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里蘭卡“佛足跡圖”的考察與初步研究——以阿努羅陀補羅(Anuradhapura)為中心
發(fā)布時間:2021-11-28 21:30
斯里蘭卡是佛足跡圖流傳甚廣的一個區(qū)域,也是佛足跡圖傳播路線上一個重要的節(jié)點,其圖像具有獨特的紋飾與風格。以往見諸著錄的佛足跡圖像資料不多,且往往缺乏考古出土背景,本文結(jié)合斯里蘭卡古都阿努羅陀補羅(Anuradhapura)4-8世紀佛寺遺址考古發(fā)現(xiàn)的佛足跡圖,可以更為清楚地觀察到斯里蘭卡佛教文化中此類圖像的流行情況,并有助于了解我國唐代佛足跡圖的來源及其傳入路線等。
【文章來源】:故宮博物院院刊. 2020,(03)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頁數(shù)】:17 頁
【部分圖文】:
〕Jet3薄石板上雕大
斯里蘭卡“佛足跡圖”的考察與初步研究019測量記錄。此外,在該博物館的展廳內(nèi),還陳列有兩方佛足跡石,但未獲準拍攝。經(jīng)觀察,其中一方佛足跡石的形制和圖案與上述Jet1、Jet3相似,尺寸也相近;另一方形體較大,但圖案紋飾較為簡單,除一雙足跡之外,未見其他裝飾圖案。(二)阿布亞吉里(Abhayagiri)紀念館阿布亞吉里(Abhayagiri)為梵文音譯,意為“無畏山”。1992年,為紀念摩訶帝沙以及曾在此地修行兩年的中國高僧法顯,中國政府捐資興建了“紀念摩訶帝沙-法顯文化館”,并設(shè)有文物陳列室,收藏有4塊佛足跡石,現(xiàn)分述如下(均編號為Abh):Abh1: 正方形,長62厘米、寬62厘米、厚16厘米。呈平板狀,雕刻出佛足跡一雙,足掌中心刻有一個圓形的輪輻紋,輪上有多條輻條,構(gòu)圖簡單,基本不見其他紋飾。Abh2: 略呈橢圓形,短徑70厘米、長徑78厘米、厚18厘米。中心刻出一雙佛足跡,足掌中心刻有圓形的輪輻紋,輪上可見多條輻條,構(gòu)圖較為簡單。Abh3: 長方形,長86厘米、寬71.5厘米、厚8厘米。此圖的構(gòu)圖較為獨特,兩足分開,前掌較寬大,后掌向內(nèi)收縮。雙足均在近足跟部刻出一個輪輻紋,輪輻上有30條輻條,在兩個足掌的中心各刻有一個較小的輪輻紋,上有16根輻條,在掌心與十指之間還刻有圖案,但因石質(zhì)風化嚴〔圖四〕Jet4〔圖五〕Jet5〔圖六〕Jet6
020故宮博物院院刊2020年第3期第215期重,圖案已不甚清晰〔圖七:1〕。根據(jù)以往斯里蘭卡方面公布的圖片資料〔圖七:2〕,可以隱約判斷掌心之下的圖案為佛教的“三寶標”紋飾。Abh4: 長方形,長139.5厘米、寬54.5厘米、厚28.5厘米。此圖的構(gòu)圖與Abh3相同,只是形體較大。在足掌近后跟部刻有一個較大的輪輻紋,掌心處刻一較小的輪輻紋,下方所刻似為“三寶標”的紋飾。受斯里蘭卡各地的文物法規(guī)所限,上述各佛足跡石也未獲得拍攝許可,但允許進行測量與記錄,故現(xiàn)有資料中有Abh3有圖片可資參考,其他各方足跡石只有測量數(shù)據(jù)和基本情況描述。(三)斯里蘭卡國家博物館斯里蘭卡國家博物館位于首都吉隆坡,該館內(nèi)收藏有六塊佛足跡石,全部出土于斯里蘭卡古都阿努羅陀補羅境內(nèi)的佛教遺址中,館內(nèi)允許進行拍攝,但無法進行測量,故只能提供相關(guān)圖片資料,現(xiàn)分述如下(編號為斯國博):〔圖七:1〕Abh3-1〔圖七:2〕Abh3-2〔圖八:2〕斯國博1摹本〔圖八:1〕斯國博1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大唐西域記》:歷史、故事與傳奇(九) 佛牙的故事[J]. 王邦維. 文史知識. 2015(01)
[2]佛足跡圖像的傳播與信仰(下)——以印度與中國為中心[J]. 李靜杰. 故宮博物院院刊. 2011(05)
[3]佛足跡圖像的傳播與信仰(上)——以印度與中國為中心[J]. 李靜杰. 故宮博物院院刊. 2011(04)
