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蘭福德鎮(zhèn)》流言的政治符碼——英國侵略西藏戰(zhàn)爭在19世紀中期的文學先聲
本文關鍵詞:《克蘭福德鎮(zhèn)》流言的政治符碼——英國侵略西藏戰(zhàn)爭在19世紀中期的文學先聲
更多相關文章: 蓋斯凱爾 克蘭福德鎮(zhèn) 西藏 流言
【摘要】:《克蘭福德鎮(zhèn)》有一則關于浪子彼得成為西藏達賴喇嘛的流言,這個看似荒誕不經的文本細節(jié)表現出宗教與政治的沖突,文字符碼間透露出濃厚的政治色彩。流言背后潛藏的是大英帝國在當時歷史背景下日益迫切吞并西藏的圖謀,它可以被視為英國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兩次侵略西藏戰(zhàn)爭在文學領域的輿論先兆。
【作者單位】: 杭州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
【關鍵詞】: 蓋斯凱爾 克蘭福德鎮(zhèn) 西藏 流言
【基金】:國家社會科學基金后期資助項目“蓋斯凱爾小說對維多利亞精神的傳承與變革”(12FWW011) 浙江省社科聯(lián)研究重點課題“現代化過程中蓋斯凱爾的女性敘事研究”(2012Z67) 杭州師范大學望道青年文科學者激勵項目“小說敘事中的文化動因研究”(RWWD1321)
【分類號】:I561.074
【正文快照】: 0.引言英國維多利亞時代女作家伊麗莎白·蓋斯凱爾(Elizabeth Gaskell)的代表作《克蘭福德鎮(zhèn)》(Cranford,1853)論及浪子彼得在南亞次大陸和喜馬拉雅山脈的殖民活動,引起了西方學界的廣泛關注。批評家們在這一領域取得了不少有價值的成果,然而他們基本都局限于將書中涉及的印度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2條
1 周銘;;“流言”的政治功能——波特的“故事”與“詩”[J];外國文學評論;2011年02期
2 劉錦濤;張箭;;基督教傳入西藏年代析[J];西藏研究;2008年05期
【共引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祝勇;;刀與佛(散文)[J];邊疆文學;2009年01期
2 丁浩;;淺析近代印度國大黨的教派主義傾向及其影響[J];重慶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年01期
3 楊青云;;當代涉藏作家的西藏書寫[J];重慶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年10期
4 張召庸;喜饒尼瑪;;清末民初拉薩動亂性質初析[J];中國藏學;2011年01期
5 韓建萍;;1837-1857年英國對印度政策的調整與危機[J];遼東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04期
6 張瑋;;安納德長篇小說中賤民形象分析[J];東方論壇;2011年04期
7 金光美;;英美霸權與英語全球化[J];甘肅社會科學;2009年02期
8 沙健孫;;用唯物史觀考察殖民主義問題的重要著作——學習馬克思1853年關于印度問題的論文札記[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0年05期
9 羅圣榮;汪愛平;;馬來西亞馬華族群關系與馬印族群關系之比較研究[J];廣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年02期
10 李加洞;諶煥義;;論二戰(zhàn)前印度國大黨土邦政策的演變[J];廣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年01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條
1 趙艾東;;19世紀英人古柏(Cooper)的康區(qū)考察與英國對中國西南邊疆的覬覦[A];任乃強與康藏研究學術研討會論文摘要[C];2009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吾斯曼江·亞庫甫;16至19世紀維吾爾族史學史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11年
2 連東;中國、印度與東南亞之間的鴉片“三角貿易”研究(1602-1917)[D];河北師范大學;2011年
