沃克與當代美國女性文學
本文選題:艾麗絲·沃克 + 婦女主義。 參考:《求索》2013年09期
【摘要】:作為美國當代文壇最為活躍的黑人女作家,艾麗斯·沃克以特色鮮明的小說受到了廣泛的關(guān)注。她提出了"婦女主義"的理論,關(guān)注文學創(chuàng)作中的黑人女性話語,其作品反映了女性主義批評理論主題,描述了黑人婦女所遭受的種族和性別的雙重壓迫及對黑人家庭和社會造成的諸多不利影響。她希圖通過黑人婦女尋找真實自我,自救、自強的坎坷經(jīng)歷來重構(gòu)黑人群體的民族意識,爭取黑人與白人之間的平等、友愛。在創(chuàng)作實踐中,艾麗斯·沃克堅持"婦女主義"立場,站在這一立場上,艾麗斯·沃克揭示了黑人婦女在社會中所遭受的雙重壓迫,探索了黑人女性在男權(quán)社會中建立起黑人女性主體意識及實現(xiàn)自我價值的艱難歷程。本文從"婦女主義"思想理論出發(fā),描述并歸納了沃克文學創(chuàng)作的主要特點,最后分析指出其文學作品所展現(xiàn)的時代意義和藝術(shù)價值。
[Abstract]:As the most active black female writer in contemporary American literature, Alice Walker has received extensive attention for her distinctive novels. She puts forward the theory of "feminism" and pays close attention to the black female discourse in literary creation. Her works reflect the theme of feminist criticism theory. 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dual oppression of race and gender and its adverse effects on black families and society. She hopes to reconstruct the national consciousness of the black group through the bumpy experiences of finding the true self, saving herself and strengthening herself, and striving for the equality and fraternity between the black and the white. In her creative practice, Alice Walker adheres to the position of "feminism". From this standpoint, Alice Walker reveals the double oppression of black women in society. The paper explores the difficult course of black women's subjective consciousness and self-worth in male society. Based on the theory of "feminism", this paper describes and summarizes the main features of Walker's literary creation, and finally points out the significance of his literary works and their artistic value.
【作者單位】: 滁州學院外國語學院;滁州學院;
【分類號】:I712.06
【相似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董天;孫瀟瀟;;從姐妹情誼剖析《紫色》中的婦女主義[J];作家;2010年14期
2 尚玉峰;評艾麗絲·沃克的前期長篇小說創(chuàng)作——兼及當代美國黑人女性寫作[J];中華女子學院山東分院學報;2004年04期
3 王成宇;;紫色與婦女主義[J];當代外國文學;2006年02期
4 許明菊;賈玉;;談《紫色》中莎格婦女主義的完美體現(xiàn)[J];鄖陽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9年01期
5 李雪平;;《紫顏色》——“婦女主義”的實踐[J];山東文學;2009年08期
6 龍云;;艾麗絲·沃克“性顛覆”的倫理解讀[J];名作欣賞;2010年03期
7 宣菁;;探索兩性和諧共存的道路——《紫色》標題象征意義的多重解讀[J];名作欣賞;2011年15期
8 ;艾麗絲·沃克與當代美國女性文學[J];江蘇社會科學;2007年05期
9 師卓;;論《紫色》中“紫色”的反原型象征意義——解讀艾麗絲·沃克的婦女主義[J];山花;2009年20期
10 梁工;;婦女主義理論、創(chuàng)作及其圣經(jīng)閱讀[J];東方叢刊;2010年01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2條
1 張潔玉;;期待與失望——解讀艾麗絲·沃克的《日常用品》[A];福建省外國語文學會2009年年會暨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9年
2 胡艷玲;;論《紫色》中被殖民者的矛盾性[A];福建省外國語文學會2009年年會暨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9年
相關(guān)重要報紙文章 前8條
1 邵敏;“被子”與黑人女性自我重塑[N];文藝報;2006年
2 牛水蓮;母性嫌惡的悲哀[N];文藝報;2007年
3 王坤寧;六部作品折桂“21世紀年度最佳外國小說”[N];中國新聞出版報;2008年
4 記者 舒晉瑜;中國學者評出2006年度“21世紀年度最佳外國小說”[N];中華讀書報;2008年
5 王元陸;文學批評家有很大的權(quán)力[N];中華讀書報;2011年
6 王曉英;當代西方女性文學的發(fā)展[N];中華讀書報;2005年
7 李保平;俄羅斯文學,你現(xiàn)在還好嗎[N];遼寧日報;2008年
8 本報評論員 祝乃娟;品特逝世[N];21世紀經(jīng)濟報道;2008年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3條
1 王曉英;走向完整的生存[D];南京師范大學;2006年
2 王淑芹;美國黑人女性主義文學批評研究[D];山東大學;2006年
3 蒲若茜;族裔經(jīng)驗與文化想像[D];暨南大學;2005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石沙西;艾麗絲·沃克的婦女主義話語建構(gòu)[D];華東師范大學;2013年
2 段藝;從婦女主義角度解析艾麗絲·沃克的《紫色》[D];曲阜師范大學;2012年
3 吳明玉;從婦女主義看艾麗絲·沃克《擁有快樂的秘密》[D];四川師范大學;2011年
4 郭立麗;《紫色》中的婦女主義解讀[D];河北師范大學;2012年
5 潘坤;艾麗絲·沃克的婦女主義理論和《紫色》[D];中國海洋大學;2009年
6 陳周新;從婦女主義的角度解讀《紫色》[D];四川師范大學;2011年
7 孟欣;性別,種族,和諧—婦女主義觀下的《紫色》[D];蘭州大學;2011年
8 陶荻;身份和解放[D];南昌大學;2013年
9 劉銳;《父親的微笑之光》之婦女主義解讀[D];湖南大學;2012年
10 徐錦超;尋找自我,,尋找完整[D];山東大學;2008年
本文編號:1780002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wxchuangz/17800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