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厄普代克欲望記憶書寫的審美情趣
本文關(guān)鍵詞: 厄普代克 年代 審美主義 記憶 家庭 出處:《當代外國文學》2013年04期 論文類型:期刊論文
【摘要】:約翰·厄普代克創(chuàng)作于世紀之交的短篇小說集《愛的插曲》通過記憶重構(gòu)了20世紀60年代的婚外戀敘事,重新定義了那個時代的生活并賦予其意義。依丹麥哲學家克爾凱郭爾的"生存三境界"理論,60年代的美國信仰傳統(tǒng)式微,人們遠離了宗教境界,陷入曖昧性之中,并且面臨道德真空,倫理境界亦不復存在;此時主人公們沉浸在審美境界中,追求審美主義的生活方式,追逐欲望的最大化,最終難免陷入幻滅與絕望。厄普代克重寫了那段歷史,展現(xiàn)了被忽視的60年代之私人領(lǐng)域,揭示了"欲望烏托邦"的脆弱無力。
[Abstract]:John Updike's collection of short stories at the turn of the century, the episode of Love, reconstructs the 1960s affair narrative from memory. According to the Danish philosopher Kierkegaard's theory of "three realms of existence" and the decline of American faith tradition in the 1960s, people were far away from the religious realm. Falling into ambiguity, and facing a moral vacuum, the ethical realm also no longer exists; At this time, the protagonists immerse themselves in aesthetic realm, pursue the life style of aestheticism, pursue the maximization of desire, and finally inevitably fall into disillusionment and despair. Updike rewrites that period of history. It reveals the neglected private sphere of 60s and the weakness of Utopia.
【作者單位】: 上海外國語大學英語學院;
【基金】:上海市哲學社會科學規(guī)劃課題青年項目(2013EWY004) 上海外國語大學校級規(guī)劃基金項目(2012114010)階段成果
【分類號】:I712.074
【正文快照】: 最初來到北美的清教徒往往不是只身闖蕩新大陸的冒險者,而是攜手移民的夫妻。建立在婚姻基礎(chǔ)上的家庭是美利堅價值觀與生活方式的核心要素,是美國社會的基石,也是美國人?“個人幸福的必然要求與首要條件"(Millard 8)。然而這個國家引以為豪的家庭卻在20世紀60年代逐漸走向瓦解
【參考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條
1 伏爾克·哈格,亞歷克桑德·奧桑,徐莉;“我們曾經(jīng)失去過控制”——厄普代克訪談錄[J];譯林;2005年04期
【共引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李X;;16世紀英國宗教改革不徹底的原因[J];重慶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08期
2 王勁;向敏;;塵世中的伊甸園——約翰·厄普代克作品中的宗教思想解讀[J];重慶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05期
3 劉莘;;安瑟倫的本體論證明及其思想史意義[J];重慶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年06期
4 劉莘;;蘇格拉底:靈魂的二重性與救贖[J];重慶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年03期
5 范圍;高耀明;;中世紀大學三題[J];大學(研究與評價);2009年02期
6 張清君;;走不出自己:重讀厄普代克《夫婦們》[J];呼倫貝爾學院學報;2010年03期
7 鄧俊娥;;從《自傳》看富蘭克林的宗教觀[J];東北農(nóng)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年06期
8 王唯;;十字架與龍圖騰:簡論基督教文化與中國文化及現(xiàn)代文學的關(guān)系[J];湖北經(jīng)濟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0年11期
9 張俊;;圓善與啟蒙[J];海南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0年02期
10 謝振東;;美國宗教政治的基本經(jīng)驗[J];中共杭州市委黨校學報;2010年03期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劉翼斌;概念隱喻翻譯的認知分析[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1年
2 陶永新;14-17世紀歐洲自然法思想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07年
3 陳沛志;西歐中世紀經(jīng)院哲學研究[D];天津師范大學;2008年
4 史亞娟;文化的狂歡[D];首都師范大學;2008年
5 紀銀平;希爾施猶太教思想研究[D];山東大學;2008年
