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文學在韓國的流傳研究
本文關(guān)鍵詞:莫言文學在韓國的流傳研究
更多相關(guān)文章: 莫言 韓國 傳播 譯介 文化因素
【摘要】:莫言作為中國當代文學的代表作家之一,2012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成為中國首位獲得此項殊榮的作家,并成為了國人的驕傲。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莫言的作品目前至少已經(jīng)被翻譯成40多種語言,在各個國家出版發(fā)行。他的作品曾獲得過第八屆茅盾文學獎、意大利諾尼諾國際文學獎、法國儒爾巴泰庸外國文學獎、日本福岡亞洲文化獎、韓國萬海文學獎等多項榮譽。莫言的作品即根植于他在老家高密東北鄉(xiāng)時的成長經(jīng)歷和所見所聞的記憶當中,表現(xiàn)出濃濃的地域文化風情,進一步反映出廣闊的中國生活圖景;也追求和反映出超越地域局限的普遍“人性”。他用歷史的環(huán)境來表現(xiàn)人的靈魂、人的情感、人的命運的變化,他認為小說只有描寫了人性、描寫了情感才更豐富,影響更長遠。也是這一點,讓他的作品具有了一種超越國界和語言的普適性,能夠引起更多讀者的共鳴。韓國與中國同處儒家文化圈,并從古時候開始就深深受到中國文化的影響。在政治、歷史、經(jīng)濟、文化等各方面都與中國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而如今“韓流”席卷中國各地,兩國人民對對方的各方面知識有著更加強烈的渴求。而莫言的作品,雖然大都取材于他兒時在高密東北鄉(xiāng)的所見所聞,帶有濃厚的地域文化風情,但它卻也是廣闊中國的一個縮影。莫言作品的時間跨度之大,包含了人民公社運動,大躍進,文化大革命,三年自然災害等一系列的重大政治歷史事件。而由于意識形態(tài)的差異,中韓兩國在這段時期處于斷交甚至敵對的狀態(tài),因此韓國讀者對當時的中國社會以及當時中國社會的人、事、物都有很大程度的誤解和認識上的空白。作為文化交流的紐帶,譯者在此發(fā)揮了重要的作用。到目前為止莫言的長篇小說幾乎全部被翻譯成韓文并出版發(fā)行,并在韓國獲得了眾多讀者的青睞?v觀莫言的韓文譯者樸明愛、沈葵昊、文賢善等等每個人在具體文本的翻譯中采取了不同的翻譯策略。有歸化為主異化為輔的方法,也有異化為主歸化為輔的方法,還有歸化與異化相結(jié)合的方法。本文試圖從譯介學的角度出發(fā),采取描述、解釋性的方法,依靠舉例法、比較法、歸納演繹法等具體操作方法,以莫言作品在韓國的譯介為個案進行分析研究。通過資料的梳理、分析和總結(jié),本文試圖回答以下問題:莫言作品的譯介傳播情況如何?譯介策略與方法及翻譯語言呈現(xiàn)出的特點?在韓國讀者中的接受條件和反應(yīng)等問題?緒論部分闡明了本文的研究目的與研究意義、先行研究與研究方法。第一章分別以電影、譯者、作家自身、新聞媒體報道、作品本身的普適性這幾個方面來考察莫言及他的作品傳入韓國并被韓國讀者慢慢熟悉和接受的條件和途徑。眾所周知,莫言被世人所矚目,大多歸功于張藝謀導演對他的同名小說《紅高粱》的改編。該電影于1988年在柏林電影節(jié)獲金熊獎后,1989年在韓國上映,并得到了很多韓國影迷的好評,這也逐漸讓韓國人認識了莫言。這個良好的開端讓韓國譯者關(guān)注并翻譯他的作品,韓國新聞媒體也開始以“電影《紅高粱》的原作者”來介紹報道莫言。而自從2005年莫言為參加“首爾國際學術(shù)會議”第一次踏足韓國后,他本人也積極拉近與韓國人的關(guān)系,肯定韓國人的精神品質(zhì)和歷史文化,這也得到了很多韓國人的支持。