]旅美派作家流散寫作的美學意蘊[J]. 孟昭毅. 東方叢刊. 2006(02)
[4]東方古代流散文學及其特點[J]. 黎躍進. 東方叢刊. 2006(02)
[5]從“懷鄉(xiāng)”到“望鄉(xiāng)”——20世紀美國華文文學中故國情懷的變遷[J]. 李亞萍,饒芃子. 湘潭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06(03)
[6]文化屬性與文化認同:詮釋世界華文文學的新模式[J]. 王潤華. 深圳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 2006(02)
[7]“越界”與“回歸”——20世紀末華裔美國文學的主題演變[J]. 蒲若茜. 中國比較文學. 2006(02)
[8]流散文學與比較文學:機理及聯(lián)結[J]. 劉洪一. 中國比較文學. 2006(02)
[9]流散文學與身份研究——兼論海外華人華文文學闡釋空間的拓展[J]. 錢超英. 中國比較文學. 2006(02)
[10]移民、文化認同與文學書寫——新華散文人文關懷論述[J]. 許福吉. 海南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6(02)
本文編號:3150496
【文章來源】:四川師范大學四川省
【文章頁數】:58 頁
【學位級別】:碩士
【文章目錄】: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流散”和流散現(xiàn)象
第一節(jié):“流散”一詞的來源及意義
第二節(jié):現(xiàn)代語境下“流散”一詞的新內涵
第二章:流散文學的形成與發(fā)展
第一節(jié):《圣經》:流散文學的濫觴形式
第二節(jié):流亡文學
第三節(jié):流散文學的現(xiàn)狀
第三章:流散作家的文化身份
第一節(jié):總述文化身份的內涵
第二節(jié):歷史維度上的流散
第三節(jié):社群結構維度上的流散
第四節(jié):審美維度上的流散
第四章:后殖民意義上的政治和文化性流散
第一節(jié):后殖民意識形態(tài)在當下的影響
第二節(jié):流散作家的后殖民創(chuàng)作傾向
第三節(jié):重要作家作品
第五章:流散文學與跨文化翻譯
第一節(jié):近代翻譯的兩次轉向
第二節(jié):流散文學在后殖民語境下的翻譯
結語
參考書目和文獻
附表:近20 年獲諾貝爾文學獎的作家、作品
后記
作者在讀期間的科研成果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試論新移民文學的文學史定位[J]. 李東芳. 世界華文文學論壇. 2006(03)
[2]當代譯介學的后殖民研究視角[J]. 羅蘭. 貴州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06(04)
[3]旅美派作家流散寫作的美學意蘊[J]. 孟昭毅. 東方叢刊. 2006(02)
[4]東方古代流散文學及其特點[J]. 黎躍進. 東方叢刊. 2006(02)
[5]從“懷鄉(xiāng)”到“望鄉(xiāng)”——20世紀美國華文文學中故國情懷的變遷[J]. 李亞萍,饒芃子. 湘潭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06(03)
[6]文化屬性與文化認同:詮釋世界華文文學的新模式[J]. 王潤華. 深圳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 2006(02)
[7]“越界”與“回歸”——20世紀末華裔美國文學的主題演變[J]. 蒲若茜. 中國比較文學. 2006(02)
[8]流散文學與比較文學:機理及聯(lián)結[J]. 劉洪一. 中國比較文學. 2006(02)
[9]流散文學與身份研究——兼論海外華人華文文學闡釋空間的拓展[J]. 錢超英. 中國比較文學. 2006(02)
[10]移民、文化認同與文學書寫——新華散文人文關懷論述[J]. 許福吉. 海南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6(02)
本文編號:3150496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wxchuangz/31504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