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波亞茲傳人”:洛特曼與俄國形式主義
[Abstract]:As a "descendant of Oboaz", the representative figure of Russian Tartu Semiotics, Lotman, on the basis of Russian formalism, took dialogism as the core tenor, absorbed the nutrients of historicism, and started with the interactive pattern of the text. Excavating the openness and production of the text enriches the connotation of literature strengthens the effect of defamiliarization and expands the spa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formalistic literary theory from the cultural perspective. Firstl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structure and function of literary language, Lottman puts forward the theory of "second mode system", which compacts the foundation of formalism literary theory centered on language, and takes the generating order of meaning as an opportunity to link the text with the foreign text. It breaks the traditional pattern of dual opposition between the content and form of formalism literary theory, then emphasizes the communicative function of the text, highlights the communicative behavior between the author and the reader, and modifies the formalism's work center theory. Finally, the detailed text analysis is carried out, and the "negative skill" zero structure is introduced to perfect the formalism defamiliarization theory.
【作者單位】: 廣東輕工職業(yè)技術(shù)學院;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西部和邊疆地區(qū)項目“超越現(xiàn)代與后現(xiàn)代——德勒茲差異思想及其對當代中國美學理論研究的啟示”(項目編號:12XJC751003) 廣東省普通高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西方思維批判與文藝學基礎(chǔ)理論的更新及回歸”(項目編號:11WYXM003)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分類號】:I512.06
【共引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蘇維娜;;陌生化的審美之維——讀《致羞澀的情人》管窺陌生化的藝術(shù)魅力[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8年03期
2 魏遠征;歲時節(jié)日在《金瓶梅》中的敘事意義[J];安慶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年06期
3 馮毓云;藝術(shù)即陌生化——論俄國形式主義陌生化的審美價值[J];北方論叢;2004年01期
4 王桂芝;;文學形式主義的歷史性[J];邊疆經(jīng)濟與文化;2010年06期
5 胡家榮;文革記憶的另一種敘述——王小波《黃金時代》解讀[J];畢節(ji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綜合版);2005年02期
6 徐岱;;詩是用詞語寫的——重審“藝術(shù)與技術(shù)”的關(guān)系[J];長春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01期
7 趙玉;;《尼爾斯騎鵝旅行記》敘述視角探析[J];長城;2009年08期
8 王長武;;試析網(wǎng)絡(luò)小說語言的陌生化問題[J];長城;2012年02期
9 傅修海;;從貴族到小卒:古典文藝趣味的現(xiàn)代覓渡——瞿秋白文藝思想發(fā)展史考述之一[J];西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年02期
10 楊勁松;;從《出口》看后現(xiàn)代文本修辭偏離表征及其理據(jù)[J];長春大學學報;2010年11期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楊亭;土家族審美文化研究[D];西南大學;2011年
2 邱江寧;才子佳人小說研究[D];復旦大學;2004年
3 王永;金代散文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6年
4 王妍慧;“表現(xiàn)性形式”的歷史呈現(xiàn)[D];首都師范大學;2006年
5 張海燕;洛特曼的文化符號詩學理論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07年
6 楊琴;新聞敘事與文化記憶[D];四川大學;2007年
7 李茂葉;人文語言視域下的文學語言研究[D];浙江大學;2006年
8 楊世真;重估線性敘事的價值[D];浙江大學;2007年
9 李煒;伊格爾頓的解構(gòu)思想研究[D];揚州大學;2008年
10 周瑞敏;詩歌含義生成的語言學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08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陽功慶;論特雷·伊格爾頓的文化批評觀[D];湘潭大學;2010年
2 任曉冰;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文本細讀的策略探究與實踐[D];華東師范大學;2010年
3 段菲;從英文臺詞看中美文化的交互態(tài)勢[D];山東師范大學;2011年
4 潘江曼;美學視野下的蔡志忠古典漫畫研究[D];暨南大學;2011年