第二章分為五節(jié),闡明文化因素的翻譯實踐在兩國文化交流等各方面所具有的價值和意義。各項文化因素深深植根于特定的地域、時期和人群中,脫離了這個母體它將面臨無數(shù)種可能。或喪失本身的意義,或結(jié)合接受國的情況產(chǎn)生新的意義,或產(chǎn)生無法預見的意義的轉(zhuǎn)移、強化或弱化等現(xiàn)象。因此,譯者要充分運用各種翻譯策略和方法,在盡量讓譯文和原文保持內(nèi)容和形式上的高度統(tǒng)一的基礎(chǔ)上,體諒接受國讀者的閱讀水平和期待視野,翻譯出優(yōu)秀的譯作。五個節(jié)共選取了莫言作品韓譯本中具有突出特點的文化因素,即書名與人名,政治相關(guān)文化因素,方言相關(guān)文化因素,熟語相關(guān)文化因素的翻譯狀況,整理實際文本中出現(xiàn)的代表性例句,結(jié)合歸化與異化的翻譯理論進行對比、歸納、闡釋說明。書名與人名好比人的眼睛,它要表現(xiàn)出一篇文章的中心思想和一個人的性格特點。在這里譯者大多采用了歸化的方式,雖然在讀者接受原文的內(nèi)容方面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但卻使其喪失了異國文化風情。莫言小說的一大特點可謂是大量和反復出現(xiàn)的政治句式。中國經(jīng)歷了一個全民信仰和崇拜毛澤東的時代,以《毛主席語錄》為例這時的“毛氏話語(文體)”是所有人所模仿的對象。這種話語(文體)在中國是一種時代的象征,但在韓國卻僅僅是一種“文本”。所以在具體翻譯中譯者幾乎是無能為力的對“文本”進行了簡單的單詞對單詞,句子對句子的翻譯方法莫言小說的又一大特點當屬豐富的方言詞匯的運用。方言是特定地域的文化符號,是當?shù)氐娜藗兘?jīng)過長期的生活所創(chuàng)造出來的一種類似于社會契約的因素。它具有很強的地域性,在對方言詞匯的翻譯上各個譯者根據(jù)不同的語境使用了音譯法、意譯法、創(chuàng)譯法等翻譯方法,使得此文化因素在各個譯文中產(chǎn)生了不同的文學美感。在熟語相關(guān)文化因素的翻譯上各譯者幾乎都采取了歸化與異化相結(jié)合的方式。筆者歸納整理了莫言韓譯作品中的實際例文把各譯者的翻譯方法大致歸為四點。第一,直譯法;第二,意譯法;第三,用意義對等的韓語表達方式整體替換法;第四,保留原文形式的基礎(chǔ)上進行適當?shù)难a充說明法。第三章從接受美學的角度分析韓國讀者對中國文學作品的閱讀期待。在對待中國的態(tài)度上韓國人有一個特點,1988年電影《紅高粱》在柏林電影節(jié)的獲獎讓韓國人認識了莫言,也是2012年諾貝爾文學獎的獲得讓莫言的作品在韓國得以大賣。也就是說韓國人習慣于借助西方人的視角來審視和評價中國。此外,每個人都有不同的生活環(huán)境和經(jīng)歷,也受到過不同的教育,由此所產(chǎn)生的審美觀、價值觀、人生觀則不盡相同。在接受外國文學作品之前讀者會以自己已有的眼光跟視角對作品進行預估和評價,自然就會形成各不相同的期待視野。第一節(jié)以此為基礎(chǔ)根據(jù)各大圖書網(wǎng)站上的讀者評論整理了讀者們閱讀莫言作品的動機以及各位讀者對莫言作品的閱讀期待。眾所周知,讀者可分為專業(yè)讀者和普通讀者。在網(wǎng)絡(luò)極度發(fā)達的韓國,不管是專業(yè)讀者或是普通讀者都能在第一時間將自己對莫言以及莫言作品的看法提交到網(wǎng)絡(luò)上,供他人閱讀借鑒。筆者通過對韓國門戶網(wǎng)站NAVER、 DUNM上文學評論家、小說家、大學教授等專業(yè)讀者對莫言作品的評價和各大圖書網(wǎng)站上發(fā)表的各類讀者評論、個人博客等內(nèi)容的整理和歸納,將莫言作品在韓國傳播的可能性及受歡迎的原因進行總結(jié)。