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統(tǒng)時代”中的歐美“80后”文學
本文關鍵詞:“系統(tǒng)時代”中的歐美“80后”文學 出處:《中國圖書評論》2013年07期 論文類型:期刊論文
更多相關文章: 文學寫作 寫作課 作家 創(chuàng)意 時代 文學市場 寫作教學 歐美 教學系統(tǒng) 寫作系統(tǒng)
【摘要】:正在人口學中,出生于20世紀70年代末至20世紀80年代之間的一代人常被稱為"Y一代",不論是與美國的"垮掉的一代",還是與歐洲的"68一代"相比,Y一代似乎都沒有表現(xiàn)出文化上的代際斷裂感,坎依(StephenCannon)指出,與之前的各代人不同,Y一代對音樂、電影以及各種產品的偏好,并沒有與其父母表現(xiàn)出明顯不同。與此相應,在歐美的當代文學領域中,"80后"也尚未構成一個有效的批評范
[Abstract]:Is demographic that, a generation born between late 1970s and 1980s are often called "Y generation", whether it is with the "Beat Generation", or compared with Europe's "68 generation", Y generation do not seem to show a sense of intergenerational cultural fault, Kany (StephenCannon) pointed out that each generation is different from before, the Y generation of music, movies and various product preferences, and their parents did not exhibit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Accordingly, in Europe and in the contemporary Chinese literature field, "80" has not yet formed an effective criticism fan
【作者單位】: 復旦大學中文系;
【分類號】:I109
【正文快照】: 在人口學中,出生于20世紀70年代末至20世紀80年代之間的一代人常被稱為“Y一代”,不論是與美國的“垮掉的一代”,還是與歐洲的“68一代”相比,Y一代似乎都沒有表現(xiàn)出文化上的代際斷裂感,坎儂(StephenCannon)指出,與之前的各代人不同,Y一代對音樂、電影以及各種產品的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張蕓;;創(chuàng)意寫作與美國戰(zhàn)后文學[J];書城;2009年12期
2 尾崎真理子;丁莉;;無題[J];作家;2011年15期
3 黃新成;創(chuàng)意獨特的《鄉(xiāng)村棄兒弗朗索瓦》[J];四川外語學院學報;2005年04期
4 楊向榮;;威廉·斯泰倫訪談錄[J];青年文學;2008年01期
5 李秀清;;帝國意識與吉卜林的文學寫作[J];英美文學研究論叢;2009年01期
6 吳克非;;試析《這里的黎明靜悄悄》小說的寫作手法[J];黔東南民族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6年02期
7 ;熱帖[J];意林(原創(chuàng)版);2010年07期
8 孫全順;;女性·作家·時代——《名利場》與《簡·愛》比較探討[J];時代文學(上半月);2011年10期
9 余華;;一個作家的力量[J];小說界;2005年06期
10 西川;個我,他我,一切我(外六題)[J];天涯;1998年01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李倩;;從《世界丑聞》解析博爾赫斯的“作家”身份[A];終結與起點——新世紀外國文學研究[C];2002年
2 丁建寧;;簡論默多克的《在網(wǎng)下》[A];終結與起點——新世紀外國文學研究[C];2002年
3 張龍海;;關公戰(zhàn)木蘭——透視美國華裔作家趙建秀和湯亭亭之間的文化論戰(zhàn)[A];福建省外國語文學會2003年年會論文集[C];2003年
4 包麗麗;;《紫顏色》的色彩象征體系[A];外國文學論集——世紀末的探索與思考[C];1997年
5 汪麗影;;沒開槍的理由——簡析大岡升平的《俘虜記》[A];終結與起點——新世紀外國文學研究[C];2002年
6 王春澤;;論劃時代的作家——讀高爾基論契訶夫小說札記[A];全國馬列文藝論著研究會第十八屆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2年
7 戴鴻斌;;《鐵蹄》與《黨生活者》[A];福建省外國語文學會2003年年會論文集[C];2003年
8 謝園坤;;通過象征手法的運用解讀《大人物蓋茨比》[A];探索 創(chuàng)新 發(fā)展[C];2000年
9 張志忠;;跨越時空的文學對話——評《?思{與莫言比較研究》[A];中國當代文學研究·2006卷[C];2006年
10 吳颯;;失去的伊甸園和穆蒂斯的夢——評《將軍峰》的主題思想[A];國際交流學院科研論文集(第一期)[C];1994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當下文學寫作的三個“門”[N];文學報;2008年
2 石舒清;澄明 健康 和諧[N];寧夏日報;2004年
3 吳健平;悲劇性的作家與悲劇色彩的人物[N];文學報;2003年
4 黃集偉;普通人的喧囂與孤獨[N];信息時報;2003年
5 康慨;德國向以色列作家授勛 阿莫斯·奧茲獲歌德獎[N];中華讀書報;2005年
6 實習記者 丁麗潔;一個始終“在場”的作家[N];文學報;2004年
7 陳亮 譯;不思變革的作家視野太狹隘了[N];文藝報;2001年
8 中國國際廣播電臺駐德國記者 邵建光;德作家新作惹爭議[N];中華新聞報;2002年
9 商報特約記者 魏蘆華;新思維方式下作家為什么而作?[N];中國圖書商報;2006年
10 本報記者 李晉悅;文學何處覓英雄[N];中華讀書報;2006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張瓊;矛盾情結與藝術模糊性[D];復旦大學;2005年
2 李秀清;帝國意識與吉卜林的文學寫作[D];北京語言大學;2008年
3 劉暉;從單柄眼鏡到戒尺——論圣伯夫的批評方法[D];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00年
4 謝芳;從代表性作家的代表作看20世紀德語戲劇的美學特征[D];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03年
5 鄧中良;奈保爾小說的后殖民解讀[D];上海外國語大學;2004年
6 余富兆;從現(xiàn)實主義的復歸到多元并舉[D];中國人民解放軍外國語學院;2007年
7 汪雋;列斯科夫的創(chuàng)作與民間文學[D];上海外國語大學;2007年
8 王光林;錯位與超越[D];華東師范大學;2003年
9 葉紅;永不枯竭的心靈之泉[D];上海外國語大學;2004年
10 王敬慧;永遠的異鄉(xiāng)客[D];北京語言大學;2006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陳建敏;向死而生[D];山東師范大學;2001年
2 葉繼峰;《麥不死》中的私小說性質[D];吉林大學;2007年
3 郭曉靜;重評吉卜林:一位理想主義作家而非帝國主義作家[D];鄭州大學;2004年
4 王天鵬;從作家到政治家的石原慎太郎[D];東北師范大學;2006年
5 孔小剛;解讀“垮掉的一代”[D];西北師范大學;2004年
6 樊琳;《我的光輝歲月》和《一切為了愛》中角色之比較分析[D];華東師范大學;2005年
7 王萌;沖繩作家目取真俊的文學特色[D];吉林大學;2006年
8 陳星好;從《看,灰色的馬》看五木寬之的批判精神[D];吉林大學;2006年
9 黃姣;《生活的探求》與島木健作的“再轉向”[D];吉林大學;2007年
10 董麗麗;《S·卡爾瑪氏的犯罪》中人的“存在”的探求[D];吉林大學;2008年
,本文編號:1358369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wxchuangz/13583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