莎士比亞筆下亨利五世形象之辨析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汪漪;;《麥克白》的歷史與過去[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9年04期
2 何思源;;文藝復興,叛逆的重生?——莎士比亞喜劇中女性形象的兩重性[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9年10期
3 楊洋;;羅密歐與朱麗葉的愛情[J];安徽文學(下半月);2010年08期
4 水文雯;;論莎士比亞戲劇中的上帝母題[J];安陽工學院學報;2012年01期
5 陳玉虹;劉洪泉;;哈姆雷特的性格悲劇——莎士比亞的《哈姆雷特》[J];太原城市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9年01期
6 王旋;;從敘事學角度看間離性的運用方法及作用——以哈姆萊特和喬峰為例[J];常州工學院學報(社科版);2011年04期
7 任會靜;;解析《哈姆雷特》中的鏡子意象[J];當代小說(下);2010年07期
8 劉澍們;;《羅密歐與朱麗葉》的戲劇情境芻議[J];太原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06期
9 莊新紅;逄金一;;神話原型視閾下莎士比亞戲劇人物形象闡釋[J];東岳論叢;2010年05期
10 尚睿;呂爭;;《威尼斯商人》中夏洛克人格解讀[J];電影文學;2011年02期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劉云雁;朱生豪莎劇翻譯—影響與比較研究[D];浙江大學;2011年
2 劉翼斌;概念隱喻翻譯的認知分析[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1年
3 葉莊新;跨越文化的戲劇旅程[D];福建師范大學;2007年
4 楊矗;對話詩學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08年
5 王雨;日本近世町人的生命悲歌[D];吉林大學;2009年
6 白利兵;柯勒律治莎評的有機美學論[D];首都師范大學;2009年
7 李新亞;闡釋愛情故事內涵的語言巨匠:莎士比亞《愛的徒勞》、《仲夏夜之夢》、《羅密歐與朱麗葉》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2年
8 劉繼華;歡樂中的深刻:莎士比亞喜劇《愛的徒勞》、《仲夏夜之夢》、《第十二夜》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2年
9 朱莉雅;莎士比亞傳奇劇中父女關系的探索[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2年
10 范若恩;麻木的群氓文學流變視野中的《裘力斯·凱撒》群氓場景反思[D];復旦大學;2012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湯星亮;莎士比亞《李爾王》中的權力問題探微[D];首都師范大學;2011年
2 蘇舒;《仲夏夜之夢》與《西廂記》戲劇情感表達手段之比較[D];重慶師范大學;2011年
3 張偉;莎士比亞三部問題劇的不確定性研究[D];河北師范大學;2011年
4 楊婷;命運與悲。簭墓畔ED到人文主義時代[D];上海師范大學;2011年
5 鄧建波;莎劇《理查三世》及其電影之新歷史主義研究[D];云南大學;2011年
6 曾芳萍;卞之琳譯《哈姆雷特》的風格傳遞研究[D];江西師范大學;2011年
7 劉慧丹;基于語料庫的莎士比亞戲劇中話語標記“Well”的漢譯研究[D];上海交通大學;2010年
8 馮軍慶;[D];西安外國語大學;2011年
9 毛寅;中國新生代科幻作家研究[D];蘇州大學;2011年
10 顏曉霞;哈爾王子的兩個世界:論《亨利四世》的雙重性[D];蘇州大學;2011年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周寧;;從亨利五世的形象塑造看莎士比亞的人文主義思想[J];文教資料;2008年23期
2 朱文振;;仿戲曲體譯莎幾個片段[J];外語教學;1981年03期
3 續(xù)楓林;;莎士比亞筆下的亨利五世[J];新疆大學學報(哲學人文社會科學版);1985年02期
4 袁凌燕;女人自己和女人眼中的“他們”——評析《我的安東妮亞》中的女性形象和男性形象[J];沈陽教育學院學報;2000年04期
5 張薇;亨利五世形象新探[J];南通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3年03期
6 袁凌燕;女人自己和女人眼中的“他們”——評析《我的安東妮亞》中的女性形象和男性形象[J];松遼學刊(社會科學版);2000年05期
7 秦宏;從“亨利五世”看莎士比亞的帝王觀[J];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學報;2003年02期
8 宋向紅;殊途同歸的兩個貴族──聶赫留朵夫與源氏形象之比較[J];渝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年03期
9 劉勁予;論摩訶摩耶及其悲劇[J];華南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8年03期
10 朱小剛;;蒙塵的天使——談《永別了,武器》中凱瑟琳的形象[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8年11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2條
1 崔競生;;論海絲特的自我實現(xiàn)及其超越[A];“文學倫理學批評:文學研究方法新探討”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5年
2 程朝翔;;莎士比亞與戰(zhàn)爭[A];北京論壇(2004)文明的和諧與共同繁榮:“多元文學文化的對話與共生”外國文學分論壇論文或摘要集[C];2004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本報記者 陸梅;《哈利·波特》引起爭議[N];文學報;2002年
2 中國國際廣播電臺駐德國記者 邵建光;德作家新作惹爭議[N];中華新聞報;2002年
3 龍鋼華;“冰山型人物”[N];文藝報;2000年
4 朱世達;喬依斯筆下的女人形象[N];中華讀書報;2000年
5 金曉非;莎劇的三種電影面孔[N];中華讀書報;2007年
6 雷鳴;莎士比亞經典的現(xiàn)代話題[N];中國婦女報;2004年
7 首席記者 陳熙涵;韋勒貝克爭議聲中摘得“龔古爾”[N];文匯報;2010年
8 張哲俊;朝鮮古代文學中的中國文人[N];中華讀書報;2001年
9 本報記者 馮倩 編譯;《哈克貝里·費恩歷險記》修改版引爭議[N];中國文化報;2011年
10 馬航飛;美國華裔文學:舊矛盾與新困惑[N];中國教育報;2002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2條
1 李小均;納博科夫研究[D];復旦大學;2005年
2 關濤;莎樂美形象的歷史演變及文化解讀[D];首都師范大學;2009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楊博文;亨利五世的成長[D];西南大學;2010年
2 王晶;文化—交際無形的屏障[D];廈門大學;2007年
3 徐婧;東方主義觀照下現(xiàn)代英美文本中的中國形象[D];西北大學;2009年
4 李芹;弗·納博科夫及其小說《洛麗塔》[D];內蒙古大學;2006年
5 倪儉;試論《啊,拓荒者!》和《我的安東妮亞》中的女性神話原型[D];南京師范大學;2004年
6 許金善;《彩鳳感別曲》與中國明清時期才子佳人小說的比較研究[D];延邊大學;2008年
7 孟慶媛;阿赫瑪托娃詩歌藝術解讀[D];內蒙古師范大學;2009年
8 王紅;狄更斯小說中的工業(yè)文明[D];湖南師范大學;2007年
9 徐梅;中西方文學中的棄婦形象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05年
10 李保龍;渴求尊嚴的“受害者”[D];南京師范大學;2007年
,本文編號:2555776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wxchuangz/25557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