在以上的基礎(chǔ)上可知,文學作品的翻譯之所以難就難在,不同的歷史生活環(huán)境中所產(chǎn)生的文化因素具有相當大的不對等性,這也導致了翻譯中不易譯、不可譯情況的發(fā)生,究其根源就在于兩國文化的不同和沖突。結(jié)論部分對本文進行歸納總結(jié)。通過比較分析可知莫言文學在韓國的譯介及傳播是主客觀因素共同作用的結(jié)果。而從接受美學的角度來看,莫言文學能夠得到韓國廣大讀者的歡迎,第一點是韓國讀者對中國的好奇心;第二點是作品內(nèi)容的趣味性;第三點是能夠從情感上引發(fā)共鳴。而要達到以上效果卻有賴于譯者對兩國文化的熟知,以及對文化因素的恰當翻譯處理。文化翻譯難就難在兩國文化的不同和沖突。譯者所面臨的難點可以歸為三點。第一,一些文化因素在中國實際存在,但在韓國卻并無對應(yīng)物的情況。即客觀實際的不對等性。第二,同一個文化意象在中韓兩國的稱呼不同的情況。即意義對等但形式不同的情況。第三,同一稱呼在中韓兩國所指代的文化意象不同的情況。即形式對等但意義不同的情況。而對這些難點的恰當處理也讓韓國讀者更好的理解原文,達到了兩國文化交流的重要作用。
【關(guān)鍵詞】:莫言 韓國 傳播 譯介 文化因素
【學位授予單位】:中央民族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6
【分類號】:I046;H55
【目錄】:
- 中文摘要3-8
- ABSTRACT8-15
- 中文目錄15-17
- 目錄17-19
- 正文19-79
- 參考文獻79-83
- 致謝83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程旦亮;德之不純者莫言發(fā)展[J];內(nèi)蒙古煤炭經(jīng)濟;2001年06期
2 傅金祥;天涼好個秋——莫言《倒立》內(nèi)蘊解讀[J];名作欣賞;2003年05期
3 李敬澤;莫言與中國精神[J];小說評論;2003年01期
4 曹民光;顛倒的世界 荒謬的存在——莫言《倒立》解讀[J];名作欣賞;2004年01期
5 姜智芹;西方讀者視野中的莫言[J];當代文壇;2005年05期
6 朱賓忠;;福克納與莫言比較研究[J];長江學術(shù);2006年02期
7 朱賓忠;於可訓;;?思{與莫言比較研究[J];世界文學評論;2007年01期
8 王學謙;;鱷魚的“血地”溫情與狂放幽默——莫言散文的故鄉(xiāng)情結(jié)與恣肆反諷[J];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09年04期
9 葛浩文;吳耀宗;;莫言作品英譯本序言兩篇[J];當代作家評論;2010年02期
10 殷羅畢;;封閉在歷史洞穴中的想象 《蛙》與莫言暴力史觀的限度[J];上海文化;2010年05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江楠;;莫言:得諾獎讓我驚奇又惶恐[A];當代文學研究資料與信息(2012.5)[C];2012年
2 張志忠;;跨越時空的文學對話——評《福克納與莫言比較研究》[A];中國當代文學研究·2006卷[C];2006年
3 ;作家評論家共話莫言獲獎[A];當代文學研究資料與信息(2012.5)[C];2012年
4 白燁;;莫言獲諾獎引發(fā)的一些思考[A];當代文學研究資料與信息(2012.6)[C];2012年
5 鄭周明;;是“幻覺”還是“魔幻”?——對莫言諾獎授獎詞翻譯的辨析[A];當代文學研究資料與信息(2012.6)[C];2012年
6 劉正偉;;我看莫言與諾貝爾文學獎[A];當代文學研究資料與信息(2012.6)[C];2012年
