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恩美長篇小說哥特式特征分析
發(fā)布時間:2017-12-07 20:15
本文關鍵詞:譚恩美長篇小說哥特式特征分析
【摘要】:在文學領域,哥特式因其“怪力亂神”、“叛道離經(jīng)”的特征一直備受爭議。從出現(xiàn)到現(xiàn)在,具有哥特式特征的文學作品一直處于文學評論、爭議的中心地帶,也一直都處于文學的邊緣地帶,,不為重視。但反觀歐美文學的發(fā)展,我們可以看到,將哥特式特征運用到文學創(chuàng)作中的傳統(tǒng)卻一直都存在并對歐美文學的發(fā)展產(chǎn)生著深刻的影響。在許多包括文學大家在內的作家如莎士比亞、狄更斯、霍桑、?思{、坡、斯蒂芬·金等等的作品中,我們都可以看到這一特征的體現(xiàn)并取得了不凡的效果。 作為華裔作家杰出代表之一的譚恩美,她的小說以東方文化作為媒介,運用怪誕、神秘、恐怖的手法,跨越了文化與民族,以獨到深刻的筆觸刻畫女性心理,多角度審視不同族群里人物錯綜復雜的關系,為讀者打開了一道通往神奇世界的大門。小說在推出后都成為了暢銷書,并被譯成多種語言,在評論界和讀者群中都產(chǎn)生了巨大的反響。 鑒于哥特在文學中歷久不衰的“奇特”現(xiàn)象,鑒于華裔美國文學在當下是一個不斷拓展和受到重視的空間,同時,也鑒于譚恩美在當代美國文學中的重要地位,以及當下對于譚恩美小說文學手法運用研究的不足,文章嘗試以譚恩美的長篇小說為主,從文本細讀出發(fā),對文本進行分析,并側重關注其作品中哥特式特征的應用和表現(xiàn),從而探索譚恩美頗具獨特魅力的寫作風格,領略其文學藝術價值和美學價值。論文以文學作品為依托,采用描述性方法,同時結合闡釋學、敘事學、接受美學等相關理論與概念對作品進行解讀,分析并梳理出作品中的哥特式特征。論文希翼通過這種嘗試,能夠在文學研究的范疇,為重新認識以譚恩美為代表的華裔作家作品的文學價值開拓一條新的道路。其二,則是希望以譚恩美的小說為媒介,我們可以拋開以往我們固有的評判標準,從一個可行的角度入手,進而重新認識哥特式特殊的文學價值。
【學位授予單位】:重慶師范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4
【分類號】:I712.074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顧世民;;《灶神之妻》與東西方文化的融合[J];北方論叢;2006年06期
2 李會芳;;哥特小說的產(chǎn)生[J];北京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9年02期
3 劉怡;;“哥特”在西方文化語境中的演變[J];當代文壇;2012年02期
4 趙麗玲;周金聲;;中國古代神話傳說簡論[J];湖北工業(yè)大學學報;2008年06期
5 萬濤;許麗芹;;異質文化的時空交錯——解讀譚恩美作品[J];南昌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0年04期
6 李雪梅;;美國華裔女性文學中的超自然現(xiàn)象[J];攀枝花學院學報;2012年01期
7 羅昔明;;哥特小說美國化之探析[J];青海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年01期
8 於鯨;;哥特小說的恐怖美學:崇高與詭異[J];四川外語學院學報;2008年02期
9 劉新明;拂拭歷史的塵埃 重現(xiàn)藝術的光彩——試論哥特式小說的藝術特點、成就及影響[J];上海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4年01期
10 王小燕;;論譚恩美小說的鬼魂敘事——以《百感神秘》和《接骨師的女兒》為例[J];紹興文理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2013年04期
本文編號:1263639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wxchuangz/12636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