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視野下的聶華苓后期離散寫作研究
本文選題:聶華苓 + 跨文化視野 ; 參考:《當代作家評論》2014年05期
【摘要】:正在漢語離散文學研究中,存在因不同研究身份視野而產(chǎn)生的研究模式:大陸學者最初關心中華文化傳承問題,對離散者從"葉落歸根"到"葉落生根"的發(fā)展軌跡的描述,指認文化身份從離散到?jīng)_突到認同/混亂的歷程。思路表面順理成章,實難遮蔽其以中華文化為主體,對"花果凋零"凄情認定的民族主義情愫,以中西文化沖突/對抗為核心的二元對立思維模式。盡管這種思維模式歷經(jīng)從"主體(華人)對客體(異鄉(xiāng)他者)"到"主
[Abstract]:In the study of Chinese discrete literature, there is a research model from different perspectives of identity: mainland scholars are initially concerned with the issue of Chinese cultural inheritance, and describe the development track of discrete people from "falling back to root" to "leaf falling root".The process of identifying cultural identity from discrete to conflict to identity / confusion.On the surface, it is difficult to obscure the nationalist feelings of the Chinese culture as the main body, to the sad feelings of "flower and fruit withers", and to the dual opposite thinking mode with the conflict / confrontation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s as the core.Although this mode of thinking has gone from "subject (Chinese) to object (alien)" to "subject"
【作者單位】: 東莞理工學院文學院;
【分類號】:I712.074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2條
1 饒們子;海外華文文學與比較文學[J];東南學術(shù);1999年06期
2 許燕轉(zhuǎn);;同“臺”不演同“臺”事——聶華苓與白先勇“臺北人”主題小說的比較[J];電影評介;2011年06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何泉;呂小輝;索朗白姆;;“地方神”文化影響下的藏族聚落[J];四川建筑科學研究;2011年03期
2 寇國慶;薩義德論知識分子[J];安徽電氣工程職業(yè)技術(shù)學院學報;2005年02期
3 華泉坤,張浩;《暴風雨》——莎士比亞后殖民解讀的一個個案[J];安徽大學學報;2004年05期
4 陳兵;牛振宇;;《金銀島》:西方人的“東方幻象”[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年02期
5 潘學權(quán),王家明;文學翻譯與“東方形象”[J];安徽教育學院學報;2004年05期
6 陳麗慧;美國夢——評彼得·凱里的短篇小說《美國夢》[J];安徽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4年04期
7 溫育仙;;后殖民語境下的翻譯策略研究——兼談霍譯《紅樓夢》的翻譯策略選擇[J];安徽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03期
8 楊珊;;評《河灣》的敘事藝術(shù)[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8年02期
9 王均萍;;從《熱帶癲狂癥患者》看茨威格對西方主體性的建構(gòu)[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8年08期
10 明晶;萬秀增;;重新解讀黃哲倫的《蝴蝶君》[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9年03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金璐;;不完全的解構(gòu):黃哲倫《蝴蝶君》中的文化誤讀[A];首屆海峽兩岸外語教學與研究學術(shù)研討會暨福建省外國語文學會2011年會論文集[C];2011年
2 楊朋;;試論美國電影中華人女性形象的文化屬性[A];語言與文化研究(第一輯)[C];2007年
3 楊倩倩;;掀開毛姆的“彩色面紗”——《彩色的面紗》的東方主義解讀[A];語言與文化研究(第六輯)[C];2010年
4 何瑋薇;;2001年-2008年法國《觀點》雜志旅游專欄分析——法國人想象中的中國[A];福建省外國語文學會2009年年會暨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9年
5 王文煜;;淺析《失落》中移民文化身份的重構(gòu)[A];福建省外國語文學會2010年年會論文集[C];2010年
6 曾惟民;;《停滯的帝國——兩個世界的撞擊》中的中國形象[A];福建省外國語文學會2010年年會論文集[C];2010年