3 耿兆銳;約翰·密爾的印度觀研究[D];復旦大學;2011年
4 楊梅;近代西方人在云南的探查活動及其著述[D];云南大學;2011年
5 毛悅;大國夢想:印度經濟改革與增長的深層動力[D];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11年
6 李強;英屬印度西北邊疆政策和中國西部邊疆危機[D];暨南大學;2005年
7 賀玉高;霍米·芭芭的雜交性理論與后現代身份觀念[D];首都師范大學;2006年
8 尹錫南;英語世界中的印度書寫[D];四川大學;2006年
9 周娟;1616年至1959年的不丹與中國西藏關系史研究[D];蘭州大學;2007年
10 李金云;論泰戈爾思想和文學創(chuàng)作中的宗教元素[D];復旦大學;2009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奉定勇;論印度獨立前后的社會轉型[D];湘潭大學;2010年
2 高潔;藏族傳統(tǒng)家具裝飾藝術及風格研究[D];昆明理工大學;2009年
3 王倩;近代印度梵社及其活動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11年
4 盧俊德;印占中國領土東段地區(qū)歷史及現狀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11年
5 楊云云;印度附屬學院的發(fā)展對我國獨立學院的啟示[D];河北師范大學;2011年
6 牟學麟;薩克雷與帝國的擴張[D];四川外語學院;2011年
7 于紅梅;中印邊界問題研究[D];外交學院;2011年
8 曹永青;印度賤民解放的歷史透視:過程、問題和展望[D];河北師范大學;2011年
9 倪玲玲;19世紀末20世紀初英國“仁慈專制”統(tǒng)治下的印度人口普查研究[D];復旦大學;2011年
10 肖福林;印度公營企業(yè)改革的政治內涵[D];復旦大學;2011年
【二級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6條
1 尼古拉斯·迪方佐;普拉尚·博爾迪亞;艾彥;;流言、傳言和都市傳說[J];第歐根尼;2008年01期
2 帕梅拉·多諾萬;霍桂桓;;無根據之談無根據到什么程度? 流言研究百年回顧[J];第歐根尼;2008年02期
3 米歇爾-路易·魯凱特;艾彥;;流言理論和問題理論[J];第歐根尼;2008年02期
4 讓-布魯諾·勒納爾;艾彥;;否定性流言[J];第歐根尼;2008年02期
5 王永紅;;略論天主教在西藏的早期活動[J];西藏研究;1989年03期
6 房建昌;;西藏基督教史(上)[J];西藏研究;1990年01期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誠銘國際 拍前預覽[J];收藏家;2005年05期
2 張成付;;宗教與西藏對清朝中央政權的認同[J];學理論;2009年32期
3 張安禮;;淺析明太祖朱元璋對藏僧的多封眾建[J];西藏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年02期
4 ;論點摘編[J];中國西藏(中文版);2011年05期
5 邊多;;西藏民族民間器樂發(fā)展史(二)——《中國器樂集成·西藏卷綜述》[J];西藏藝術研究;1993年02期
6 王堯 ,沈衛(wèi)榮;試論藏族的史學和藏文史籍(續(xù))[J];史學史研究;1988年03期
7 劉永凌;;1992年藏學研究主要論文、資料索引(下)[J];中國藏學;1993年02期
8 星全成;;《欽定藏內章程二十九條》及其意義[J];青海師范大學民族師范學院學報;2005年02期
9 妙音智;;卓彌譯師與瑪爾巴尊者——新譯密乘時期的兩大宗師[J];法音;1993年08期
10 陳柏萍;;班禪系統(tǒng)在清朝治理西藏中的作用[J];青海民族研究;2006年02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鄧傳力;邊普;;藏傳佛教與拉薩城市轉經道空間[A];首屆中國民族聚居區(qū)建筑文化遺產國際研討會論文集[C];2010年
2 張亞莎;;藏傳佛教“佛鵬”源流考——青藏高原Khyung圖形的演變脈絡[A];全球化下的佛教與民族——第三屆兩岸四地佛教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9年
3 曹學文;;藏傳佛教在炳靈寺發(fā)展之述評[A];炳靈寺石窟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3年
