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古代文論中的“情”、“人情”范疇關聯(lián)考論
本文關鍵詞:中日古代文論中的“情”、“人情”范疇關聯(lián)考論
更多相關文章: 日本古代文論 中國古代文論 范疇 關聯(lián)考論 情 人情
【摘要】:作為中日古代文論的重要范疇,"情"與"人情"在字源與語義上相通相連,但同時在各自的思想史與文論史上的作用地位也有很大差異。日本對"情"采取了順其自然的態(tài)度,具有"人情主義"傾向;中國對"情"的抑制時松時緊,但總體上具有"抑情主義"傾向。日本的"人情"一直保持著漢語"人情"的原初本義,專指人的自然感情,而沒有漢語"人情"概念所含有的人際往來、人情世故的復雜含義。以江戶時代本居宣長為代表的日本文論家,極力抽掉"情"或"人情"的社會性、俗世性、道德性的內涵,使其作為超越世俗道德的含義單純的審美概念。
【作者單位】: 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
【關鍵詞】: 日本古代文論 中國古代文論 范疇 關聯(lián)考論 情 人情
【基金】: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中日古代文論范疇關聯(lián)考論”(13BWW021)階段性成果
【分類號】:I01
【正文快照】: 《易·系辭下》有云:“圣人之情見乎辭�!辈粌H是圣人之情,所有人都把言辭作為表達感情的基本方式和途徑,而最能完全充分地表達感情的是作為語言藝術的文學,因此“情”不僅是哲學心理學的基本范疇,也是文學及文論的基本范疇,這一點古今中外皆然,中日亦然�!扒椤弊鳛槿毡緜鹘y(tǒng)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譚佳;從“風骨”研究看古代文論的困境[J];文學遺產;2005年04期
2 葉新平;;觀照與轉換:當代話語中的古代文論[J];江西農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年04期
3 劉雪燕;;發(fā)揮現(xiàn)代多媒體技術在古代文論教學中的優(yōu)勢[J];電影評介;2008年20期
4 李濤;;古代文論闡釋的“陷阱”——兼談古代文論的現(xiàn)代轉化[J];合肥師范學院學報;2008年05期
5 賀根民;;芻議古代文論教學的取舍策略[J];廊坊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06期
6 張大為;;當下古代文論現(xiàn)代轉換的“元理論”反思[J];社會科學戰(zhàn)線;2008年11期
7 黃毅;;新時期古代文論教材的編寫與出版[J];昆明學院學報;2008年03期
8 ;飲食譬喻:古代文論的一道獨特風景[J];武漢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05期
9 梅君;;古代文論的大工程[J];讀書;1990年04期
10 陳彥烽,李暢友;古代文論中“文”及其相關諸范疇史論[J];廣西師院學報;1994年01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8條
1 吳兆路;;也談古代文論的現(xiàn)代轉換[A];面向二十一世紀:中外文化的沖突與融合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1998年
2 高文強;;失語·轉換·正名——對古代文論十年轉換之路的回顧與追問[A];中國中外文藝理論學會年刊(2008年卷)——理論創(chuàng)新時代:中國當代文論與審美文化的轉型[C];2008年
3 相福庭;;文論轉換:一個值得反思的話題[A];中國語言文學資料信息(1999.1)[C];1999年
4 董馨;;融合:建構當代文論的策略[A];東方叢刊(1999年第2輯 總第二十八輯)[C];1999年
5 毛宣國;;中國當代文藝理論建構的重要選擇——談馬克思主義文藝學與古代文論的溝通融合[A];中國語言文學資料信息(1999.1)[C];1999年
6 李有光;;中國詩學解釋學的構建與古代文論的現(xiàn)代轉型[A];中國中外文藝理論學會年刊(2010年卷)——文學理論前沿問題研究[C];2010年
7 蔣寅;;對中國詩學若干理論問題的思考[A];東方叢刊(1999年第2輯 總第二十八輯)[C];1999年
8 吳奔星;;《沫若詩話》評介[A];郭沫若研究第三輯[C];1987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陳良運;六年來古代文論轉換的討論及評價[N];文藝報;2002年
2 薛學財;古代文論教材的重建[N];中華讀書報;2012年
3 張連武;中國古代文論的現(xiàn)代轉換[N];文藝報;2000年
4 李春青;古代文論:在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的夾縫中[N];中華讀書報;2009年
5 本報記者 何瑞涓;曹順慶:古代文論指導當代創(chuàng)作,可行![N];中國藝術報;2012年
6 朱志榮;回憶蔡鍾翔先生[N];中華讀書報;2012年
7 揚州大學廣陵學院 陳金剛邋陳軍;飲食譬喻:古代文論的一道獨特風景[N];光明日報;2008年
8 毛時安 文藝評論家 研究員 上海市人民政府參事;憂患年代更需要精神堅守[N];文匯報;2013年
9 主持人 顧祖釗;中國文論:直面“浴火重生”[N];社會科學報;2005年
10 錢鋼;古今文學批評的斷裂[N];社會科學報;2003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3條
1 嚴金東;自得:中國古代文論話語個案研究[D];四川大學;2005年
2 杜磊;古代文論“韻”范疇研究[D];復旦大學;2005年
3 田義勇;中國文論體系建構的觀念奠基[D];復旦大學;2008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6條
1 鄭淋升;古代文論與書論的相互影響研究[D];重慶師范大學;2013年
2 王剛;生命情感的言說與主體精神的成長[D];西北大學;2005年
3 張俊利;“文氣”論解讀及現(xiàn)代價值闡釋[D];曲阜師范大學;2008年
4 包雙燕;“力”與“韻”的調和之美[D];浙江大學;2013年
5 李玉紅;意、趣、情、理[D];新疆師范大學;2011年
6 鄭麗瓊;葉燮“與古人交為知己”理論研究[D];漳州師范學院;2012年
,本文編號:539864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wenxuepinglunlunwen/5398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