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聯(lián)文學的“歷史記憶”
本文選題:蘇聯(lián)文學 + 歷史記憶; 參考:《當代文壇》2013年04期
【摘要】:蘇聯(lián)文學的"歷史記憶"表現(xiàn)為蘇聯(lián)作家在文學創(chuàng)作中創(chuàng)造性地追溯歷史,從歷史的縱向透視人們當下的生存狀況,思索人類的未來發(fā)展。其內(nèi)涵豐富,形式多樣,生動地描寫出民族實有的歷史和虛幻的歷史,從中尋求現(xiàn)代人需要的文化精神與道德傳統(tǒng),并在追溯歷史時總結(jié)了現(xiàn)代社會發(fā)展的經(jīng)驗與教訓,具有深刻的思想內(nèi)蘊和現(xiàn)實審美意義。"歷史記憶"在20世紀七八十年代蘇聯(lián)文學中的大量呈現(xiàn),既有俄羅斯民族文化的淵源,更是蘇聯(lián)作家承載現(xiàn)代人類社會使命使然。
[Abstract]:The "historical memory" of Soviet literature shows that Soviet writers creatively trace back to history in their literary creation, perspective people's current living conditions from the vertical perspective of history, and think about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mankind. It has rich connotation and various forms. It vividly describes the history of national reality and illusory history, seeks the cultural spirit and moral tradition that modern people need, and sums up the experiences and lessons of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society in tracing back history. It has profound ideological connotation and realistic aesthetic significance. " "Historical memory" in the Soviet literature in the 1970s and 1980s presents a large number of Russian national cultural origins, but also the Soviet writers bearing the mission of modern human society.
【作者單位】: 海南師范大學文學院;
【分類號】:I512.06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林海洪;;從尼洛夫娜到薩姆金──高爾基的一生[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9年08期
2 史云燕;;評俄羅斯新農(nóng)民作家作品——以謝爾蓋·葉賽寧為例[J];安徽文學(下半月);2010年12期
3 高建華;;庫普林小說與“五四”抒情小說[J];北方論叢;2012年02期
4 紀秀生;論人類語言的局限[J];北華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0年02期
5 劉建榮;韓靜池;;宗教信仰引導下的俄羅斯文學[J];長城;2009年06期
6 趙楊;人性與人道·社會與歷史——淺探索爾仁尼琴筆下的藝術世界[J];長春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年04期
7 張建英;;新俄羅斯文學的敘事框架[J];長春大學學報;2006年09期
8 劉敏娟;;20世紀世界文壇的奇葩——當代蘇聯(lián)生態(tài)文學管窺[J];成功(教育);2007年10期
9 孫海英;;皮利尼亞克作品的圣愚化[J];重慶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02期
10 王明琦;人生·路·詩歌——勃洛克的生活與創(chuàng)作[J];遼東學院學報;2005年04期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王天紅;中國現(xiàn)代新詩理論與外來影響[D];吉林大學;2011年
2 何青志;隱含作者的多維闡釋[D];吉林大學;2011年
3 曹海艷;頓河哥薩克的群體精神真理探尋與歷史悲劇[D];黑龍江大學;2011年
4 謝周;現(xiàn)實主義與現(xiàn)代主義視野下的《大師和瑪格麗特》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05年
5 宮月麗;從俄羅斯文學透視俄羅斯的宗教哲學理念[D];吉林大學;2007年
6 高建華;庫普林小說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9年
7 邱靜娟;繼承與超越[D];上海師范大學;2009年
8 程殿梅;流亡人生的邊緣書寫[D];山東大學;2010年
9 劉文霞;“俄羅斯性”與“非俄羅斯性”[D];中央民族大學;2010年
