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恰慈“科學化”詩學理論研究
本文關鍵詞:瑞恰慈“科學化”詩學理論研究
【摘要】:瑞恰慈被視為“科學的批評家”,追求批評的“科學化”。他不滿于批評標準的混亂和批評對象的模糊,借用心理學研究的成果,提出以“經(jīng)驗”作為文學研究的中心,視文學研究為心理學研究的分支。瑞恰慈從沖動平衡說出發(fā),認為生活經(jīng)驗和藝術經(jīng)驗,在不同的刺激下引起相應的沖動。在詩人身上,這些相互的干擾、沖突、相互獨立、排斥的沖突結合為平衡的狀態(tài),通過想象把紛亂和互不聯(lián)系的沖動組織成一個有條理的組織。藝術表現(xiàn)人對這個復雜世界的錯綜的經(jīng)驗,因此詩歌語言中出現(xiàn)的多義本來就被世界的復雜性和藝術反映世界的特殊方法所決定。對此,瑞恰慈提出“語義學”觀點,強調對作品中語言意義的理解。瑞恰慈認為存在兩種不同的語言用法,一種是語言的科學用法,一種是語言的情感用法?茖W用法強調指稱的真實性,其對象是可以得到驗證的實在客體;情感用法是一種偽陳述,強調情感的真實自然。區(qū)分語言的兩種用法有利于我們正確理解作品的情感態(tài)度。同時,語言還有四種不同的意義,它們是意思、情感、語調和意圖。我們不能正確理解作品,往往是因為我們沒有在正確理解作品意思的基礎上進而掌握作者的意圖。在掌握基本的語言分析方法之后,瑞恰慈接著提醒我們在實際批評中會遇到的十種困難。這些困難阻礙我們正確理解作品,使我們不辨良莠。解決這些困難的辦法,就是堅持對作品做語義學的分析。除正確區(qū)分語言的用法外,我們還要結合具體語境,分析作品中隱喻的意思。隱喻在瑞恰慈看來是語言的一種存在方式,而語境是語言的存在場。瑞恰慈認為一個詞的意義是由該詞的全部歷史(縱的語境)確定的,并受著使用時的具體環(huán)境(橫的語境)的制約,主張在縱橫兩種語境里對詞語的意義進行全面、深入的分析。瑞恰慈是一個影響深遠的批評家。他提出的一系列觀點,如張力、復義、隱喻等無不被“新批評”的后繼者們繼承和吸收,瑞恰慈被視為“新批評”的開創(chuàng)者。然而瑞恰慈理論中的心理學色彩卻招致了大量批評。不管是內(nèi)部成員蘭色姆、韋勒克,還是西方馬克思主義的伊格爾頓,均批評瑞恰慈心理學研究的幼稚與不切實際。但瑞恰慈畢竟是有著獨立個性的批評家,不可能以流派的特色來評價瑞恰慈這一個體,尊重批評家的個性是批評繁榮的根本。
【學位授予單位】:廣西師范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5
【分類號】:I0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9條
1 葛桂錄;;I·A·瑞恰慈與中西文化交流[J];福建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年02期
2 謝瑾;;論瑞恰慈對于“美”的語義分析[J];美與時代(下);2012年01期
3 黃一;;瑞恰慈與中國文論現(xiàn)代化進程[J];社會科學輯刊;2014年03期
4 徐葆耕;科技時代的詩之惑——回眸韋勒克與瑞恰慈之辯[J];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年01期
5 許麗青;;詩、畫、樂:瑞恰慈與錢鐘書評論之比較[J];福建論壇(社科教育版);2009年12期
6 黃一;;瑞恰慈和1940年代后期平津地區(qū)的文論建設[J];中國現(xiàn)代文學研究叢刊;2011年08期
7 宮敬才;;搞學問當如容新芳——讀容新芳《I.A.瑞恰慈與中國文化:中西文化的對話及其影響》[J];社會科學論壇;2014年04期
8 黃一;;“中西文論從未有過的接近”——瑞恰慈的《孟子論心》和多重定義法[J];天津社會科學;2014年04期
9 ;[J];;年期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3條
1 徐葆耕;瑞恰慈:文化薪火的播者[N];華夏時報;2001年
2 余石屹;“心靈是我們真實的自我”[N];中華讀書報;2011年
3 趙思婷;瑞恰慈文藝思想中的“中國因子”[N];中華讀書報;2013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4條
1 唐文燕;瑞恰慈“科學化”詩學理論研究[D];廣西師范大學;2015年
2 翟碩;瑞恰慈在中國的接受情況研究[D];黑龍江大學;2009年
3 張蓓;從《孟子論心》論瑞恰慈的跨文化解讀策略[D];首都師范大學;2006年
4 劉世文;瑞恰慈文學批評交流與價值理論研究[D];廣西師范大學;2007年
,本文編號:1207331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wenxuepinglunlunwen/12073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