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爾特與洛特曼文本觀的對比研究
發(fā)布時間:2017-10-26 09:29
本文關鍵詞:巴爾特與洛特曼文本觀的對比研究
【摘要】:本文對比了巴爾特與洛特曼的文本觀,發(fā)現(xiàn)巴爾特與洛特曼雖處于同一時代,但他們的文本觀各有側重,同中有異。巴爾特與洛特曼都反對將文本置于一個封閉的空間,反對追求意義的同一性與終結性。但是,巴爾特強調作者的死亡與讀者的誕生,從而解放了閱讀,在此基礎上構建起他的文本觀,而洛特曼則從作者編碼與讀者解碼之間的關系入手構建他的文本觀:巴爾特認為文本是虛化的、動態(tài)的和主動的,而洛特曼認為文本具有物質性、完整性、結構性與多義性:巴爾特不關注文本外的作者及歷史背景等因素,但洛特曼卻十分重視文本與外文本的聯(lián)系:巴爾特認為意義無法獲得,強調過程的享樂體驗,但洛特曼始終追求意義的探尋,尊重文本的內部結構。
【作者單位】: 南京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天津外國語大學語言符號應用傳播研究中心;
【關鍵詞】: 文本觀 洛特曼 巴爾特 對比研究
【基金】:“江蘇高校優(yōu)勢學科建設工程二期項目”的研究成果(優(yōu)勢學科代碼:20140901)
【分類號】:I0
【正文快照】: A Contrastive Study on Barthes’and Lotman’s Views of Text一、引言法國文論家羅蘭·巴爾特(Roland Barthes,1915-1980)與俄蘇莫斯科—塔爾圖學派代表人物尤里·米哈伊洛維奇·洛特曼(Juri Mikhailovich Lotman,1922-1993)同處結構主義向解構主義的過渡時期。這一時期的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7條
1 汪雨申;;紙上的旅行——羅蘭·巴爾特作品在中國的譯介情況[J];作家;2010年21期
2 韓蕾;張漢良;;“羅蘭·巴爾特與中國”:關于影響研究的對話[J];社會科學研究;2012年06期
3 孟建偉;在“介入”和“零度”的結合中認識寫作[J];山西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年02期
4 江根源;呼吁現(xiàn)實和價值的回歸[J];浙江廣播電視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3年04期
5 秦海鷹;;從結構分析到文本分析——追尋羅蘭·巴爾特批評方法的演變軌跡[J];文化與詩學;2008年02期
6 蒲度戎;耿秀萍;;作者之死 其死也難——兼談文學翻譯中作者的地位[J];時代文學(下半月);2008年08期
7 ;[J];;年期
,本文編號:1098067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wenxuepinglunlunwen/1098067.html