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德與卡夫卡
[Abstract]:Goethe not only influenced Kafka's thought and creation, but also formed a kind of anxiety, so Kafkard struggled to get rid of it and was always on guard against Goethe's too strong influence. Goethe and Kafka seem so different writers, but their inner ties are so close and inseparable. Goethe's influence on Kafka is most concentrated in Kafka's novels America and Castle. Goethe's "thrive" William Mester becomes Carl Rothman of Kafka, and the omnipotent Faustus becomes the Kat that lingers outside the castle. Goethe's praise of Chinese culture also influenced Kafka's choice of culture.
【作者單位】: 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
【分類號】:I521.074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條
1 樸晟源;沈潼;;點評:神學院背景、父親情結與卡夫卡[J];小說界;2010年03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吳懷東;;歷史 現(xiàn)實 方法——歐洲浪漫主義思潮論[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年03期
2 李大勇;周艷梅;;追尋作為一種生存的狀態(tài)——《在酒樓上》與《城堡》的精神契合[J];安徽電子信息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5年06期
3 程致中;寫出人生的血和肉來──魯迅關于文藝真實性的辯證思考[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0年01期
4 劉鋒杰;意識形態(tài)的迷霧——讀柯靈《遙寄張愛玲》[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0年04期
5 祖保泉;漫議王國維的“意境”說[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5年01期
6 胡志明;;尼采與卡夫卡:現(xiàn)代世界兩個孤獨的行走者[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6年03期
7 陳文忠;;唐詩的兩種輝煌——兼論唐詩經(jīng)典接受史的研究思路[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0年05期
8 唐果;;對《浮士德》的生命美學觀照[J];安徽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02期
9 顏桂堤;;經(jīng)典:流動與建構[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8年08期
10 王曉晴;;《哈姆雷特》中的人文愛情觀[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9年04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馮維波;;淺談城市游憩空間整合的文化機制[A];轉型與重構——2011中國城市規(guī)劃年會論文集[C];2011年
2 郭亞麗;;翻譯與文化的融合[A];語言與文化研究(第二輯)[C];2008年
3 戈華清;許穎;;以科技失靈為背景環(huán)境危機的法律選擇[A];水資源可持續(xù)利用與水生態(tài)環(huán)境保護的法律問題研究——2008年全國環(huán)境資源法學研討會(年會)論文集[C];2008年
4 聶危谷;;論中國畫人文精神之得失[A];2007年江蘇省哲學社會科學界學術大會論文集(上)[C];2007年
5 姜云飛;;“人”的概念:來自女性主義的新解[A];上海市社會科學界第五屆學術年會文集(2007年度)(哲學·歷史·人文學科卷)[C];2007年
6 施炎平;;比較視野內(nèi)的中國人文哲學——關于儒學與易學互動發(fā)展的思考[A];《與孔子對話——新世紀全球文明中的儒學》——上海文廟第二屆儒學研討會論文集[C];2004年
7 趙友芬;;論高校圖書館人本主義理念的建構方式[A];現(xiàn)代圖書館的人本主義思考與實踐——2002江浙滬晉圖書館中青年論壇論文集[C];2002年
8 陳雪虎;;人文之維及其當代面對——文論美學三十年回望[A];中國中外文藝理論學會年刊(2008年卷)——理論創(chuàng)新時代:中國當代文論與審美文化的轉型[C];2008年
9 劉萍;;也談“美從何處尋?”[A];中國中外文藝理論學會年刊(2008年卷)——理論創(chuàng)新時代:中國當代文論與審美文化的轉型[C];2008年
10 彭超宇;;面向可持續(xù)發(fā)展的教育轉型及其可行路徑[A];第十五屆中國科協(xié)年會第23分會場:轉型與可持續(xù)發(fā)展研討會論文集[C];2013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蘇勇;解構批評:形態(tài)與價值[D];江西師范大學;2010年
2 畢宙嬪;“詩性智者”[D];蘇州大學;2010年
3 蘇彥新;近代西歐大陸私法的歷史基礎[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4 白雪峰;當代中國大學人文精神的培養(yǎng)[D];遼寧大學;2010年
5 劉軍政;中國古代詞學批評方法論[D];南開大學;2010年
6 劉偉;文化翻譯視野下的“少數(shù)民族文學”[D];南開大學;2010年
7 陳莉莎;王爾德人文主義思想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10年
8 張福海;論海德格爾的本源之思與詩性突圍[D];山東師范大學;2011年
9 任相梅;張煒小說創(chuàng)作論[D];山東師范大學;2011年