7 楊子;;身體、空間與認同——梅蘭芳訪美演出的價值向度與現(xiàn)實啟示[A];中國傳媒大學第三屆全國新聞學與傳播學博士生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9年
8 潘世杰;;回族飲食文化禁忌理念解讀[A];中國回商文化(第二輯)[C];2009年
9 秦紅嶺;;全球化語境下建筑地域性特征的重新認識與構(gòu)建[A];地域建筑文化論壇論文集[C];2005年
10 田兆耀;;管窺新時期我國生態(tài)電影的思想內(nèi)涵[A];新世紀新十年:中國影視文化的形勢、格局與趨勢——中國高等院校影視學會第十三屆年會暨第六屆中國影視高層論壇論文集[C];2010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李湘;論虹影小說的河流意象[D];廣西師范學院;2010年
2 孫笑晨;白色陰影下的回歸—小說《黎明之屋》的后殖民解讀[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3 陳平焰;美國華裔生存狀態(tài)的多維度透視[D];湘潭大學;2010年
4 張穎;跨越與再現(xiàn)[D];天津理工大學;2009年
5 顏培;跨文化書寫[D];江南大學;2010年
6 陳燁;譚恩美小說和張藝謀電影中的東方主義[D];南昌大學;2010年
7 任孝霞;比較文學辨“異”研究[D];南昌大學;2010年
8 陳晨;木雕花板在室內(nèi)環(huán)境中的應用研究[D];中南林業(yè)科技大學;2010年
9 陳海紅;論薩義德的文學觀[D];山東師范大學;2011年
10 劉娜;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殖民”與學校道德教育的應對[D];山東師范大學;2011年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袁園;試論聶華苓小說的逃亡主題[J];岳陽職業(yè)技術(shù)學院學報;2003年03期
2 童翠萍;;聶華苓的“三生影像”[J];山東圖書館學刊;2009年01期
3 壽清涼;聶華苓:“逃與困”語境中的原鄉(xiāng)寓言[J];語文學刊;2005年05期
4 李愷玲;“真空”中的探索(續(xù))——淺論聶華苓的創(chuàng)作道路[J];湖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4年06期
5 丁子人;“溶傳統(tǒng)于現(xiàn)代”——試論聶華苓的長篇小說《桑青與桃紅》的藝術(shù)方法[J];中國文學研究;1989年03期
6 章子仲;思鄉(xiāng)的情懷 離奇的世相——初讀聶華苓的幾本小說[J];湖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2年05期
7 袁園,江合友;自我的敘述與敘述的自我——試析聶華苓小說的逃亡主題[J];世界華文文學論壇;2003年02期
8 王勛鴻;;“千山外,水長流”——聶華苓作品中的原鄉(xiāng)書寫[J];現(xiàn)代語文(文學研究版);2006年04期
9 陸潛;文化使者在上海 伴侶相依在英美──李約瑟與魯桂珍·聶華苓與安格爾[J];編輯學刊;2001年06期
10 曾令甫;聶華苓小傳[J];湖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2年05期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張昌華;聶華苓印象[N];人民日報海外版;2002年
2 蘇童;聶華苓的《三生三世》:回憶成為她最蒼涼的姿勢[N];中華讀書報;2004年
3 何賢桂;追尋自由的足跡[N];中國教育報;2008年
4 書評人 朱航滿;一個時代一群文人的真實處境[N];中國圖書商報;2008年
5 李景端;推動中美文學交流的熱心人[N];中華讀書報;2007年
6 本報書評人 解璽璋;一段因苦難而生輝的歷史[N];中華讀書報;2008年
7 百文;一個動人的姿勢[N];中國郵政報;2004年
8 夏榆邋吳瑤;現(xiàn)在的作家沒有前一代的深度了[N];南方周末;2008年
9 公仲;這是兩種不同的寫作追求和價值觀[N];文藝報;2004年
10 本報記者 師欣;再看一眼這個“丑陋”的中國人[N];南方周末;2006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2條
1 陳學芬;自我與他者:當代美華移民小說中的中美形象[D];河南大學;2013年
2 師彥靈;美國當代華裔女性文學創(chuàng)傷敘事研究[D];蘭州大學;2012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孫芳;探索和歸屬:聶華苓價值觀的轉(zhuǎn)變[D];汕頭大學;2011年
2 仲昭陽;流散語境中的母國記憶[D];江南大學;2011年
3 許彩蘭;在逃離與追憶中尋找[D];暨南大學;2012年
4 陳麗軍;聶華苓創(chuàng)作的文化心態(tài)研究[D];蘇州大學;2009年
5 鄭周明;一個文學生產(chǎn)機制時代的微景[D];上海大學;2013年
6 王云霞;臺灣留學生小說主題研究[D];山西大學;2011年
7 李曉鷗;美國華文文學文革題材小說研究[D];廣西師范大學;2010年
8 張海艷;論20世紀中后期臺灣留美作家群創(chuàng)作中的美國形象[D];西南大學;2011年
9 俞巧珍;當代大陸遷臺女作家流寓經(jīng)驗書寫研究[D];廣西民族大學;2013年
10 穆晶晶;20世紀中西精神漂泊主題文學比較研究[D];遼寧大學;2011年
,本文編號:1738740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wxchuangz/17387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