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鄉(xiāng)土小說《故鄉(xiāng)》翻譯中的風(fēng)格與再視角化
發(fā)布時間:2022-08-11 22:18
本文以《故鄉(xiāng)》為例考察魯迅鄉(xiāng)土小說中第一人稱敘事視角在四個譯本中的翻譯情況。借助認知語法所提供的視角化模型,文章分析了《故鄉(xiāng)》及其譯文中再視角化的風(fēng)格特征,并從譯者的讀者屬性出發(fā),探討譯者在翻譯風(fēng)格中的現(xiàn)身及影響。視角化是識解運作的一個環(huán)節(jié),意味著某一場景可以從不同角度由概念化主體進行觀察和描述。視角化是一個交互過程。因此,我們不僅需要關(guān)注這一過程中受到觀察的客體,也需要關(guān)注其中的觀察主體。譯者在對譯文的視角化過程中扮演了特殊的角色:首先譯者是原文的讀者,其次才是作為譯者。譯者總是在其主觀理解的基礎(chǔ)上,對譯文重新進行視角化,而這一過程必然涉及文體風(fēng)格的轉(zhuǎn)換。以此為基礎(chǔ),本文對比分析了《故鄉(xiāng)》及其四個譯文(Wang Chi-chen,1941;the Yangs,1954;William A.Lyell,1990;Julia Lovell,2009)。分析發(fā)現(xiàn):1)魯迅鄉(xiāng)土小說的第一人稱視角對文本整體審美有較大意義,而其在四個譯文中的呈現(xiàn)則各有不同;2)譯者在翻譯《故鄉(xiāng)》的第一人稱視角時,趨向于將自身投射到敘述者身上,造成譯文敘事的客觀化,有從限知視角轉(zhuǎn)為全知視角的趨勢;3)視角轉(zhuǎn)化的程...
【文章頁數(shù)】:58 頁
【學(xué)位級別】:碩士
【文章目錄】:
Acknowledgements
摘要
Abstract
Note on Translation
Abbreviations
Introduction
Chapter One Literature Review
1.1 Style in English Translation of Lu Xun's Short Stories
1.2 Translation and Style
1.3 Approaching Translation by Cognitive Stylistics
Summary
Chapter Two Translation,Style and Re-perspectivisation
2.1 Construal and Perspectivisation
2.2 Dimensions of Perspectivisation
2.3 Perspectivisation in Fictional Prose
2.4 Re-perspectivisation and Style
Summary
Chapter Three Re-perspectivising My Old Home
3.1 First-person Narrative in Lu Xun's Hometown Stories
3.2 Re-perspectivising My Old Home
3.3 Discussion
Summary
Conclusion
Reference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學(xué)術(shù)定勢折射的多棱文化鏡像——《阿Q正傳》三個譯本的文化折射率與譯者學(xué)術(shù)定勢比較[J]. 王樹槐. 外語研究. 2019(05)
[2]認知翻譯學(xué):翻譯研究的新范式[J]. 文旭. 英語研究. 2018(02)
[3]藍詩玲翻譯風(fēng)格庫助研究[J]. 李德鳳,賀文照,侯林平. 外語教學(xué). 2018(01)
[4]從認知詩學(xué)視角考察文學(xué)性的翻譯[J]. 趙彥春,吳浩浩. 外語研究. 2017(03)
[5]基于語料庫的譯者風(fēng)格研究——以魯迅小說兩個英譯本為例[J]. 嚴苡丹,韓寧. 外語教學(xué). 2015(02)
[6]重塑的經(jīng)典——評《阿Q正傳》的補償性風(fēng)格傳譯[J]. 崔艷秋. 當代外語研究. 2015(02)
[7]譯者的雙語隱喻表征與創(chuàng)造性翻譯[J]. 譚業(yè)升. 外國語言文學(xué). 2014(04)
[8]基于語料庫的翻譯文體學(xué)應(yīng)用研究——以魯迅《祝!穬蓚英譯本為例[J]. 王璐. 求知導(dǎo)刊. 2014(08)
[9]譯者介入、譯者調(diào)節(jié)與譯者克制——魯迅小說萊爾、藍詩玲、楊憲益三個英譯本的文體學(xué)比較[J]. 王樹槐. 外語研究. 2013(02)
[10]基于認知文體分析框架的翻譯批評——以《紅樓夢》兩個經(jīng)典譯本的批評分析為例[J]. 譚業(yè)升. 外語研究. 2013(02)
