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背后的荒誕—解讀貝克特的《馬龍之死》
發(fā)布時間:2020-08-10 16:21
【摘要】: 賽繆爾·貝克特是愛爾蘭偉大的小說家及劇作家。他的作品大都反映二戰(zhàn)前后西方人類社會所面臨的精神危機,其中的人物大多在意義缺失、孤獨絕望的世界中苦苦掙扎。他的三部曲《莫洛伊》、《馬龍之死》、《無可名狀的人》代表了貝克特小說創(chuàng)造的最高成就,在主題上完全上升到對荒誕的存在以及人的本質的形而上的探索。 本文以存在主義文藝理論為基礎,通過文本細讀,結合二戰(zhàn)后的社會背景,從小說的死亡主題入手,對三步曲之一《馬龍之死》的寫作技巧,語言及象征手法等方面進行系統(tǒng)分析。通過分析,發(fā)現(xiàn)貝克特運用非理性的方式來反映人類生存狀況的荒誕性和生活的無意義。 論文由七部分組成。 第一部分是導論。介紹了貝克特的文學成就,馬龍之死的梗概,國內外相關研究的文獻回顧,并說明論文選題的目的和意義。 第二部分介紹了論文涉及的文學批評理論—存在主義文論,存在主義哲學和荒誕派理論。 第三部分到第五部分是文本分析部分。 第三部分由小說的死亡主題入手,透視死亡背后人類生活的荒誕和無意義。首先,死亡帶來意義的終止與虛無;死亡注視下的生命痛苦絕望,焦慮不安;于是他等待著最終的結束能給他帶來人生的意義和希望,結束他的痛苦;可是希望不會來,什么也不會來,一切的努力都是徒勞,人們追求美好生活的努力終究成為泡影。小說的荒誕和無意義的主題是以二戰(zhàn)后西方世界的社會背景及人們深重的精神危機為基礎的 第四部分分析了貝克特反傳統(tǒng)的寫作技巧和語言形式。環(huán)形的結構,靜止沒有發(fā)展的人物和情節(jié)來揭示生活只不過是一味的無意義的重復,沒有意義沒有變化,這個荒誕的世界沒有出口。自始至終馬龍(及馬龍背后的貝克特)宣稱要把寫作把語言貶值為一場游戲來自娛,而非嚴肅的表達思想,進行交流。這本身就是對人與人之間的交流與溝通的否定。并運用重復,含混不清的語言及其他語言形式,如不連貫,矛盾,并置,來打破意義的連續(xù),揭示世界原本是如此的荒誕,無法認知,更無法用語言來表達。 第五部分談貝克特運用象征意義的表現(xiàn)手法來反映現(xiàn)實。馬龍在英文的拼寫上就是“孤立的人”,主人公馬龍自始至終都未離開的斗室象征著人類自我與外界的隔離狀態(tài),無法溝通和理解,他失去了父母的引導和指引,對他來講,上帝死去了,自己完全成了一個孤立的個體;受難的基督表明人類彼此仇恨和敵視的現(xiàn)狀;失去個性的人物表明整個人類生活在痛苦和壓抑之中。 第六部分是結束語,從社會和文學的高度來宏觀的審視這部小說,并指出它所存在的局限。存在主義是戰(zhàn)后西方思想的新模式,深深的影響了二十世紀許多的作家和藝術家,貝克特就是其中一位。作為貝克特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馬龍之死》成功運用荒誕的藝術形式反映了戰(zhàn)后西方世界真實的社會狀況。它有著重要的社會意義,使人們從麻木平庸,充滿假象的生存狀況中醒來,看到自己真實的生存狀況。貝克特在《馬》作品中大膽實驗,運用了一系列反傳統(tǒng)小說的寫作技巧,進行著語言的肢解。但由于本小說以存在主義觀點為基礎,強調對直覺的表現(xiàn),鼓吹非理性的寫作方式,因此免不了充滿了悲觀的色彩。它認識到人類生存的荒誕性,但不能提出解決的方法。這正是其自身不可克服的缺點。
【學位授予單位】:西北師范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07
【分類號】:I562.074
本文編號:2788328
【學位授予單位】:西北師范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07
【分類號】:I562.074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羅偉文;存在主義與先鋒小說的死亡言說[J];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2004年10期
2 張兆勇;黑色悲觀主義的絕望與邁向生命的圓滿──《等待戈多》與《蒹葭》的比較解讀[J];淮北煤師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1年05期
3 肖百容;;死亡:自我的出場——“五四”新詩死亡意識分析[J];湖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年04期
4 侯維瑞;寓真實于荒誕:試論塞繆爾·貝克特的荒誕小說[J];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8年02期
5 李嘉寶;貝克特的荒誕人物及其哲學基礎[J];江漢論壇;2002年09期
6 賈福生,高麗萍;在寫作中生成“不可感知”——評塞繆爾·貝克特的小說創(chuàng)作動機[J];汕頭大學學報;2004年06期
7 張和龍;荒誕·虛空·解構——論塞繆爾·貝克特的小說創(chuàng)作[J];國外文學;2002年01期
8 王雅華;作者之死與游戲的終結——塞繆爾·貝克特小說《馬洛納之死》之后結構主義解讀[J];國外文學;2004年02期
9 王雅華;大世界與小世界的對立——評塞繆爾·貝克特的長篇小說《莫菲》[J];外國文學評論;2001年03期
10 盧曉季;貝克特:小說語言與情節(jié)的掘墓人[J];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年05期
本文編號:2788328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wxchuangz/27883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