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尼采的《悲劇的誕生》
本文選題:尼采哲學 + 《悲劇的誕生》。 參考:《藝術(shù)評論》2017年07期
【摘要】:正一1869年,25歲的尼采被破格任命為瑞士巴塞爾大學古典語文學教授。他在巴塞爾大學發(fā)表的就職演說中說道,"荷馬與古典語文學"中,針對古典語文學"沒有一個統(tǒng)一的,清晰可辨的公共意見……多重特性,概念統(tǒng)一上的不足,以及不同的學術(shù)工作的無意義堆積","語文學自身還包含有一種藝術(shù)式的,立足于美與倫理之上的強制性因素"~[1]。受德國浪漫主義思想傳統(tǒng)影響,青年的尼采內(nèi)心中鼓蕩著一種懷疑與
[Abstract]:Nietzsche, 25, was appointed Professor of Classical Chinese at the University of Basel, Switzerland, in 1869. In his inaugural address to the University of Basel, he said, "Homer and Classical Literature" does not have a unified and discernible public opinion on classical literature. Multiple characteristics, lack of unity of concepts, and meaningless accumulation of different academic work "," language itself also contains an artistic, based on beauty and ethics based on the mandatory factors "~ [1]. Influenced by the tradition of German Romanticism, the young Nietzsche's heart was filled with suspicion and suspicion.
【作者單位】: 中國人民大學;
【分類號】:I01
【相似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高爾基與尼采[J];外國文學評論;1996年02期
2 楚澤涵;;楚圖南和尼采著作的翻譯[J];新文學史料;2008年01期
3 趙禹冰;;20世紀尼采中文譯介中的“現(xiàn)代性”問題[J];當代文壇;2013年06期
4 陳濤;;“酒神說”和“日神說”:理解尼采悲劇學說的鑰匙[J];青海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年01期
5 鐘艷如;;尼采人生的“夢”與“醉”[J];短篇小說(原創(chuàng)版);2013年06期
6 秦忠翼;;酒神精神:藝術(shù)和人生的理想境界——論尼采的審美價值觀[J];中國文學研究;2009年03期
7 張華;;生命悲歌中的歡愉——魯迅尼采悲劇觀比較淺論[J];上海魯迅研究;2004年00期
8 童明;;別忘了音樂、蘇格拉底:尼采式轉(zhuǎn)折下篇[J];外國文學;2008年02期
9 栗世娜;李寅生;;孔子與尼采淑世精神的比較[J];語文學刊;2008年13期
10 王均江;;藝術(shù):從“影子的影子”到“真理的源泉”——柏拉圖、尼采與海德格爾的藝術(shù)觀之比較[J];華中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年05期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1條
1 李必桂;藝術(shù)作為存在的根本發(fā)生[D];武漢大學;2004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舒揚陽;試析尼采超人概念中體現(xiàn)的基本藝術(shù)觀念[D];浙江大學;2011年
2 李菡萏;尼采藝術(shù)拯救思想探析[D];廣西師范學院;2015年
3 劉杰;海德格爾論藝術(shù)的本質(zhì)及其對虛無主義的克服[D];中共中央黨校;2016年
4 唐亞君;直覺主義和尼采的文藝觀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16年
5 季中揚;論尼采藝術(shù)價值觀之變遷[D];揚州大學;2003年
6 向柏樺;論尼采美學的“酒神”內(nèi)涵[D];湖北大學;2011年
7 黃姒;藝術(shù)家的“尼采”靈魂[D];中央美術(shù)學院;2013年
8 馬自秀;尼采悲劇觀研究[D];黑龍江大學;2005年
9 蘇永佳;生命狂歡中的感性及其升華[D];遼寧師范大學;2007年
10 李利萍;尼采悲劇觀探析[D];南京師范大學;2014年
,本文編號:2110488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wenxuepinglunlunwen/21104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