碩士論文
[1]魯迅短篇小說《高老夫子》中自由間接話語英譯比較研究[D]. 劉曉黎.華中科技大學(xué) 2018
[2]《狂人日記》中的思維風(fēng)格在四個英譯本中的再現(xiàn)比較[D]. 范千千.華中科技大學(xué) 2018
[3]論魯迅作品人際風(fēng)格的翻譯[D]. 劉艷君.北京外國語大學(xué) 2015
[4]從敘事學(xué)角度研究魯迅小說的兩個英譯本[D]. 汪培.上海外國語大學(xué) 2014
[5]文學(xué)文體學(xué)視角下《阿Q正傳》三個英譯本的比較研究[D]. 吳娟.西南交通大學(xué) 2011
本文編號:3675498
【文章頁數(shù)】:58 頁
【學(xué)位級別】:碩士
【文章目錄】:
Acknowledgements
摘要
Abstract
Note on Translation
Abbreviations
Introduction
Chapter One Literature Review
1.1 Style in English Translation of Lu Xun's Short Stories
1.2 Translation and Style
1.3 Approaching Translation by Cognitive Stylistics
Summary
Chapter Two Translation,Style and Re-perspectivisation
2.1 Construal and Perspectivisation
2.2 Dimensions of Perspectivisation
2.3 Perspectivisation in Fictional Prose
2.4 Re-perspectivisation and Style
Summary
Chapter Three Re-perspectivising My Old Home
3.1 First-person Narrative in Lu Xun's Hometown Stories
3.2 Re-perspectivising My Old Home
3.3 Discussion
Summary
Conclusion
Reference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學(xué)術(shù)定勢折射的多棱文化鏡像——《阿Q正傳》三個譯本的文化折射率與譯者學(xué)術(shù)定勢比較[J]. 王樹槐. 外語研究. 2019(05)
[2]認知翻譯學(xué):翻譯研究的新范式[J]. 文旭. 英語研究. 2018(02)
[3]藍詩玲翻譯風(fēng)格庫助研究[J]. 李德鳳,賀文照,侯林平. 外語教學(xué). 2018(01)
[4]從認知詩學(xué)視角考察文學(xué)性的翻譯[J]. 趙彥春,吳浩浩. 外語研究. 2017(03)
[5]基于語料庫的譯者風(fēng)格研究——以魯迅小說兩個英譯本為例[J]. 嚴苡丹,韓寧. 外語教學(xué). 2015(02)
[6]重塑的經(jīng)典——評《阿Q正傳》的補償性風(fēng)格傳譯[J]. 崔艷秋. 當代外語研究. 2015(02)
[7]譯者的雙語隱喻表征與創(chuàng)造性翻譯[J]. 譚業(yè)升. 外國語言文學(xué). 2014(04)
[8]基于語料庫的翻譯文體學(xué)應(yīng)用研究——以魯迅《祝!穬蓚英譯本為例[J]. 王璐. 求知導(dǎo)刊. 2014(08)
[9]譯者介入、譯者調(diào)節(jié)與譯者克制——魯迅小說萊爾、藍詩玲、楊憲益三個英譯本的文體學(xué)比較[J]. 王樹槐. 外語研究. 2013(02)
[10]基于認知文體分析框架的翻譯批評——以《紅樓夢》兩個經(jīng)典譯本的批評分析為例[J]. 譚業(yè)升. 外語研究. 2013(02)
碩士論文
[1]魯迅短篇小說《高老夫子》中自由間接話語英譯比較研究[D]. 劉曉黎.華中科技大學(xué) 2018
[2]《狂人日記》中的思維風(fēng)格在四個英譯本中的再現(xiàn)比較[D]. 范千千.華中科技大學(xué) 2018
[3]論魯迅作品人際風(fēng)格的翻譯[D]. 劉艷君.北京外國語大學(xué) 2015
[4]從敘事學(xué)角度研究魯迅小說的兩個英譯本[D]. 汪培.上海外國語大學(xué) 2014
[5]文學(xué)文體學(xué)視角下《阿Q正傳》三個英譯本的比較研究[D]. 吳娟.西南交通大學(xué) 2011
本文編號:3675498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wenxuepinglunlunwen/3675498.html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