10 楊海云;赫魯曉夫時期文化“解凍”研究[D];吉林大學;2010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吳瓊;布寧小說中的普世性思想研究[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2 桂曉;舒克申小說創(chuàng)作與其電影創(chuàng)作的比較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3 張雅婷;什梅廖夫作品中的俄羅斯形象[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4 魏宏娜;從拯救到被拯救——白銀時代文學作品中知識分子形象的轉(zhuǎn)變[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5 王艷慧;馬雅可夫斯基詩歌的藝術世界[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6 代鵬;論《大師和瑪格麗特》的藝術創(chuàng)新[D];山東師范大學;2011年
7 趙曄;論康斯坦丁·巴爾蒙特詩歌中的象征主義[D];吉林大學;2011年
8 黃瑩瑩;阿赫瑪托娃《安魂曲》的結(jié)構(gòu)分析[D];吉林大學;2011年
9 付合梅;最后的周揚 人性的高歌[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10 袁文君;從政治現(xiàn)代性的視角審視俄羅斯“白銀時代”主體觀的興衰[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賈華峰;關于“蘇聯(lián)文學”的概念[J];河南教育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5年01期
2 ;蘇聯(lián)文學動態(tài)[J];俄羅斯文藝;1980年01期
3 ;《蘇聯(lián)文學》一九八一年總目錄[J];俄羅斯文藝;1981年04期
4 王蒙;;蘇聯(lián)文學的光明夢[J];讀書;1993年07期
5 黎皓智;;蘇聯(lián)文學再回首:拾取思想的片斷[J];俄羅斯文藝;2007年02期
6 劉寧;改革浪湖中的蘇聯(lián)文壇——訪蘇散記[J];俄羅斯文藝;1989年03期
7 ;《蘇聯(lián)文學聯(lián)刊》1991年總目錄[J];俄羅斯文藝;1991年06期
8 李毓榛;編寫《20世紀俄羅斯文學史》的思考[J];國外文學;2000年01期
9 張捷;一九八二年蘇聯(lián)文學創(chuàng)作概觀[J];俄羅斯文藝;1983年06期
10 李嵩;試論當代蘇聯(lián)文學中的婦女形象[J];十堰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1990年01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7條
1 張捷;;談談蘇聯(lián)文學的主流[A];忘年交書簡二集[C];2010年
2 胡愛華;朱莉;;后殖民視野下華人歷史記憶塵封殘片的再現(xiàn)——美國華裔文學作品述評[A];第六屆中國跨文化交際研究會年會論文摘要匯編[C];2005年
3 陳新宇;;蘇聯(lián)小說非英雄化主題的演變[A];中國首屆“海峽兩岸俄語教學與研究學術討論會”論文摘要集[C];2005年
4 劉高權(quán);;《鋼鐵是怎樣煉成的》是不是好書?[A];中國語言文學資料信息(1999.1)[C];1999年
5 劉亞丁;;個人毀滅與英雄崇拜——20世紀20-30年代俄羅斯文學闡釋之一[A];中國首屆“海峽兩岸俄語教學與研究學術討論會”論文集[C];2005年
6 唐曉渡;;不僅面對面,,而且心對心[A];中國詩歌研究動態(tài)(第三輯)[C];2007年
7 何云波;;肖洛霍夫與俄羅斯文學傳統(tǒng)[A];中國首屆“海峽兩岸俄語教學與研究學術討論會”論文摘要集[C];2005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玄日善;蘇聯(lián)文學的魅力[N];延邊日報;2005年
2 記者潘啟雯 通訊員張靜鷗;蘇聯(lián)文學“解凍”,凸顯文學社會影響力[N];中國社會科學報;2009年
3 本報記者 康慨;蘇聯(lián)文學解體二十周年[N];中華讀書報;2010年
4 盧彥名;碎化歷史記憶的重塑[N];光明日報;2011年
5 高莉敏;末世之城所承載的歷史記憶[N];文藝報;2010年
6 夏忠憲;蘇聯(lián)文學在后蘇聯(lián)社會的命運[N];文藝報;2008年
7 伊蓮;重新認識“蘇聯(lián)文學”[N];文藝報;2005年
8 本報記者 鄭文豐;藍英年:推開蘇聯(lián)文學真實的大門[N];貴陽日報;2011年
9 李明濱;曹靖華與俄蘇文學學科創(chuàng)建[N];中華讀書報;2007年
10 陳志新;艾特馬托夫的文學世界[N];人民日報;2008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條
1 曹海艷;頓河哥薩克的群體精神真理探尋與歷史悲劇[D];黑龍江大學;2011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覃健;地方敘事中的歷史記憶與民族認同[D];廣西民族大學;2010年
2 李興鋒;論蘇聯(lián)文學在蘇聯(lián)意識形態(tài)演變中的作用[D];中南大學;2009年
3 王敏;記憶的力量[D];廣西師范大學;2004年
4 丁成洋;女性與歷史記憶—試析布克獎獲獎小說《女人時代》[D];南京大學;2012年
5 李鵬程;論80年代中國文學“人學”思潮與蘇聯(lián)文學的關系[D];江南大學;2009年
6 穆林;對托尼莫里森小說《爵士樂》的主題研究[D];重慶師范大學;2009年
7 唐詩;個人的圣經(jīng),民族的史詩[D];蘇州大學;2012年
8 李愛玉;弗朗索瓦絲,從現(xiàn)實到小說[D];首都師范大學;2012年
9 邢飛卓;藝術的表現(xiàn):內(nèi)心情感世界的開掘[D];南京師范大學;2012年
10 王胡達古拉;蘇聯(lián)“解凍”時期戰(zhàn)爭題材文學研究[D];內(nèi)蒙古師范大學;2012年
本文編號:2038812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wxchuangz/20388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