4 班班多杰;扎洛;周拉;孫悟湖;;近年來藏族宗教生活中出現的若干新現象[A];宗教與民族(第六輯)[C];2009年
5 向紅笳;;藏傳佛教在北美的傳播[A];多元視野中的中外關系史研究——中國中外關系史學會第六屆會員代表大會論文集[C];2005年
6 郎維偉;;四川康區(qū)藏傳佛教覺姆現狀研究[A];“西藏和其他藏區(qū)現代化道路選擇”學術研討會論文摘要集[C];2001年
7 郎維偉;;試論康藏文化與藏傳佛教的關系——為紀念任乃強先生而作[A];任乃強與康藏研究學術研討會論文摘要[C];2009年
8 班班多杰;;為道、為學、為器——簡論藏傳佛教和藏族文化的關系[A];宗教與民族(第貳輯)[C];2003年
9 才讓;;當代藏傳佛教的社會影響及發(fā)展特征[A];宗教與民族(第四輯)[C];2006年
10 沈桂萍;;藏傳佛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的歷史考察[A];當代中國民族宗教問題研究(第3集)[C];2008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本報記者 王輝;一場智慧的較量[N];中國民族報;2005年
2 記者 張倩 實習生 張春霞;甘肅省藏傳佛教界人士座談會舉行[N];甘肅日報;2006年
3 吳健禮;漫話古代漢傳佛教與藏傳佛教的聯(lián)系[N];西藏日報;2006年
4 吳健禮;漫話古代漢傳佛教與藏傳佛教的聯(lián)系[N];西藏日報;2006年
5 記者 木佳;劉延東會見藏傳佛教高僧高級學銜獲得者[N];中華工商時報;2006年
6 記者 蘇琳;第四屆藏傳佛教高級學銜授予活動在京舉行[N];經濟日報;2008年
7 本報記者 李銀發(fā);佛學院里書聲瑯瑯[N];云南日報;2009年
8 石山;藏傳佛教的歷史性變革[N];中國民族報;2004年
9 班班多杰 孫悟湖;藏傳佛教對藏、蒙古等民族文化生活的影響[N];中國民族報;2002年
10 吳健禮;漫話古代漢傳佛教與藏傳佛教的聯(lián)系[N];西藏日報;2006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周娟;1616年至1959年的不丹與中國西藏關系史研究[D];蘭州大學;2007年
2 張鵬舉;內蒙古地域藏傳佛教建筑形態(tài)研究[D];天津大學;2011年
3 項慶扎西;藏傳佛教后弘之下路弘法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13年
4 刀吉仁青;藏傳佛教文獻中的佛性論研究[D];西北民族大學;2010年
5 董知珍;7-18世紀西域與西藏佛教交流研究[D];蘭州大學;2012年
6 何杰峰;藏傳佛教判教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11年
7 扎西卓瑪;藏傳佛教佛經翻譯史研究[D];蘭州大學;2011年
8 白瑪措;蓮花生信仰研究[D];四川大學;2005年
9 程早霞;美國中央情報局與中國西藏(1940s-1972)[D];東北師范大學;2009年
10 程中興;謠言、流言研究[D];上海大學;2008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張美利;西藏地區(qū)藏傳佛教建筑裝飾設計初探[D];湖南工業(yè)大學;2008年
2 陸啟義;藏傳佛教格魯派的哲學思想研究[D];湘潭大學;2007年
3 孟哲;論元代藏傳佛教造像多種風格的形成和發(fā)展[D];中央美術學院;2008年
4 吉仁尼格;藏傳佛教在蒙古地區(qū)世俗化的探究[D];內蒙古師范大學;2007年
5 蔡曉菁;藏族格言詩哲理新探[D];中央民族大學;2009年
6 高琳;藏傳佛教在新疆的興起和演變及其對社會的影響[D];新疆大學;2009年
7 曹英;藏傳佛教對藏民族習慣法的影響研究[D];西北師范大學;2009年
8 李冰潔;藏傳佛教在藏族題材電影中的文化意義[D];西北民族大學;2009年
9 白麗娜;論章嘉·若必多吉對藏漢文化交流的貢獻[D];中央民族大學;2006年
10 嚴永孝;甘南藏區(qū)藏傳佛教的寺院文化研究[D];西北民族大學;2007年
,本文編號:1113694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wxchuangz/11136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