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格爾頓對邪惡的現(xiàn)代性批判
本文選題:伊格爾頓 切入點:根本的邪惡 出處:《江淮論壇》2017年01期 論文類型:期刊論文
【摘要】:邪惡是造成現(xiàn)代性悲劇的主要原因。伊格爾頓區(qū)分了邪惡的雙重面向,一方面崇尚絕對意志,試圖擺脫和超越人類的一切有限和缺憾,另一方面則顯示了無價值的空虛和"存在感的匱乏"。與最早探討邪惡雙重面向的阿倫特不同,伊格爾頓更深層次地將邪惡與絕對自由相聯(lián)結(jié),從而挖掘出邪惡的現(xiàn)代性根源。人們以追求自由為名,試圖掙脫內(nèi)在、外在的種種束縛,沖擊原有的有限性,必然難以控制地走向反面。正是對現(xiàn)代自由的絕對追求導(dǎo)致現(xiàn)代性主體的失落,使其淪為完全的虛空,從而滋養(yǎng)和釋放出邪惡。重塑人的主體性,倡導(dǎo)人的道德自覺,是消解后現(xiàn)代本質(zhì)主義匱乏的根本之道。
[Abstract]:Evil is the main cause of the tragedy of modernity. Eagleton distinguishes the double face of evil. On the one hand, he advocates absolute will and tries to get rid of and surpass all the limitations and imperfections of mankind. On the other hand, it shows the emptiness of nothing and the lack of a sense of being. Unlike Arendt, who first explored the dual face of evil, Eagleton has a deeper connection between evil and absolute freedom. In order to dig out the modern root of evil, people, in the name of the pursuit of freedom, try to break free from the internal and external restraints, and impact on the original finiteness. It is precisely the absolute pursuit of modern freedom that leads to the loss of the subject of modernity, which degenerates it into a complete void, thereby nourishing and releasing evil, reshaping man's subjectivity and advocating man's moral consciousness. It is the fundamental way to eliminate the deficiency of postmodern essentialism.
【作者單位】: 陳云紀(jì)念館;揚(yáng)州大學(xué)文學(xué)院;
【基金】:國家社科基金青年項目(14CGJ027)
【分類號】:I06;B561.59
【相似文獻(xiàn)】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張麗芬;;重新闡釋馬克思——特里·伊格爾頓的意識形態(tài)美學(xué)觀述評[J];馬克思主義美學(xué)研究;2003年00期
2 克利夫·麥克馬洪;李永新;汪正龍;;論伊格爾頓[J];馬克思主義美學(xué)研究;2005年00期
3 戴維.洛奇,王曉群;向這一切說再見——評伊格爾頓的《理論之后》[J];國外理論動態(tài);2006年11期
4 金惠敏;;理論沒有“之后”——從伊格爾頓《理論之后》說起[J];外國文學(xué);2009年02期
5 韓偉;徐蔚;;文化的危機(jī)與彌合——讀伊格爾頓的《文化的觀念》[J];文藝評論;2010年01期
6 陳文;;特里·伊格爾頓的文化理論觀[J];華中師范大學(xué)研究生學(xué)報;2010年04期
7 王杰;許嬌娜;;從伊格爾頓研究到新自由主義批判——大衛(wèi)·奧爾德森訪談錄[J];文藝?yán)碚撆c批評;2011年04期
8 王翠;;“理論高峰”之后——特里·伊格爾頓的《理論之后》述評[J];長春工業(yè)大學(xué)學(xué)報(社會科學(xué)版);2012年01期
9 賈潔;;論特里·伊格爾頓的美學(xué)批評策略[J];文藝?yán)碚撆c批評;2013年02期
10 吳亮;;西緒弗斯,還是普羅米修斯?——評伊格爾頓《馬克思為什么是對的》[J];粵海風(fēng);2013年04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1條
1 薛稷;;特里·伊格爾頓批判理論思想探析[A];國外馬克思主義與當(dāng)代中國——第三屆國外馬克思主義論壇會議論文集[C];2008年
相關(guān)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編譯 黎文;伊格爾頓談“馬克思為什么是對的”[N];文匯報;2012年
2 編譯 黎文;特里·伊格爾頓談文學(xué)[N];文匯報;2013年
3 余亮;@馬克思[N];東方早報;2011年
4 段吉方 華南師范大學(xué)文學(xué)院;“后理論時代”的理論期望及其發(fā)展方向[N];中國社會科學(xué)報;2011年
5 中國社會科學(xué)院外國文學(xué)研究所研究員、《外國文學(xué)評論》主編 盛寧;是起點還是終點[N];社會科學(xué)報;2005年
6 姜華 黑龍江大學(xué)文化哲學(xué)研究中心;21世紀(jì)仍然在場的馬克思主義[N];中國社會科學(xué)報;2011年
7 北京外國語大學(xué)英語學(xué)院教授 馬海良;悲。阂粋不能放下的話題[N];中國圖書商報;2008年
8 王一川 梁剛;辯證批判與對話[N];光明日報;2001年
9 馬海良(山西大學(xué)外語學(xué)院教授);文化的分裂與整合[N];中國圖書商報;2004年
10 馬克思主義研究專家 李君如;為什么要重新討論馬克思“是對的”?[N];人民日報;2011年
相關(guān)博士學(xué)位論文 前5條
1 李煒;伊格爾頓的解構(gòu)思想研究[D];揚(yáng)州大學(xué);2008年
2 趙光慧;超越文化政治:走向宗教倫理的批評[D];南京師范大學(xué);2007年
3 段吉方;意識形態(tài)與政治批評[D];浙江大學(xué);2004年
4 方玨;伊格爾頓意識形態(tài)理論探要[D];復(fù)旦大學(xué);2006年
5 陳春敏;文學(xué)·文化·意識形態(tài)[D];北京大學(xué);2012年
相關(guān)碩士學(xué)位論文 前10條
1 冉曉芹;伊格爾頓《理論之后》研究[D];西南大學(xué);2007年
2 梁宏宇;伊格爾頓的馬克思主義者身份研究[D];河北師范大學(xué);2015年
3 孫媛;伊格爾頓《理論之后》中的“審美話語”研究[D];浙江師范大學(xué);2015年
4 孟君;伊格爾頓的悲劇理論與現(xiàn)代自我認(rèn)同[D];山東大學(xué);2016年
5 周思釗;伊格爾頓后現(xiàn)代主義文化政治批判理論研究[D];山東大學(xué);2016年
6 尤娟;伊格爾頓文化哲學(xué)思想的社會批判意義[D];山西大學(xué);2008年
7 文劍;伊格爾頓意識形態(tài)論[D];西北大學(xué);2009年
8 李麗杰;伊格爾頓文學(xué)理論研究[D];河北師范大學(xué);2009年
9 李帥;伊格爾頓“重建身體話語”研究[D];遼寧大學(xué);2009年
10 黨霄羽;論伊格爾頓的悲劇觀[D];華東師范大學(xué);2010年
,本文編號:1586153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wenxuepinglunlunwen/15861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