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通之德——唐君毅對中國藝術精神的新解
本文關鍵詞:感通之德——唐君毅對中國藝術精神的新解
更多相關文章: 感通之德 唐君毅 中國藝術精神 心物交融 游藝精神
【摘要】:在精微的哲學深思和人生體驗中,唐君毅構建了心本體的哲學體系,實現(xiàn)了"道德自我"——"仁德"——"生命存在與心靈境界"的層層晉升,從高懸于天際的道德心靈,最終走向了永恒理性和現(xiàn)實人生的融合,在理與情的結合中強調了生命在物我感通基礎上的圓融。在這個基礎上,他指出中國藝術精神之根本在于物我相忘以通情,中國藝術的心境關系實為一感通關系,中國藝術精神是以心物交融為核心的感通之德。感通之德的提出既是唐君毅對中國傳統(tǒng)游藝精神的承繼又是他對中國藝術精神的創(chuàng)新性解釋,既具有極強的時代意義又是對中國文化精神探求的有益補充。
【作者單位】: 河北大學藝術學院;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青年基金項目“20世紀以來中國學人與昆曲藝術的傳承、發(fā)展研究”(14YJC760048)
【分類號】:J0-02
【正文快照】: 現(xiàn)代新儒家代表人物唐君毅(1909—1978年)被牟宗三譽為“文化意識宇宙的巨人”,在精微的哲學深思和人生體驗中,構建了心本體的文化體系,實現(xiàn)了“道德自我”——心本體(仁)——生命存在與心靈境界的層層晉升。從高懸于天際的道德心靈,最終走向了永恒理性和現(xiàn)實人生的融合。在理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時勝勛;;中國藝術精神:歷史與當下[J];臨沂師范學院學報;2007年05期
2 孫琪;中國藝術精神研究的“偏”和“全”——評徐復觀中國藝術精神主體研究的失誤[J];廣東教育學院學報;2004年04期
3 張志偉;;中國藝術精神的理解與重建[J];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年01期
4 史愛兵;;試析方東美對中國藝術精神的探索[J];職業(yè)時空;2007年15期
5 劉毅青;;徐復觀中國藝術精神的現(xiàn)代性訴求[J];中華文化論壇;2008年01期
6 劉建平;;再論怎樣探討中國藝術精神——評《中國藝術精神》兼與章啟群諸先生商榷[J];社會科學評論;2008年01期
7 黃國飛;;中國藝術精神中的尚清意識[J];江西科技師范學院學報;2008年05期
8 孫琪;;“藏、修、息、游”與中國藝術精神——唐君毅美學思想探析[J];宜賓學院學報;2009年03期
9 李曉民;;中國藝術精神當代性芻議[J];學術交流;2012年10期
10 徐新建;;本土文化大背景中的藝術哲學探索——讀姜澄清先生《易經(jīng)與中國藝術精神》[J];貴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2年03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2條
1 彭吉象;;中國文化與中國藝術精神[A];北京論壇(2008)文明的和諧與共同繁榮——文明的普遍價值和發(fā)展趨向:“藝術的超越與文明的發(fā)展”藝術分論壇論文或摘要集[C];2008年
2 趙永新;;中國藝術精神與21世紀[A];儒學與二十世紀中國文化學術討論會論文集[C];1997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5條
1 郭興華;回歸大道:易象與中國藝術精神[N];中國藝術報;2014年
2 記者 唐永明;放飛青春 重上征程[N];美術報;2014年
3 趙尋 香港大學比較文學系;“觀”與中國藝術的精神傳統(tǒng)[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1年
4 盧新華;化物凝神 追尋永恒[N];光明日報;2011年
5 陳中浙 中共中央黨校哲學教研部;道藝本末[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1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2條
1 劉建平;“中國藝術精神”問題研究[D];武漢大學;2010年
2 李濤;俯仰天地與中國藝術精神[D];上海師范大學;2006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3條
1 梁兆衛(wèi);空白與中國藝術精神[D];山東師范大學;2009年
2 王麗;徐復觀中國藝術精神論[D];西南大學;2008年
3 魏少哲;恣肆率性論[D];西安美術學院;2005年
,本文編號:1254228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wenxuepinglunlunwen/12542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