7 楊揚;;講故事與聽故事——評《木匠與狗》[A];2003年中國小說排行榜[C];2004年
8 陳歡歡;;莫言與諾獎[A];共識(2012秋刊08)——創(chuàng)新邊疆民族宗教治理 完善民族區(qū)域自治制度[C];2013年
9 ;中國作家莫言榮獲2012年度諾貝爾文學獎[A];當代文學研究資料與信息(2012.5)[C];2012年
10 ;中國作家協(xié)會對莫言榮獲2012年度諾貝爾文學獎發(fā)表賀辭[A];當代文學研究資料與信息(2012.5)[C];2012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朱洪軍;莫言游走在多重角色中[N];中國文化報;2002年
2 趙敏;橫讀莫言[N];團結(jié)報;2001年
3 姜楠;莫言印象[N];人民日報海外版;2007年
4 本報記者 吳小曼;莫言我不是一個大作家[N];華夏時報;2005年
5 本版撰稿 彭治國;莫言:當作家,因為想吃肥肉餡餃子[N];華夏時報;2005年
6 小月;回歸文學本身,莫打“莫言牌”[N];中國民族報;2012年
7 樊發(fā)稼;有感于莫言榮膺諾獎[N];中國藝術(shù)報;2012年
8 記者 付小悅;莫言獲獎或?qū)⑼苿印拔膶W熱”[N];光明日報;2012年
9 佘宗明;莫言,一只吟唱的“蛙”[N];海口晚報;2012年
10 司馬心;“莫言熱”中一點憂[N];解放日報;2012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9條
1 劉廣遠;莫言的文學世界[D];吉林大學;2010年
2 寧明;論莫言創(chuàng)作的自由精神[D];山東大學;2011年
3 廖增湖;沸騰的土地——莫言論[D];華東師范大學;2004年
4 朱賓忠;?思{與莫言比較研究[D];武漢大學;2005年
5 何媛媛;莫言的世界和世界的莫言[D];蘇州大學;2013年
6 于紅珍;民俗文化資源與莫言及其文學世界[D];山東大學;2015年
7 楊楓;民間中國的發(fā)現(xiàn)與建構(gòu)[D];吉林大學;2009年
8 齋藤晴彥;心理的結(jié)構(gòu)與小說[D];復旦大學;2012年
9 南志剛;敘述的狂歡與審美的變異[D];蘇州大學;2005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周紅莉;莫言,民間的行吟歌者[D];蘇州大學;2004年
2 王佳慧;批評視域中的“莫言形象”演變[D];渤海大學;2012年
3 姜靜;暴力的狂歡—論莫言的暴力敘事[D];西北師范大學;2013年
4 張夏威;莫言對語文教育的啟示[D];信陽師范學院;2014年
5 趙悅;網(wǎng)絡(luò)莫言批評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5年
6 麻文靜;莫言文學在日本的受容[D];山東師范大學;2015年
7 TRAN THI HUE(陳氏惠);莫言作品在越南的傳播與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5年
8 孫月貞;論美國對莫言的接受[D];華東師范大學;2015年
9 賈國俊;莫言文學創(chuàng)作中的作者形象[D];東北師范大學;2015年
10 朱光玉;論莫言對拉丁美洲魔幻現(xiàn)實主義的借鑒與發(fā)展[D];河北科技大學;2014年
,本文編號:685673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wenxuepinglunlunwen/6856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