10 黃達安;超越工作至上的世界[D];吉林大學;2011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張園園;論戴望舒詩歌對中國古典詩歌的接受[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2 陳欣躍;新時代的電視媒體影響力研究[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3 傅文;試析弗朗茨·卡夫卡挖根生短篇小說中動物角色的意義[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4 王硯;感性與理性之浮沉[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5 吳春茜;人性的守候[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6 何允;高校校園人文景觀營造研究[D];浙江農(nóng)林大學;2010年
7 劉寧;中國海關中的德國之聲1861-1917[D];中國海洋大學;2010年
8 王麗華;論施萊爾馬赫宗教思想的浪漫性[D];湘潭大學;2010年
9 嚴雯;歌德對宗白華藝術人生觀的影響[D];湘潭大學;2010年
10 黃玲;殘雪對卡夫卡小說模式的接受與變異[D];湘潭大學;2010年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李薇薇;“出發(fā)”與“到達”——卡夫卡小說中“自我”的迷惘與困惑[J];當代文壇;2002年03期
2 俞紅秀;分裂 變形 死亡——卡夫卡的異化世界[J];龍巖師專學報;2003年02期
3 施依秀;卡夫卡的存在世界及其意義[J];泰山學院學報;2003年01期
4 曾艷兵;卡夫卡與弗洛伊德[J];湘潭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03年01期
5 陳婷婷;走近卡夫卡[J];溫州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年01期
6 朱文信;卡夫卡:一條在理性密林中迷失了的路徑[J];溫州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年01期
7 丁俊玲;“飄忽”的“影子”——卡夫卡《御旨》解讀[J];名作欣賞;2004年04期
8 曾艷兵;無家可歸的異鄉(xiāng)人——卡夫卡的“歸屬”問題[J];三峽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4年05期
9 陳小曼;對恐懼與死亡的擁抱——卡夫卡及其作品解讀[J];井岡山師范學院學報;2004年03期
10 解英蘭;卡夫卡——生平與創(chuàng)作的零距離[J];忻州師范學院學報;2004年04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傅新娟;;解讀卡夫卡[A];福建省外文學會2007年會暨華東地區(qū)第四屆外語教學研討會論文集[C];2007年
2 楊華娟;;異化的人群 絕望的生存——卡夫卡小說中的異化主題分析[A];2003年福建省外國語文學會年會交流論文文集[C];2003年
3 馬素娟;;卡夫卡小說中的“異化”現(xiàn)象[A];基礎教育理論研究成果薈萃(上卷一)[C];2005年
4 桑迪歡;;卡夫卡的話語世界——從《城堡》看卡夫卡的語言特色和敘事結構[A];江西省語言學會第五屆會員大會暨2002年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2年
5 趙山奎;;無名希臘人的“非歷史命運”:從卡夫卡的一封信解讀其《鄉(xiāng)村醫(yī)生》[A];第十七屆中外傳記文學研究會年會論文摘要集[C];2012年
6 何峰;;邊緣化的冷眼旁觀與后現(xiàn)代的思維向度——魯迅與卡夫卡[A];安徽文學論文集(第2集)[C];2004年
7 曾艷兵;;卡夫卡與老莊哲學[A];東方叢刊(2004年第3輯 總第四十九輯)[C];2004年
8 陳曉蘭;;現(xiàn)代派文學與大都會——從波德萊爾的“游蕩”到卡夫卡的“睡眠”[A];都市文化研究(第8輯)——城市史與城市社會學[C];2013年
9 晏瓊花;陳德光;孔維東;;讀寫互陳 修煉寫作內(nèi)功[A];中華教育理論與實踐科研論文成果選編(第1卷)[C];2009年
10 秋芹·歌樂;羅璇;;德國三位傳媒型作家作品中的東方意象[A];東方叢刊(1998年第3輯 總第二十五輯)[C];1998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任衛(wèi)東 書評人;“卡夫卡”和我一起成長[N];中國圖書商報;2004年
2 洪燭;無法模仿的卡夫卡[N];中華讀書報;2000年
3 曾艷兵;卡夫卡和三個女人[N];中華讀書報;2003年
4 曾艷兵;卡夫卡:從西方到中國[N];中華讀書報;2003年
5 曾艷兵;卡夫卡與三個朋友[N];中華讀書報;2003年
6 曾艷兵;卡夫卡與老莊哲學[N];中華讀書報;2004年
7 曾艷兵;卡夫卡與基爾凱郭爾[N];中華讀書報;2007年
8 趙山奎;卡夫卡的中國想象[N];中華讀書報;2007年
9 石劍峰;卡夫卡全集捷文譯本首次出版[N];中國新聞出版報;2007年
10 石灣;卡夫卡故居[N];中華讀書報;2008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3條
1 張玉娟;“詩之思”:卡夫卡藝術世界的“圖式”[D];華東師范大學;2007年
2 王蔚;卡夫卡在中國的譯介(1979年至今)[D];上海外國語大學;2004年
3 張莉;卡夫卡與20世紀后期中國小說[D];蘇州大學;2006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辛克姍;卡夫卡作品中的小丑形象研究[D];青島大學;2009年
2 賈秀平;卡夫卡的生活與信仰[D];東北師范大學;2009年
3 李明明;“我寫的一切都跟您有關”——卡夫卡的父親情結[D];蘭州大學;2011年
4 佘永強;論卡夫卡小說主題中蘊含的荒誕[D];湖南師范大學;2011年
5 王懷瑞;論卡夫卡創(chuàng)作中的自傳性和超越性特征[D];天津師范大學;2005年
6 韓曉亞;論卡夫卡創(chuàng)作中的悖謬藝術[D];山東師范大學;2002年
7 安冬;論卡夫卡思想創(chuàng)作中的悖論[D];山東師范大學;2007年
8 蔡智敏;卡夫卡小說的生存論解讀[D];陜西師范大學;2002年
9 張飾玉;論卡夫卡創(chuàng)作中的悖謬[D];吉林大學;2004年
10 陸霞;卡夫卡的象征[D];西南交通大學;2004年
,本文編號:2153176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wxchuangz/21531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