6 王彥;中世紀猶太教教條思想研究[D];山東大學;2008年
7 楊矗;對話詩學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08年
8 傅麗莉;安塞爾姆·基弗研究[D];南京藝術(shù)學院;2009年
9 曹文宏;伯林自由主義政治思想研究[D];蘇州大學;2008年
10 張艷蕊;戴維·洛奇天主教小說的宗教意識[D];山東大學;2010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王麗華;論施萊爾馬赫宗教思想的浪漫性[D];湘潭大學;2010年
2 陳闊;厄普代克“兔子四部曲”中的死亡意識及其現(xiàn)代意義[D];江南大學;2010年
3 于洋;超越二元對立的選擇[D];湖北工業(yè)大學;2011年
4 柳燕;“兔子四部曲”中的基督教世俗化現(xiàn)象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5 張舒;安魂曲“悲劇性”人文主義折射[D];杭州師范大學;2011年
6 謝子卿;自由意志與道德責任[D];上海師范大學;2011年
7 王國昌;論西方哲學中的上帝觀[D];延安大學;2011年
8 王恒;基督教和道教關(guān)于女性態(tài)度的比較研究[D];華僑大學;2011年
9 石薇;尋求神圣與世俗的平衡[D];湖南科技大學;2011年
10 夏鵬;尋找家園[D];浙江師范大學;2011年
【相似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郭英劍,王弋璇;約翰·厄普代克研究在中國[J];外國文學;2005年04期
2 蘇新連;;在真實與虛構(gòu)之間——評約翰·厄普代克《尋找我的面孔》[J];西南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06期
3 宋德發(fā),酉平平;天國離我們越來越遠——論厄普代克長篇小說《馬人》[J];德州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年01期
4 郝蘊志;約翰·厄普代克的宗教觀與其筆下的東方宗教[J];天津外國語學院學報;2005年03期
5 宋德發(fā);;誰能詩意地安居——解讀厄普代克長篇小說《農(nóng)莊》[J];湖南人文科技學院學報;2006年05期
6 郝蘊志;;信仰的無奈:約翰·厄普代克與新教世俗化[J];四川外語學院學報;2006年06期
7 宋德發(fā);;中國的厄普代克翻譯[J];外國文學動態(tài);2006年02期
8 蘇新連;;厄普代克:跨越新千年的小說創(chuàng)作[J];外國文學動態(tài);2006年04期
9 金衡山;;道德、真實、神學:厄普代克小說中的宗教[J];國外文學;2007年01期
10 郝蘊志;;約翰·厄普代克小說中的基督新教[J];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2007年02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1條
1 彭思嘉;;逃避與追尋——論厄普代克《兔子,跑吧》之“跑”的雙重性[A];福建省外國語文學會2009年年會暨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9年
相關(guān)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錢程;約翰·厄普代克與藝術(shù)的不解之緣[N];中華讀書報;2006年
2 張瑞紅;約翰·厄普代克的人生觀[N];文藝報;2011年
3 胡朗;厄普代克的三大秘密[N];深圳商報;2003年
4 鄒海侖;厄普代克《早期故事集:1953-1975》出版[N];中華讀書報;2004年
5 本報記者 王胡;厄普代克舊作獲?思{獎[N];中華讀書報;2004年
6 記者 康慨;厄普代克的勁筆[N];中華讀書報;2009年
7 匡詠梅 《世界文學》編輯;愛,小口小口舔[N];中國圖書商報;2003年
8 邱華棟;約翰·厄普代克寫作的三大秘密[N];中國圖書商報;2008年
9 康慨;美國書展聚焦互聯(lián)網(wǎng)和數(shù)字化[N];中華讀書報;2007年
10 見習記者 彭德倩;藝術(shù)真諦在于隱含的痛[N];文學報;2004年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1條
1 靳涵身;重寫與顛覆—約翰·厄普代克“《紅字》三部曲”之互文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07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李若白;厄普代克《兔子,跑吧》評析[D];內(nèi)蒙古大學;2011年
2 王弋璇;約翰·厄普代克小說中的女性世界[D];鄭州大學;2005年
3 薛偉;約翰·厄普代克作品中的哲學思辨[D];天津師范大學;2006年
4 谷婷婷;由對立到融合—厄普代克小說中的宗教主題探討[D];安徽大學;2004年
5 田新科;論約翰·厄普代克對女性意識的探尋[D];河北大學;2009年
6 厲彥花;論厄普代克在《兔子,跑吧》中的宗教觀[D];山東師范大學;2006年
7 劉玲玲;約翰·厄普代克與索倫·克爾凱郭爾[D];陜西師范大學;2007年
8 孫慧珍;對厄普代克《兔子,,跑吧》和《兔子歸來》的女性主義解讀[D];山東師范大學;2012年
9 張敏;約翰·厄普代克的《兔子·跑吧》中兔子不幸婚姻的分析[D];遼寧師范大學;2012年
10 許必涵;人生價值的尋求與困惑[D];江南大學;2009年
本文編號:1445574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wxchuangz/14455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