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翻譯學界出現(xiàn)了“文化轉(zhuǎn)向”。自此,文化被引入翻譯研究的范圍之中。翻譯學界文化學派的核心人物巴斯奈特提出文化翻譯觀,為文化翻譯的研究注入了新鮮血液。她認為,翻譯是文化交流行為,翻譯的等值是源語和譯語在文化功能上的對等。如此,翻譯的本質(zhì)是要追求文化功能對等,而不是單純的語言轉(zhuǎn)換。民俗文化是民族文化的一部分,其最大程度地反映一個民族的精神特征。中國古代文學巨著《儒林外史》蘊藏著豐富的民俗文化,是研究我國明清時期民情風俗的重要資料。中俄之間的民族文化差異,以及民俗文化自身的群眾性、傳承性、地域性、文化性等特點,使得《儒林外史》中民俗文化的外譯障礙重重。本文主要以蘇珊·巴斯奈特(Susan Bassnette)的文化翻譯觀理論為指導(dǎo),討論俄羅斯著名漢學家德·沃斯克列辛斯基(ДмитрийНиколаевичВоскресенский)(漢語名:華克生)所譯《儒林外史》俄譯本(2014版)中民俗文化素的翻譯問題。本文由緒論、三章內(nèi)容和結(jié)語構(gòu)成。緒論部分主要梳理了文化翻譯理論的國外、國內(nèi)研究現(xiàn)狀,介紹了俄羅斯和其他西方各國以及中國對《儒林外史》的翻譯及研究現(xiàn)狀。第一章對民俗文化所具有群眾性、傳承性、地域性、文化性等特點進行了論述,指出了文學作品中民俗文化研究的必要性,引入了民俗文化素的概念,并在此基礎(chǔ)上分析了《儒林外史》中民俗文化的特點,同時分析了作品中所呈現(xiàn)民俗文化的廣泛性、雜蕪性、時代性、地域性對其外譯增加的難度。第二章對巴斯奈特的文化翻譯觀理論進行了概述,并對指出了文化翻譯觀對民俗文化素翻譯的指導(dǎo)意義。第三章對譯者華克生本人進行了詳細地介紹,總結(jié)華克生翻譯民俗文化素時使用的翻譯方法,并對俄譯本中相關(guān)民俗文化素的翻譯進行了實例分析,同時也就《儒林外史》俄譯本中的民俗文化素的誤譯進行分析,探討出現(xiàn)誤譯的原因。結(jié)語部分總結(jié)全文。在大量分析翻譯例子的基礎(chǔ)上,我們結(jié)合翻譯不同民俗文化素所得啟示及注意事項,從文化理解、翻譯過程提出若干思索。
【學位授予單位】:吉林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7
【分類號】:H35;I046
文章目錄
中文摘要
Аннотация
緒論
第一章 中國文學作品中的民俗文化
1.1 民俗文化的定義與特點
1.2 民俗文化素
1.3 《儒林外史》中的民俗文化分析
本章小結(jié)
第二章 文化翻譯觀概述
2.1 文化翻譯觀
2.1.1 埃文·佐哈的文化“多元系統(tǒng)理論”
2.1.2 巴斯奈特和勒費維爾的“文化翻譯觀”
2.2 文化翻譯觀對民俗文化素翻譯的指導(dǎo)意義
本章小結(jié)
第三章 文化翻譯觀下《儒林外史》俄譯本中民俗文化素的翻譯
3.1 《儒林外史》俄譯本之譯者華克生
3.2 《儒林外史》俄譯本中民俗文化素的翻譯方法
3.3 《儒林外史》俄譯本中民俗文化素翻譯的實例分析
3.3.1 反映物質(zhì)民俗文化的民俗文化素
3.3.2 反映社會民俗文化的民俗文化素
3.3.3 反映精神民俗文化的民俗文化素
3.4 《儒林外史》俄譯本中民俗文化素的誤譯分析
本章小結(jié)
結(jié)語
參考文獻
作者簡介
致謝
【相似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吳波,肖新華;90年代《儒林外史》研究述評[J];懷化師專學報;2001年01期
2 白澤寬子,李寅生;略論《儒林外史》中的“把”字結(jié)構(gòu)[J];陜西師范大學繼續(xù)教育學報;2002年01期
3 周君文;晚清《儒林外史》的文人評點群體[J];上海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年03期
4 陳秋香;;論《儒林外史》的史學性[J];社會科學論壇;2006年11期
5 陳秋香;;《儒林外史》的“題不對文”現(xiàn)象[J];明清小說研究;2006年04期
6 申重實;;《儒林外史》刊刻、傳播說略[J];中國古代小說戲劇研究叢刊;2007年02期
7 張冬紅;;續(xù)析《儒林外史》“被”字句[J];時代文學(下半月);2008年11期
8 陳尚敏;;《儒林外史》與科舉:誤解及其他[J];甘肅理論學刊;2010年01期
9 方崇元;;題《儒林外史》郵票[J];人才資源開發(fā);2011年06期
10 鮑鵬山;;《儒林外史》的“反體制”思想[J];江蘇教育學院學報(社會科學);2011年03期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1條
1 王能杰;《儒林外史》文學語言的運作藝術(shù)[D];廈門大學;2009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孫麗華;二十世紀《儒林外史》傳播研究[D];山東大學;2005年
2 王玉洋;《儒林外史》中科場“局外人”形象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4年
3 黃思怡;楊譯《儒林外史》中描繪瘋癲人物形象的語言翻譯研究[D];南華大學;2015年
4 袁鳴霞;論美籍華裔學者商偉的《儒林外史》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6年
5 郭夢怡;闡釋學視角下《儒林外史》兩譯本中譯者主體性的對比研究[D];贛南師范學院;2015年
6 馮潔;關(guān)聯(lián)理論視域下《儒林外史》中習語的英譯研究[D];西南交通大學;2016年
7 孫小銀;《儒林外史》三家評研究[D];重慶工商大學;2016年
8 孫連云;《史記》對《儒林外史》的影響研究[D];牡丹江師范學院;2016年
9 陳群;《儒林外史》服飾研究[D];揚州大學;2016年
10 聶澤文;《儒林外史》變異士風研究[D];北方民族大學;2016年
本文編號:
2340701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wenxuepinglunlunwen/23407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