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xiàn)代女性文論中的正義觀
[Abstract]:The social attribute of women is stipulated by the patriarchal society, which results in the natural unfairness in justice between men and women. Modern female literature writing has two attributes: on the one hand, they use the theoretical tools of patriarchal society, on the other hand, they emphasize their own characteristics. Only when the narration in female literature is viewed from the final result, can we have a clear understanding of the just position of women in the patriarchal society. Justice is not only related to social order, but also to women's rights. At present, women's social rights and economic status have been greatly improved, but the absence of female literature in the public sphere leads to the lack of public discourse rights. Female literature overemphasizes self and separates the relationship with men, which intensifies the duality of social ethics. Today, when the trend of social thought is constantly changing, women can only write themselves, dig out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make good use of the human value system to carry out grand narration. Only by showing oneself in the public sphere and "being present" like men, and resisting the invasion of patriarchal society together with the "we" of men, can we realize the realistic construction of women's view of justice and their just status.
【作者單位】: 上海政法學院;
【分類號】:I106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彭珍珠;;《都柏林人》中的女性形象[J];西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年01期
2 朱慧;;從他者到自我——析田納西威廉斯劇作中女性話語的漸強趨勢[J];文教資料;2008年14期
3 朱玉霞;;“家里的天使”——《傲慢與偏見》的女性主義解讀[J];牡丹江大學學報;2008年11期
4 張小莉;;男權(quán)社會中的“替罪羊”——“紅顏禍水”故事探源[J];北京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8年01期
5 閻保平;高桂華;;苔絲的犯罪與駒子的徒勞——東西方女人共同的悲劇模式[J];大連大學學報;2008年02期
6 張良紅;;福克納《獻給愛米麗的玫瑰》之女性主義解讀[J];蘇州教育學院學報;2009年01期
7 肖婷;;《還鄉(xiāng)》女主角的生態(tài)女性主義解讀[J];法制與社會;2009年13期
8 謝穎;;“理智”造成的失敗——萊辛小說《十九號房間》的女性主義解讀[J];寧波工程學院學報;2009年04期
9 劉婷婷;;從社會性別理論重新審視《玩偶之家》中“玩偶”喻指[J];赤峰學院學報(漢文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年02期
10 劉慧;;兩性和諧關系背后的陽性論述——重讀《查太萊夫人的情人》[J];廣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年06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劉世紅;;追求女性解放的兩朵奇葩——簡·愛與愛德娜·蓬迪里埃之比較[A];走向21世紀的探索——回顧·思考·展望[C];1999年
2 許薇;;“她者”的困境與拯救——《到燈塔去》中邊緣女性莉麗·布里斯科的女性主義解讀[A];福建省外國語文學會2009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9年
3 湯瑤;;《蠅王》男權(quán)社會里被沉默的女性聲音[A];福建省外國語文學會2010年年會論文集[C];2010年
4 吳榮蘭;;從無聲到有聲——論《喜福會》中華裔女性自我身份的建構(gòu)[A];福建省外國語文學會2006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下)[C];2006年
5 劉成富;;法國女權(quán)主義作家波伏娃再認識[A];2005:發(fā)展·和諧·公正——江蘇省社科類學會學術年會成果薈萃[C];2005年
6 陳麗秋;;“飛行”男性們身后的女性——試析《所羅門之歌》中的男女關系和女性地位[A];福建省外國語文學會2006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C];2006年
7 翟永明;;請讓我聽聽你的聲音[A];中國詩歌研究動態(tài)(第三輯)[C];2007年
8 彭雅瓊;;男性傳統(tǒng)被解構(gòu)了嗎——劇作《費芙和她的朋友們》中的女人們[A];當代美國戲劇研究——第14屆全國美國戲劇研討會論文集[C];2009年
9 蔡嵐嵐;;英國女性文學溯源——19世紀以前的英國女性文學綜觀[A];福建省外國語文學會2004年會論文集[C];2004年
10 劉子敏;;論小說《紫顏色》對三角關系模式的新詮釋[A];福建省外國語文學會2006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下)[C];2006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劉偉(文學博士);困厄與衰頹:另一種“男性”敘述[N];中國圖書商報;2008年
2 康正果;耶穌身邊的女人[N];南方周末;2005年
3 本·麥金泰爾邋凌云;網(wǎng)絡匿名與魯莽放肆之風[N];中華讀書報;2008年
4 李保杰;從哭泣到憤怒吶喊[N];文藝報;2009年
5 呂超;歐洲文學中女性的“斷頭情結(jié)”[N];中華讀書報;2004年
6 南方朔;祖母級作家的邊緣書寫[N];深圳商報;2005年
7 胡曉華;母親啊母親,你殺死了我[N];文藝報;2005年
8 ;冰冷文字下噴涌的火焰[N];中華讀書報;2005年
9 邵敏;“被子”與黑人女性自我重塑[N];文藝報;2006年
10 戴錚;女主編激活日本小說雜志[N];中華讀書報;2007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朱巖巖;認同和/或抗拒:凱瑞·丘吉爾劇本的女性性別身份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4年
2 隋紅升;身份的危機與建構(gòu)[D];浙江大學;2010年
3 王小梅;女性主義重讀喬治·奧威爾[D];北京外國語大學;2004年
4 李雪花;朝鮮朝閨閣漢詩研究[D];延邊大學;2007年
5 歐翔英;西方當代女權(quán)主義烏托邦小說研究[D];四川大學;2007年
6 曾雪梅;論安吉拉·卡特的小說對現(xiàn)實和主體性的顛覆[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2年
7 胡泓;從他者到他們[D];河南大學;2003年
8 劉心蓮;性別、種族、文化[D];華中師范大學;2004年
9 王淑芹;美國黑人女性主義文學批評研究[D];山東大學;2006年
10 潘建;弗吉尼亞·伍爾夫:性別差異與女性寫作研究[D];北京語言大學;2007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魏恩文;好男兒、好父親與唯一神教[D];福建師范大學;2003年
2 董淑銘;喬治·艾略特《米德爾馬契》中女性對男性命運的影響[D];西南師范大學;2004年
3 王騫;抗爭[D];河北大學;2003年
4 安欣;論《丹尼爾·德隆達》中的女性“焦慮”[D];浙江大學;2006年
5 沃秋艷;伊迪絲·華頓《歡樂之家》的女性主義解讀[D];廈門大學;2008年
6 劉慧蘋;強權(quán)與藝術[D];華中師范大學;2002年
7 周蕾;伊迪絲·沃頓兩短篇小說的女性主義解讀[D];湖南師范大學;2005年
8 李琮;古典政治哲學源頭中的赫西俄德的神話詩[D];安徽大學;2007年
9 董墨;男性統(tǒng)治下女性與自然的救贖[D];吉林大學;2011年
10 彭金霞;男性權(quán)威的顛覆—對品特早期戲劇中女性形象的?率浇庾x[D];西南大學;2011年
,本文編號:2193168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wxchuangz/21931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