5 潘高峰;捍衛(wèi)文學性—內(nèi)部研究論[D];陜西師范大學;2011年
6 葉含英;“故事”在中西當代小說中的不同境遇[D];鄭州大學;2011年
7 魏向陽;俄國形式主義暨陌生化理論研究[D];鄭州大學;2010年
8 徐越;劉震云“故鄉(xiāng)系列”的創(chuàng)作風格研究[D];西南交通大學;2011年
9 王洪偉;新時期長篇小說中的地域文化探究[D];江西師范大學;2011年
10 尚冬雪;朦朧詩人的散文創(chuàng)作[D];延邊大學;2011年
【相似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張紅梅;;普希金《致凱恩》的“文學性”與“陌生化”[J];徐州教育學院學報;2006年02期
2 崔芳芳;;從俄國形式主義看詩歌語言的“文學性”[J];安徽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04期
3 李金甫;;論俄國形式主義視野中的“文學性”[J];聊城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年02期
4 李俊升;;我國對俄國形式主義文論研究現(xiàn)狀簡述[J];外國文學動態(tài);2007年02期
5 劉萬勇;俄國形式主義的“陌生化”與藝術(shù)接受[J];山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9年02期
6 楊向榮;論“文學性”與“陌生化”[J];玉林師范學院學報;2002年01期
7 楊向榮;姜文君;;陌生化與語言的牢籠——詹姆遜對俄國形式主義的批判與超越[J];探求;2009年03期
8 馮署平;;對俄國形式主義的認識與思考[J];青年文學家;2009年11期
9 樊錦鑫;;俄國形式主義論陌生化是文學發(fā)展的內(nèi)在動力[J];湖南師范大學社會科學學報;1987年01期
10 樊錦鑫;;俄國形式主義論陌生化是文學發(fā)展的內(nèi)在動力[J];湖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報;1987年01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10條
1 文波;;媒體時代的文學現(xiàn)狀——近期文學熱點話題[A];當代文學研究資料與信息(2007.6)[C];2007年
2 高萬云;;文學語言的哲學思考[A];文學語言理論與實踐叢書——辭章學論文集(上)[C];2002年
3 羅崗;;現(xiàn)代“文學”在中國的確立——以文學教育為線索的考察[A];《中國現(xiàn)代文學研究叢刊》30年精編:文學史研究·史料研究卷(史料研究卷)[C];2009年
4 白燁;;“80后”的現(xiàn)狀與未來[A];當代文學研究資料與信息(2005.3)[C];2005年
5 霍俊明;;“大河”文學“重讀”的空間與可能[A];“辛亥百年與四川小說創(chuàng)作”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當代文壇》2011年增刊)[C];2011年
6 姜媛;;電視節(jié)目敘事的文學性植入與文學精神的消解[A];黑龍江省文學學會2011年學術(shù)年會論文集[C];2011年
7 張杰;;符號學王國的構(gòu)建:語言的超越與超越的語言——巴赫金與洛特曼的符號學理論研究[A];全國語言與符號學研究會第五屆研討會論文摘要集[C];2002年
8 楊義;;學科的尷尬與學者的自覺[A];《中國現(xiàn)代文學研究叢刊》30年精編:文學史研究·史料研究卷(史料研究卷)[C];2009年
9 張杰;;符號學王國的構(gòu)建:語言的超越與超越的語言——巴赫金與洛特曼的符號學理論研究[A];終結(jié)與起點——新世紀外國文學研究[C];2002年
10 王成軍;;書信與書信文學之理論問題[A];第十七屆中外傳記文學研究會年會論文摘要集[C];2012年
相關(guān)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張林初;文學性與商業(yè)性并舉[N];中國圖書商報;2010年
2 朱輝軍;就是音樂劇,也要注重文學性[N];文藝報;2010年
3 深圳特區(qū)報記者 尹春芳;文學排行榜還有多少參考價值?[N];深圳特區(qū)報;2011年
4 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 陳曉明;虛構(gòu)是文學的生命所在[N];人民日報;2011年
5 趙強;突出童書文學性是出版人責任[N];中國新聞出版報;2011年
6 本報記者 李蕾;熱鬧背后看“門道”[N];光明日報;2010年
7 胡平;文學與影視關(guān)系如何重構(gòu)[N];人民日報;2011年
8 記者 劉慧;打撈浙江文學記憶[N];浙江日報;2011年
9 韓小蕙;在文學的門里和門外[N];文藝報;2011年
10 本報記者 喻樂;只見富豪,不見文學?[N];湘潭日報;2010年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張海燕;洛特曼的文化符號詩學理論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07年
2 金兵;文學翻譯中原作陌生化手法的再現(xiàn)研究[D];中國人民解放軍外國語學院;2007年
3 王欣;英國浪漫主義詩歌之形式主義批評[D];吉林大學;2008年
4 王妍慧;“表現(xiàn)性形式”的歷史呈現(xiàn)[D];首都師范大學;2006年
5 肖翠云;行走在文本與文化之間[D];蘇州大學;2006年
6 龍玉霞;走向人類學詩學[D];浙江大學;2010年
7 馮國棟;《景德傳燈錄》研究[D];復旦大學;2004年
8 康澄;文化生存與發(fā)展的空間[D];南京師范大學;2005年
9 邱江寧;才子佳人小說研究[D];復旦大學;2004年
10 南哲鎮(zhèn);唐代諷諭文研究[D];復旦大學;2004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蔡亞敏;論E.E.肯明斯詩歌中陌生化手法的翻譯[D];華中師范大學;2009年
2 李支軍;中文原創(chuàng)網(wǎng)絡(luò)文學的文學性與陌生化[D];重慶師范大學;2006年
3 梁柱;科學之夢:救贖與涅i肹D];四川大學;2005年
4 杜杰;俄國形式主義對《三國演義》的解讀[D];遼寧師范大學;2006年
5 彭娟;論俄國形式主義的“陌生化”[D];武漢大學;2005年
6 宋學清;艱難跋涉的“文學性”[D];東北師范大學;2006年
7 李娜;從文學是什么到文學性是什么[D];河北師范大學;2008年
8 鄭海婷;大形式:形式—手法—功能[D];福建師范大學;2010年
9 生琳;兩種文學本質(zhì)觀之爭及其局限[D];吉林大學;2007年
10 郝敏;俄國形式主義文論批判[D];內(nèi)蒙古師范大學;2008年
,本文編號:2271074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wxchuangz/22710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