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美國文學中的荒野敘述
【相似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田源;;埃德加·愛倫·坡的藝術(shù)觀[J];科技信息;2009年03期
2 潘小松;;美國文學史論三書[J];博覽群書;2002年09期
3 盧敏;;19世紀上半葉美國民族文學的主要形式:歷史小說[J];語文學刊;2006年19期
4 許燕;;國內(nèi)外薇拉·凱瑟研究述評[J];湘潭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年04期
5 王多恩;;從美國黑人文學創(chuàng)作櫫黑人低劣論[J];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63年04期
6 姚乃強;“美國文學史”的變遷及其啟示[J];外國文學評論;1996年03期
7 朱曉寧;;華盛頓·歐文——激活美國文學創(chuàng)作潛力的巨人[J];鞍山師范學院學報;2006年01期
8 陳夜雨;;美國文學史:建構(gòu)民族身份的文化史[J];社會科學家;2010年11期
9 張沖;;關(guān)于本土裔美國文學歷史敘事的思考[J];國外文學;2011年01期
10 楊靜遠;;舊話重提——關(guān)于《飄》[J];書城;2008年05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8條
1 黃小明;;馬克吐溫對美國民族特性的重建 讀《哈克貝利.費恩歷險記》[A];福建省外國語文學會2008年年會論文集[C];2008年
2 秦成軍;;約翰·阿什貝利詩歌簡論[A];福建省外國語文學會2009年年會暨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9年
3 馬群英;;卡蘿爾:小鎮(zhèn)中的“新女性”——從女權(quán)主義角度讀《大街》[A];福建省外文學會2007年會暨華東地區(qū)第四屆外語教學研討會論文集[C];2007年
4 余梅嫻;;從妖婦到新女性——試析嘉莉形象之變遷[A];福建省外國語文學會2004年會論文集[C];2004年
5 張禮牡;盧普庭;丁迎;;幽閉的靈魂風景畫家——論狄金森的詩歌藝術(shù)[A];江西省語言學會2007年年會論文集[C];2007年
6 沃秋艷;;瘋狂的反英雄與矛盾中的自我——試分析杰克·凱魯亞克《在路上》兩位主要人物[A];福建省外國語文學會2006年年會暨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下)[C];2006年
7 陳天然;;中國飲食文化的他者形象——評《華女阿五》和《女勇士》(英文)[A];福建省外文學會2007年會暨華東地區(qū)第四屆外語教學研討會論文集[C];2007年
8 柯秋夢;;父權(quán)制下的兩性困境——《伊坦·弗洛美》的女性主義解讀[A];首屆海峽兩岸外語教學與研究學術(shù)研討會暨福建省外國語文學會2011年會論文集[C];2011年
相關(guān)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楊仁敬;美國文學史與中國讀者[N];中華讀書報;2002年
2 南京大學外國語學院 張沖;“擴容”與“顛覆”:美國文學史的編與寫[N];中華讀書報;2002年
3 蕭晉;評《新編美國文學史》[N];文匯報;2007年
4 蕭平;卡佛:請你跳個簡約之舞,好嗎?[N];文學報;2009年
5 朱曉劍;相約薩馬拉[N];青島日報;2006年
6 楊仁敬;美國文學與美國文論[N];中華讀書報;2003年
7 劉樹森;美國何以重視惠特曼在21世紀的地位與使命[N];文藝報;2007年
8 童燕萍;從《屠場》的接受史看20世紀文學批評導向的影響[N];文藝報;2005年
9 潘小松;文學史的另一種寫法[N];深圳商報;2004年
10 子雨;美國當紅作家史蒂芬·金及其新作[N];中華讀書報;2007年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李安斌;清教主義對17-19世紀美國文學的影響[D];四川大學;2006年
2 易艷萍;納撒尼爾·韋斯特小說的諷刺藝術(shù)[D];湖南師范大學;2007年
3 盧姍;文化視野下美國20世紀戰(zhàn)爭小說研究[D];吉林大學;2008年
4 張卓;美國華裔文學中的社會性別身份建構(gòu)[D];蘇州大學;2006年
5 盧敏;美國浪漫主義時期小說類型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06年
6 劉國枝;威廉·福克納荒野旅行小說的原型模式[D];華中師范大學;2007年
7 李潔;論梭羅與中國的關(guān)系[D];復旦大學;2008年
8 易樂湘;馬克·吐溫青少年題材小說的多主題透視[D];上海師范大學;2007年
9 孫黎;孤獨的自我反思者[D];上海外國語大學;2004年
10 劉惠媛;論弗蘭納瑞·奧康納短篇小說中的宗教危機[D];上海外國語大學;2009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黃春霞;《皮襪子故事集》的美國本土特色[D];湘潭大學;2006年
2 蘇少偉;《支那崽》的暴力書寫[D];華東師范大學;2013年
3 率華娟;《覺醒》象征意象的分析[D];山東大學;2005年
4 胡曉軍;從沉默到話語[D];中國人民解放軍外國語學院;2006年
5 肖艷娟;天真的怪誕人:《俄亥俄州的溫斯堡》[D];廈門大學;2006年
6 沈愛明;符號世界里女性的純真[D];華東師范大學;2009年
7 崔式文;孤獨的守望者[D];曲阜師范大學;2013年
8 田娟;《冷山》中的人類主題性關(guān)注[D];四川大學;2006年
9 胡曉紅;《寵兒》的后現(xiàn)代特征[D];天津理工大學;2005年
10 滕蔓;華盛頓·歐文的短篇小說研究[D];吉林大學;2007年
,本文編號:2556272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wxchuangz/25562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