[4]陜西銅川唐玉華宮遺址調(diào)查[J]. 盧建國. 考古. 1978(06)
[5]陜西的佛足造象[J]. 韓偉. 考古與文物. 1980 (02)
本文編號:3525178
【文章來源】:故宮博物院院刊. 2020,(03)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頁數(shù)】:17 頁
【部分圖文】:
〕Jet3薄石板上雕大
斯里蘭卡“佛足跡圖”的考察與初步研究019測量記錄。此外,在該博物館的展廳內(nèi),還陳列有兩方佛足跡石,但未獲準拍攝。經(jīng)觀察,其中一方佛足跡石的形制和圖案與上述Jet1、Jet3相似,尺寸也相近;另一方形體較大,但圖案紋飾較為簡單,除一雙足跡之外,未見其他裝飾圖案。(二)阿布亞吉里(Abhayagiri)紀念館阿布亞吉里(Abhayagiri)為梵文音譯,意為“無畏山”。1992年,為紀念摩訶帝沙以及曾在此地修行兩年的中國高僧法顯,中國政府捐資興建了“紀念摩訶帝沙-法顯文化館”,并設(shè)有文物陳列室,收藏有4塊佛足跡石,現(xiàn)分述如下(均編號為Abh):Abh1: 正方形,長62厘米、寬62厘米、厚16厘米。呈平板狀,雕刻出佛足跡一雙,足掌中心刻有一個圓形的輪輻紋,輪上有多條輻條,構(gòu)圖簡單,基本不見其他紋飾。Abh2: 略呈橢圓形,短徑70厘米、長徑78厘米、厚18厘米。中心刻出一雙佛足跡,足掌中心刻有圓形的輪輻紋,輪上可見多條輻條,構(gòu)圖較為簡單。Abh3: 長方形,長86厘米、寬71.5厘米、厚8厘米。此圖的構(gòu)圖較為獨特,兩足分開,前掌較寬大,后掌向內(nèi)收縮。雙足均在近足跟部刻出一個輪輻紋,輪輻上有30條輻條,在兩個足掌的中心各刻有一個較小的輪輻紋,上有16根輻條,在掌心與十指之間還刻有圖案,但因石質(zhì)風化嚴〔圖四〕Jet4〔圖五〕Jet5〔圖六〕Jet6
020故宮博物院院刊2020年第3期第215期重,圖案已不甚清晰〔圖七:1〕。根據(jù)以往斯里蘭卡方面公布的圖片資料〔圖七:2〕,可以隱約判斷掌心之下的圖案為佛教的“三寶標”紋飾。Abh4: 長方形,長139.5厘米、寬54.5厘米、厚28.5厘米。此圖的構(gòu)圖與Abh3相同,只是形體較大。在足掌近后跟部刻有一個較大的輪輻紋,掌心處刻一較小的輪輻紋,下方所刻似為“三寶標”的紋飾。受斯里蘭卡各地的文物法規(guī)所限,上述各佛足跡石也未獲得拍攝許可,但允許進行測量與記錄,故現(xiàn)有資料中有Abh3有圖片可資參考,其他各方足跡石只有測量數(shù)據(jù)和基本情況描述。(三)斯里蘭卡國家博物館斯里蘭卡國家博物館位于首都吉隆坡,該館內(nèi)收藏有六塊佛足跡石,全部出土于斯里蘭卡古都阿努羅陀補羅境內(nèi)的佛教遺址中,館內(nèi)允許進行拍攝,但無法進行測量,故只能提供相關(guān)圖片資料,現(xiàn)分述如下(編號為斯國博):〔圖七:1〕Abh3-1〔圖七:2〕Abh3-2〔圖八:2〕斯國博1摹本〔圖八:1〕斯國博1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大唐西域記》:歷史、故事與傳奇(九) 佛牙的故事[J]. 王邦維. 文史知識. 2015(01)
[2]佛足跡圖像的傳播與信仰(下)——以印度與中國為中心[J]. 李靜杰. 故宮博物院院刊. 2011(05)
[3]佛足跡圖像的傳播與信仰(上)——以印度與中國為中心[J]. 李靜杰. 故宮博物院院刊. 2011(04)
[4]陜西銅川唐玉華宮遺址調(diào)查[J]. 盧建國. 考古. 1978(06)
[5]陜西的佛足造象[J]. 韓偉. 考古與文物. 1980 (02)
本文編號:3525178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wenxuepinglunlunwen/35251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